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小儿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各个脏器功能未完全发育,因而容易发生感染、高热等不良症状[1],尤其对于大面积烧伤儿童,由于创面的大量血浆渗出,会导致病情愈加严重,当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上时[2],甚至会出现休克症状,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股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作为预防休克的主要方式,且具有方便固定、留置时间长等优势[3];但患儿在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下,使得留置针穿刺中仍存在一定风险,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展开相应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将对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输液在大面积烧伤儿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66例大面积烧伤儿童患者,均行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输液;对照组男23例、女10例,年龄2~10岁,平均(6.0f4.0)岁,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11岁,平均(6.5f4.5)岁,给予留置针穿刺个性化护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行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输液,患儿呈仰卧位状,肢体伸直,下肢稍外展外旋,行常规消毒铺巾,于股动脉和腹股沟韧带交汇位置选择穿刺点,导管置入4~5cm固定,将其与输液装置连接[4]。随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留置针穿刺个性化护理。
①留置针穿刺前干预。烧伤作为意外事件,疼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患儿多存在恐惧、哭闹表现,家属则可能因过分担心出现不配合治疗或护理等行为;因而医护人员可通过肢体、亲切的语言等拉近与患儿的距离[5],对其不良状态进行安慰;并向家属讲解相关知识,消除顾虑,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②穿刺时护理。在穿刺时要对穿刺点周围皮肤做好消毒处理,确认消毒面积大于敷料面积;并向家属讲解股静脉穿刺的配合方式,对于小儿可用玩具转移其注意力,对年龄稍大患儿可通过相互交流方式转移注意力,并尽量满足提出的合理要求。
③穿刺后护理。在穿刺完成后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是否有渗液、发红或过敏情况,注意针头有无滑脱、移位[6];在输液中定时检查皮肤局部有无渗出、硬化情况,输液是否顺畅,若在排除输液管受压、扭曲等因素后出现输液不畅时,需给予生理盐水肝素液25U/mL边推边吸[7],但禁止强行推注,以免发生远端小血管栓塞。在封管时,要边缓慢推注封管液边退针,避免推注速度过快或用力过猛,以免出现外渗、肿胀等不良反应;同时确认密闭腔内压力大于静脉压,以免针头阻塞。
④并发症护理。在留置导尿管时需选择无污染区,每天用0.02g/mL碘伏棉球对其穿刺点进行消毒,及时更换敷料,每24h更换一次输液装置,确认输液器与导管接口衔接位置严格消毒处理。同时因在输液中患儿肢体保持长时间不动,使得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导致肢体出现肿胀等情绪,医护人员要指导家属掌握按摩技巧[8],对输液肢体进行按摩;在保证留置针安全的情形下让患儿肢体轻微舒展,消除肿胀。
观察两组患者置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红肿、感染、脱针等。
将研究观察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数据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数据,观察组患儿置针时间与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置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s,(n,%)]
在对大面积烧伤患儿给予输液治疗中,其与一般患者有一定差异,因大面积烧伤使得可利用的外周浅静脉大都被破坏,未被破坏的往往因肢体水肿短期内无法利用,使得输液治疗方式应用受限[9]。同时烧伤患儿因其皮肤屏障破坏,体液大量丢失,单纯经胃肠道摄入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因而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都要求液体补充需从静脉通道进入;且患儿在治疗中需经常变换体位,外周静脉置管方式存在固定性不佳、维持时间短等不足之处;因而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被广泛应用,因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较为简单,重要脏器结构少,因而操作简单、容易掌握[10],可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同时减少因技术所引起的并发症发生;且腹股沟位置较隐蔽,在这一健康部位操作能减少感染的发生。但由于大面烧伤患儿往往病情较为复杂,为确保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成功展开,在穿刺过程中需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在穿刺前针对患儿与家属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与安慰;在穿刺时做好消毒处理;在穿刺后确保输液管顺畅,正确封管;同时针对感染、肿胀等并发症展开专门干预,有效提高置针操作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留置针穿刺中展开个性化护理后,其置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大大降低,这对于促进留置针穿刺技术输液的顺利进行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大面积烧伤儿童患者行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输液,并展开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缩短置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