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俊
当前,国家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有着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但在实际执行时,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投资超过批准额度的现象。这其中虽然有国家政策调整、定额变化、材料设备、人工费涨价等诸多客观因素,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比如,功能需求不明确造成概算相对实际投资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筑设备材料各项技术需求不明确,使得在采购质量好的产品时实际费用大于预算。
在建筑工程中,材料、设备与构配件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55%左右,由于在设计文件中没有足够详细的产品、工程验收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因而使得选材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招标采购时也会出现严密性、准确性差的问题,进而在实际施工中造成相互扯皮,未能对承包商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导致投资难以控制,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规格书或者称为技术条件Specification (简称SPEC)是一种书面规定,是对建筑工程项目中设备、材料技术规格和性能的文字描述。它反映了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对设备装置或材料的组成、质量标准、设计参数和施工要求的详细定义及后期维护要求,可作为设计图纸的附加技术文件或招标文件中的技术附件[1]。
目前在项目建设中,通常设计师主要是利用图纸来传达设计意图,其中包含大量的建筑实体信息、设计参数信息,但对于工程建筑来说,大量的非实体信息同样是必需的,如不同种类的设备材料、产品质量要求、施工工艺要求、安装和装配要求、验收和相关法规要求、生产商设备的制造精度要求、参数余量和价格以及备选方案等等[2]。由于种种原因,上述信息是目前工程设计文件中所缺失的,从而造成建设工程中信息模糊,扯皮、争议和索赔的发生也在所难免。在发达国家的建设项目中技术规格书作为设计成果的一部分,与设计图纸一并提交,共同构成承包合同文件条款。
技术规格书常用于控制工程质量和投资预算,一般可被用于设计方设计技术要求,也可作为业主方、设计方对承包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同时也可作为业主方和承包商之间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同样,对于工程和产品承包商来说,技术规格书也是在投标时确定设备、材料、人工预算费用等的依据之一。
SPEC技术根据其在建设工程不同阶段的作用从初步设计开始可分为五个阶段:技术准备阶段、规格书编制阶段、设备、材料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运营、维护阶段。
(一)技术准备阶段
全面审核现有设计图纸,补充完善相关技术文件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明确技术方案、技术标准是否满足建筑功能和定位要求,为SPEC编制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规格书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与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依据批准的投资及限额设计要求,明确设备、材料档次、品牌及其一些重要参数,这样有利于施工期间各方对技术质量的控制,同时形成适合本项目要求和定位的产品技术文件;对品牌进行汇总、技术分析,也便于全面了解潜在供应商,以最终确定采购的技术标准。
(三)设备、材料招标阶段
协助完善招标文件中的技术条款,同时可作为招标文件中的技术附件,弥补传统招标采购中重商务、轻技术的缺点,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合理低价”中标。
(四)施工阶段
结合既定技术规格书,以此作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依据之一。对于业主方来说,可作为与承包商、供应商有法律效力的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反索赔的依据;对于承包商而言,可作为投标确定材料预算费用依据之一。
(五)运营、维护阶段
结合技术规格书相关设备、材料的信息编制运营、维护操作规程,为设备、材料的维修及更换提供依据性文件。
(一)SPEC技术提高了设计的精细化水平
设计图纸是实施项目管理的依据,由于传统习惯和我们的设计图深度要求,当前设计图纸中的总说明只是简单的项目概况、选用的建筑材料、工艺的常规做法和标准图集,还有就是施工中应该遵循的施工规范和注意事项,而对建筑设备、材料以及采购所需的规格参数、施工所需的技术和工艺要求表述不清,涉及使用范围、需求界定也不明确,执行标准、包装及运输要求、施工安装及维护要点等缺失。另外由于保守考虑和经验不足,设计人员往往会采用一些不合理组合、搭配的设备材料,这给将来的施工质量和设备的运营、维护带来诸多隐患。SPEC技术就是对重要设备材料的功能指标进行深化和优化,同时通过设计图纸来进行严谨地、全面地技术描述,包括产品图片、颜色、型号、规格、材质、主要性能指标、参照标准、施工工艺、验收标准、潜在供应商及市场信息价格等均有详细的定义,从而确保所选用材料设备是符合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同时也确保投资概算更符合实际,进一步提高了设计的精细化水平。
