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9-05-16 03:04孙倩
中文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品创新虚拟仿真

孙倩

摘 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目的是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本文基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课程特点及现状的分析,将虚拟仿真技术导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和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创新与评价,并探讨了虚拟仿真背景下,本课程具体的改革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虚拟仿真 课程改革实践 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1

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升级,国家倡导以文化创意带动产业发展,高等艺术学校为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许多艺术相关类专业中,开设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该课程以系统论、产品语意学、中国传统美学、设计心理学等重要理论为基础,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整合、分析和提炼文化的内涵与象征意义,并指导学生完成产品的设计开发,同时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体系和创新方法。目前来看,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利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因此,加强本课程的改革实践至关重要。

一、本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先从基础知识入手,以教师讲为主,课程中间穿插加入一些设计实践环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流程下,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其精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对于文化内容挖掘不够深入,只能通过互联网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自然无法对文化意向有直观的感受,继而导致学生创造出来的产品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同质化严重。

2.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不够

学生经常一门课程结课后就将其抛之脑后,课程中的很多知识与方法并没有真正的渗透到其思维体系之中并指导接下来的设计实践。作为先导课程,如形态设计、产品语意学等课程与本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够,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上缺乏连贯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做到将几门课程融会贯通,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课程成果评价体系不科学

本课程沿用传统的艺术设计类教学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是评价的主体,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有诸多问题,例如: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容易造成设计品与社会、行业、市场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等。

二、虚拟仿真导入本课程的依据与意义

虚拟仿真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或模拟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模型对人—物—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本质描述,仿真实际的物理过程并确定相应虚拟世界的状态。

將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本课程教育教学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虚拟仿真系统强大的图形变化技术、几何造型技术、真实图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动画生成等技术能够协助建立可沉浸式的交互环境、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学生可借助设备与虚拟环境的对象进行自然交互,完成对信息的收集与记录,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学生参与虚拟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际操作能力,并促进科学、完整的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三、虚拟仿真背景下本课程改革实践路径

本课程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媒介,架构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产品创新-用户体验-虚拟仿真多边互动框架,避免学生在文化元素提取与再设计阶段对文化认知的片面性以及调查方法、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促进设计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建设符合艺术类学科特点的、以需求为导向、系统、科学的课程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程进行虚拟仿真化改革:

1.教学环节模块化改革

根据用户研究和产品开发过程,将课程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设有仿真任务,学生只有通过本模块任务才能进入下一模块,便于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先导教学和实验课程相结合,建立多课程之间的联结性和穿插性。

1.1数据挖掘与储存模块

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搭建3D文化场景,帮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与现代用户需求,并存储各方面的技术知识和产品开发所需数据,为该课程提供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科学数据库。

1.2快速原型模块

运用数字化模型的显示、仿真、快速成型、虚拟现实的交互的优势,学生可尽早发现设计缺陷,明确进一步设计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并提高设计品在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

1.3评价模块

通过可用性测试实验,记录并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中的个体视觉感知、情绪体验、认知变化,完成产品的可用性及用户体验研究,为建立科学的本课程评价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2.虚拟环境下产品创新程序优化改革

本课程传统实践流程相对比较单一,不够灵活,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系不够紧密。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和创新本课程的学生实践创新流程,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与灵活掌握。虚拟环境下,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流程分为以下九步:

第一步:文化场景的3D建模

第二步:设计目标定位与文化元素提取

第三步:目标用户虚拟画像、目标用户行为模型、思维模型建模

第四步:概念设计

第五步:3D实体造型输出

第六部:AR增强现实中验证分析3D实体造型

第七步:手板快速成型制作

第八步:可用性测试

第九步:最终方案虚拟使用场景及使用方式展示

3.评价体系改革

本课程传统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严重脱离用户、市场和社会,缺乏目标明确、标准清晰的科学评价体系。因此,改革本课程评价形式,引入用户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成果评价体系。教师针对学生课堂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工作量、完整度等进行评分,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三十。而仿真软件和产品可用性测试反馈的综合结果作为用户评价的结果,其比重增加到百分之七十。这种方式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准确把握用户和市场需求,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曾琎.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

[2]张洁,戴路.体感交互设计类课程虚拟仿真化改革[J].软件导刊,2018,17(12):219-221.

[3]宋晓.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的实施路径研究[J].设计,2018,(23):75-76.

猜你喜欢
产品创新虚拟仿真
拓宽非公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研究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