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源
随着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当今中国许多城市都在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而建设各种高科技园区(含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园、科技园等,以下简称开发区或园区)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发区(园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的作用;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提到的各种开发区(广义)或园区如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粤港合作产业园、科技创新合作园、大广海湾经济区等各类合作园区等达到十几种。可见,开发区(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平台。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在经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从追求高速度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建设与发展。要想成功实现这一转变,就要走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发展智慧化的道路,即建设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建设,首先要制定总体规划,然后进行顶层设计,做好这两项工作的前提是深入地理论研究。但是,目前对于智慧园区总体规划的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公开发表的著作、文章非常有限,尚处于初始阶段,不能有效指导、支撑智慧园区建设。鉴于此,本文开展智慧园区总体规划初步研究,尝试提出智慧园区的概念、总体要求、建设步骤等,提出应关注智慧园区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重点提出了智慧园区总体规划应包括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网络宽带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六项内容。
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市有密切关系。智慧园区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均应借鉴、参考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但目前智慧园区尚无统一的标准定义。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智慧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有了初步发展。笔者认为,智慧园区可以理解为:智慧园区是在开发区的空间区域内,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实现园区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网络宽带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是促进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开发区的空间区域内,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园区内外资源,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智慧感知与协同联动,对园区生产经营、商务活动、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物业服务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园区生态。
智慧园区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有密切联系。要做好智慧园区总体规划,必须研究并明确其与相关规划的关系。目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研究是不够充分的,实践上是有脱节的。总的来说,智慧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应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上位规划,需要同8个方面的相关规划有效衔接、统筹规划:(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中心城区规划,或城市分区规划;(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产业发展规划;(5)综合交通体系规划;(6)城市环境规划;(7)居住与公共服务空间规划;(8)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和网络发展规划。
编制与实施智慧园区总体规划应贯彻“多规合一”的理念,科学规划,谋定而动;编制智慧园区总体规划,不能随意更改规划,更不应在没有总体规划、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进行建设;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宜为20年;应因地制宜、一园一策,依据上位规划、统筹衔接相关规划,根据本园区的空间区位、产业类型、地域特点、发展定位、现状条件、制约因素等,科学制定智慧园区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应分期制定智慧园区近期建设规划,其期限应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宜为5年;应保证智慧园区总体规划的严肃性、稳定性、长期性,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智慧园区总体规划成果应体现六个要素:
1.建立一个智慧园区运营管理中心。实施应由园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以下简称政府)主导。
2.建设一套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实施应在各地省级通信管理局的领导下,由电信、移动、联通、铁塔、广电等通信运营商共同建设,并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3.构建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应由政府主导、购买服务,咨询机构或技术服务提供商提供架构方案。
4.建设一个智慧园区公共平台。应由政府主导、多种方式建设。
5.建立一个大数据库。政府主导,可以多方参与。
6.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1]应由政府主导、购买服务,咨询机构或标准服务提供商提供。
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特别是全过程咨询的理念,智慧园区应当按以下主要步骤进行建设:
1.制定智慧园区总体规划;分期编制智慧园区近期建设规划。
2.依据智慧园区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智慧园区顶层设计。
3.依据智慧园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初步拟定近期需要进行建设的项目,编制智慧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进行项目决策,确定建设、融资、运营模式。
5.分期分阶段进行智慧园区建设。每期建设项目包括设计、采购、安装施工、系统集成等阶段。
6.项目竣工、初步验收,智慧园区试运行。
7.项目正式验收,智慧园区正式运行。
8.每期项目运行一年后进行项目后评估,并总结经验,为后期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智慧园区总体规划应包括六项内容: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网络宽带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建设智慧园区首先要实现园区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具体内容包括:发展数字化园区管理,推动智慧园区公共平台(一级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建立园区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立园区统一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数据库,统筹推进园区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绿化规划、环境规划等规划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依托电信、移动、联通、铁塔、广电等信息通信运营商,建设园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一是实现光纤到楼(FTTB)、光纤到办公室(FTTO)和光纤到户(FTTH),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办公楼宇和园区家庭,园区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发达城市园区写字楼达到1Gbps、家庭达到100Mbps;二是实现4G网络全覆盖,推动5G网络建设、实现重点区域覆盖,实现园区热点区域和重点区域无线局域网全覆盖;三是全面布局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保证IPv4网络与IPv6网络并存期的有序过渡、平稳发展;四是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五是建设超高清(4K,发达城市园区8K)互动数字广电网络;六是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园区网络与信息安全。
大幅提升交通、电力、燃气、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园区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
发展智慧交通,实现调度管理、指挥控制、交通诱导、应急处理等智能化,保障园区交通运输安全、高效、有序、畅通。
发展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的接入、企业和居民用电的智能管理。
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输水与配水)全过程、保障供水数量、质量与安全的智能供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含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
发展智能管网,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建设,实现园区地下空间、地下管网、地下管廊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
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园区建筑设施、楼宇设备、节能降耗、安全管理的智慧化管控。
建立园区跨部门、跨行业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体系,实现园区公共服务便捷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园区海关税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出行、防灾减灾、物业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与公共事业的便捷服务模式。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实现智能制造。促进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创新、培育新型业态,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园区的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市政城管、人口管理、市场监管、信用服务、交通管理、环境监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检验检疫、食药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创新治理方式,深化信息应用,建立完善相关信息化监管和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园区社会治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推动园区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智慧园区建设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对于智慧园区建设首要环节的智慧园区总体规划,目前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仅为初步研究,意在抛砖引玉。智慧园区建设标准也明显缺失,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因而对于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践,理论指导不够、标准规范缺失。需要政、产、学、研、用各界共同努力,推动智慧园区建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园区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