近日,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规范,在中国教育面向未来再出发的节点上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具有强烈的导向价值和实操效用,为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画了一个警戒线。
大家都知道教育中的一些现状,揠苗助长的道理可谓妇孺皆知,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每天都在上演着,曾读过一篇家长的感言——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期孩子,一个孩子一个假期就有11个课外班,这种狂热的消费潮,消费的不仅仅是家庭财富,更是孩子的身体、心理。城市的孩子在启蒙学习上,几乎个个都“抢跑”,校外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又放大了家长的焦虑。现在校外辅导机构多得数不胜数,不排除良心机构,但以知识传授、升学为目的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加上其办学空间、师资水平是否达标存疑,以及在公共卫生、拥挤踩踏、意外伤害处理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校外辅导机构使用的教材,很多并未经过国家教材局审定,难以保证其育人价值。
我们一直在学校教育中思考一个问题,以加重学生负担的方式“抢跑”有效吗?
我先说一个感触很深的研究结论。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个研究成果,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位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第一,尽管在一些国家文化中,小学生学习时间的“被延长”已属司空见惯,但至今没有证据表明这会为学习成绩带来帮助。第二,若父母和孩子因作业等起了冲突,孩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在这个意义上,各种培训和作业甚至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事实上也验证了这个结论,我们从学生的调查访谈反馈可知,学生参加辅导班大多都是被动的,被家长逼迫的,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或明或暗的存在。孩子们说,参加“抢跑抢学”带来的是学生的双重负担,既要完成校内规定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硬性要求的抢学作业。甚至有家长认为学校作业“太过简单”,非功利的阅读、探究、实践类作业耗时低效,可以不做。这就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结果时间碎片化,学校一套,课外另一套,学生身心疲惫化,甚至“精神分裂”化。
我再说一个我们自己的感触很深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呢?清华附小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在2014到2018年,我们的体育优秀率从25%,提升到了40%。与此同时,我们学生学业质量(语数英)在2014到2018年连续名列前茅,学生学业质量高、负担轻,学生意志力强。
虽然没有严谨的研究证明,但我们的实践证明,学生负担减轻、体育活动磨砺意志,和学生的学业质量具有正相关性。换句话说,优质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思路。那种固守抢跑,增强学生学习强度和负担的思路,对个体和国家都没有好处。
因此,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等等,这些措施归根结底在于减轻学生负担,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要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去理解,需要用宏观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未来的中国,需要超越人力资源大国的定位,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有研究者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学生负担重更多出现在贫穷和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减负”是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有偏差,对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利。现在我们国家的转型要求教育进行变革,而“减负”只是这种变革中的一环。“减负”是国家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迫切。尽管扭转现状任务艰巨,但绝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外,这种纠偏也是对儿童教育规律的尊重。如果我们不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可能不仅仅剥夺孩子的童年,还剥夺了他们的未来。当下,单项让家长普遍接受拒绝孩子“抢跑”很困难。儿童应如大树般生长,不仅家长,全社会都要尊重其规律。
面对铺天盖地的课外机构,面对焦灼的社会舆论,作为一所小学的校长,我始终在思考,如何把“盛开的玫瑰”移植到自己的园子里?
从总体上说,学校要有自觉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识和行动,不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小独立王国,教育教学行为上有太多随意性,不去了解国家的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导向和规范。比如,我們严格依照课标教学并优质落实,均衡编班配置师资、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坚决控制考试次数等等,在这个规范基础上,学校在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具体说,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要挖掘国家课程的价值,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要相信国家基础课程内容,简单里有丰富,少就是多。看似简单的认识“1和2”,这里可不是简单的“1+2=3”,而“1”里,有一个苹果,两个香蕉的分类与类比的逻辑关系渗透,有着一个苹果和两个香蕉相加不能是三个苹果或三个香蕉的结果……这里是有生活,有体验,有比较的“学习发生”和“发生学习”啊。很可惜,我们只看到大树的枝繁叶茂,从未想到树根的纵深延展,漫长岁月复杂吸纳、供给的让光合作用发生作用的效果导致,背后所蕴含的素养导向和育人价值,是需要学校遵循儿童自身成长规律,慢慢浸润式教育。
第二,要整合优质与一贯培养结合,在培养卓越教师队伍上下功夫。
培养卓越教师队伍依然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要呼吁政府加快提高教师待遇的步伐,把优秀人才引进到学校里来。现在我们进行的促进优质校与薄弱校共同发展,通过名校办分校、一体化办学、形成优质资源带等方式,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好教师背后的好课程。纵向上:从小学到高中统一谋划,通过九年一贯制、初高中对口直升等方式,缓解升学压力,要有教师的“一贯制”培养,这很重要,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还有,例如政府增加投入支持学校办好儿童个性课程(包括课后3:30),也有利于纠正家长抢跑,但说到底,还是要把优秀人才,引到学校里来。一句话,如何让学校里的教师们拥有专业尊严,安心从教,智慧育人,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地留在学校了。
第三,要培训与聚集家长协同育人,在家长再教育上下功夫。
“家长是学校的同盟军,是学校发展的千军万马,家长是我们的活广告,好口碑。学校要引导家庭跟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脚步,共同营造顺应自然的学习氛围,把童年快乐和学习选择权还给孩子,一起帮助孩子扣好向上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还要引导社会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自主实践、提升创新能力的空间”——这是《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中的“社会责任”。我们形成了三级家长学校,自己孩子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更要延伸思考,了解国家究竟在培养什么人。孩子暂时是自己的,阶段性是学校的,未来是属于祖国和社会的。第一层级是定期开展的“家长进修学校”,采用多种方式给家长上课,定期开展有着“教育学”含量的家长教育;第二层级是学校家委会主席团的功能定位及各项分工,定期、定时参加学校的交通、图书馆、重大学生活动,以及学校各项发展规划制度的参与等;第三,就是每周或每半个月的班级“家长沟通日”,还有随时随地的微信群、电话沟通等方式。在这全方位的沟通中,把基础教育的期望、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家长的思想中。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其中,要做到釜底抽薪,关键的一环就是调整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我们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作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要加快改进综合评价的杠杆,撬动素质教育的落实,倒逼课外培訓的良性运转。要加强高考改革宣传力度,要深入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家长心里。让今天的家长知道,未来高考的学生是不但要有运用知识的知识,还要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有体验性知识与转化和运用的能力。机械、单一的题海战术早已不适应当今高考、中考改革评价的要求。学生只有在课外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走向社会,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才能像全教会提到的那样“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获得真正的素养发展。例如北京市中、高考改革,一改以往唯分数论的招生形式,与立德树人挂钩,与每个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发展、个性特长挂钩,强调综合素质在考试招生录取中的重要性,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这种评价与育人的挂钩,势必导致校外培训机构重知识、补分数,抢跑、抢学的功能失效脱钩,倒逼校外培训机构在学业功能脱钩中重新定位,提供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补给。
人生像大树慢慢地长大,年轮一圈一圈长出并印刻在生命的印记中。为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社会一起努力,把握“学而时习之”的“时间节奏”“时空节奏”,甚至“时令”节奏,才能终身持续“时习之”。
(作者窦桂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