(二)切实落实业主的功能需求
由于SPEC技术的全面描述功能,业主方在材料的选用上更加游刃有余,在确保不突破批准总投资的前提下,可根据工程项目不同内容和不同功能定位,提出重点部位的建设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功能和建设品质的调整,也就是重要部位重点考虑,次要部位总体考虑。所以SPEC技术能起到反映业主方对项目定制的个性化要求。
(三)SPEC技术是BIM技术的补充和拓展
BIM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BIM技术最核心的内容是建筑信息的集合、储存、传递、提取,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建筑的几何信息与其他非几何信息组合而成的,建筑模型和外部空间结构的几何表示组成了建筑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以外的其它信息的集合组成了非几何信息。而SPEC技术就是有关建筑非几何信息,它可以按照BIM应用软件的要求,按照BIM标准化格式进行归类后,以一定的建筑逻辑关系而形成一种信息载体,以确保非几何信息对BIM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实现有效地信息交互和协同,实现数据的传输。所以SPEC技术内容可作为BIM技术中非几何信息的基础来源和依据,也是BIM技术应用的拓展。
(四)SPEC技术有利于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
SPEC技术有利于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SPEC技术能结合批准的总投资来实施,通过SPEC技术对分部分项的投资进行细化和完善,能清楚地知道投资总额是否控制在批准投资范围内,从而可根据投资情况对建筑功能、品质和定位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以实现投资总控制。其次,在设备、材料招标采购时应用SPEC技术可明确统一的技术要求、品质要求以及采购标准等,使各投标商能够在统一的、一致的、公正的平台上公平竞争,避免恶意低价中标的现象发生。再次,由于SPEC技术可作为总承包合同技术条款的一部分,可作为施工、安装、验收的技术检验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总分包与不同分包、设备商之间明确工作界面、采购标准、施工范围和施工标准的依据,避免各方之间因工作职责模糊而导致的纠纷和扯皮。最后,SPEC技术可作为材料、设备进场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所有设备、材料交付成果标准等必须满足SPEC技术要求,以确保质量目标实现,同时也作为业主方依据合同反索赔的依据。
(五)SPEC技术使运维管理更加便捷
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管理是紧密关联的,项目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影响到运维管理的成效,其中也包括信息积累、储存和传递。在运维管理阶段,由于设备、材料信息的缺失,给日常的运营维护、设备材料的更换、应急抢险等带来很大的问题,甚至成为建筑安全运营的隐患。而SPEC技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已经对设备、材料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可结合BIM技术,确保信息在项目建设阶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实现全过程传递,从而便于运营方根据需要及时了解、查询和提取设备、材料的信息。
(一) SPEC技术有效运用应该在初步设计阶段开始,在该阶段的运用,有助于建筑功能定位的确定,更有助于投资概算明确且符合实际需求。但是,鉴于目前我国设计单位的普遍设计惯例,设计深度还未达到SPEC技术运用要求,所以该阶段就需要设计单位和SPEC编制方密切配合,共同来完成设计文件。
(二)SPEC技术运用对业主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业主方在设计阶段尽可能的明确和完善功能需求,只能这样才能使SPEC技术运用下的总投资更准确。同时,结合第三方造价顾问的工作,使投资控制更加便利和有效。
(三)SPEC工作专业性很强,不仅要求专业人员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建筑材料、设备的技术标准、市场行情和施工规范等。所以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SPEC技术的运用效果。
(四)由于目前SPEC技术规格书的编制主要由设计单位或者第三方顾问单位担任,前期也将会投入相应费用。
SPEC技术在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的红皮书中优先级别高于图纸,SPEC技术在欧洲和北美已作为工程实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SPEC技术在国内一些项目也得到了运用,如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上海迪士尼项目、上海2010世博会项目等,同时上海市卫生系统也正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门急诊楼建设项目中推广应用。运用SPEC技术便于有效推进项目,质量、投资可控,同时标准化建设模式可避免人为操纵,为材料设备施工、维护、更新带来便利。同时,对于群体工程上级部门可实现“集中采购”模式,以提高与卖方议价能力,获得更优的成本。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相信SPEC技术运用也会像BIM技术一样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