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裂缝储层钻井井漏安全起钻技术认识与探讨

2019-05-16 07:38张春林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1期
关键词:液面井筒井口

左 星 罗 超 张春林 尹 啸

1.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3.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川东钻探公司 4.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公司

0 引言

石油天然气钻探作业,在起钻过程中由于起出钻具会使井筒内液面下降,钻井液液柱压力降低,可能使井筒压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地层流体进入井筒造成起钻过程溢流、井喷的风险。因此,按照石油行业相关井控规定,起下钻过程钻井液密度要求高于地层孔隙压力系数0.07~0.15,并按行业规范或技术要求进行灌浆,保证井筒压力始终大于地层孔隙压力,减少甚至避免地层流体进入井筒,确保起下钻过程处于安全状态[1-3]。

与常规油气层不同,裂缝储层孔洞发育,安全密度窗口窄,对压力极其敏感,较小的压力波动[4-5]就可能引发井漏,甚至是失返性井漏。此类地层难以将钻井液密度提高至高于地层孔隙压力系数0.07以上,给起钻作业带来极大风险。

由于裂缝储层缝宽较大,常规堵漏方式效果较差,达不到封堵裂缝提高储层承压能力的目的,起钻通常采用重浆吊灌方式。此方式不但钻井液漏失量大,而且如果对裂缝特性认识不清,对裂缝漏失状态掌握不准确,致使灌浆量不足,最终也会导致井喷,处理难度大,井控风险高。如天东5井,在井深3 570.72 m钻遇井漏,由于常规堵漏不成功,起钻后采用光钻具进行堵漏。在吊灌起钻过程中,由于灌浆量计算不准,最终造成溢流并引发井喷,损失复杂处理时间93 d,直接经济损失1 000万元以上;青海油田的英9-4-A5井,在井深1 461 m钻遇井漏后,起钻更换钻具,同样是因为井漏状态掌握不清,灌浆量计算不准确,最终引发井喷。

由于天然气钻探逐渐向深层、裂缝碳酸盐储层转移,钻遇井漏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开展钻井井漏安全起钻技术研究,确定合理灌浆量以及改进起钻方式,保障安全起下钻作业有着重要意义。

1 裂缝储层井漏起钻作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1 井漏程度分析

对于井漏程度主要与地层裂缝、孔洞发育,即跟裂缝、孔洞的导流能力密切相关。地层裂缝、孔洞的导流能力主要受裂缝宽度、接触面特征、接触端长度等自身特征影响,同时也受压差、流体黏度等工程控制因素影响。Zimmerman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给出了地层裂缝的漏失速率的计算公式:

式中Q表示漏失速率,m3/s;w表示端面处裂缝长度,m;h表示平均裂缝宽度,m;σH表示裂缝宽度标准差;c表示裂缝间接触面积与裂缝面标准面积的比值;μ表示导流流体黏度,Pa·s;p表示漏失压差,Pa。

由式(1)可知,裂缝漏失速率与裂缝接触段长度、压差呈线性关系,与裂缝宽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与钻井液黏度成反比。即在正压差相同情况下,裂缝越长越宽,漏失量速度越大,反之漏失速率越小;钻井液黏度越高,漏失速率越小,反之漏失速度越大。

1.2 气体上窜速度分析

现场气体上窜速度通常采用迟到时间法和体积法,通过停泵、开泵后气测值的变化来计算,能够较为准确判断气体上窜真实情况。但在裂缝漏失储层,由于井漏状态会影响气体上窜速度的真实判断,因此参考性较低。国内研究人员也对气体上窜速度进行过定性分析,认为气体上窜速度除了与储层能量、井底压差、进入井筒气体体积量有关外,还与钻井液黏度有很大关系。钻井液黏度越大,气体上窜滑脱速度越小,反之上窜滑脱速度越大[6-9]。

1.3 井漏状态监测

裂缝井漏储层常规起钻中,现场人员大多通过经验灌浆,灌浆量一旦偏少,后期可能引发严重的井喷事件。因此,为确保安全起钻,钻井液灌入量和漏失量一般较大。显然,钻井液灌入量不应该由经验判断,而应该根据实际井筒压力与漏失压力的关系,即环空液面高度来确定。可以采用环空液面监测仪[10-11],实时监测与分析环空液面高度及变化情况,从安全、高效、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确保井筒压力动态平衡,为起钻灌浆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通过井漏与气体上窜定性分析可以认识到,只要井漏速度大于气体上窜速度,即可避免气体进入井筒,防止溢流井喷的发生。将该认识应用至实际作业中,将大大提高起钻作业的安全性:①起钻过程中始终确保井筒压力大于储层压力,并保持微漏状态,避免地层气体进入井筒;②提高钻井液黏度,即使在短时间内储层气体进入井筒,可有效控制气体滑脱上升速度,有足够时间进行处理;③使用环空液面监测仪器,实时掌握液面高度和井底压力状态。

2 裂缝储层井漏安全起钻方式优选

2.1 常规吊灌起钻方式

该方式是采用较高密度钻井液(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是高于储层压力系数0.05~0.07,若储层气量大,可能采用的钻井液密度更高)进行吊灌起钻,每起一柱钻具吊灌1.5~2倍钻具体积的钻井液量,多灌入的钻井液确保在起钻阶段井筒压力大于储层漏失压力,避免因井筒压力降低后等于甚至低于储层压力,使气体进入井筒造成溢流。

常规吊灌起钻方式充分考虑到了井筒内只要保持连续井漏状态,就能确保起钻的安全性。但由于尚未开展起钻过程合理的井漏量化分析,也没有有效液面高度监测手段,这种方式只能通过牺牲钻井液量来提高起钻过程的安全性,整个过程钻井液漏失量大。

同时应注意,如果储层缝宽大、井漏特别严重,可能在钻具提升期间,由于井筒内钻井液液面快速下降,使得有效液柱压力低于储层压力,增加了后期起钻过程发生溢流的风险性。天东5井、英9-4-A5井也是在这样的施工步骤下发生井喷事故的,说明单一的增加灌浆量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有效做法,增加环空液面监测手段,掌握井漏状态合理调整灌浆策略或减少吊灌起钻过程,特别是裸眼段吊灌起钻,将能进一步提高起钻作业安全性。

2.2 带压起钻方式

带压起钻是采用合适的钻井液密度配合合理的井口套压控制,精确并恒定控制井底压力在安全的范围内,其主要优势如下:

1)由于在井口额外增加了向下压力,可进一步降低起钻过程的抽吸作用。根据现场数据统计,带压起钻产生的抽吸压力比常规起钻低0.02~0.05 g/cm3的当量密度;

2)恒定的井底压力控制,可避免各种因压力波动造成的不良后果。如在井漏层带压起钻,可始终保持井底压力略大于储层漏失压力,整个起钻过程都能保持微漏状态,避免出现气体置换进入井筒的情况;

3)可以大幅降低钻井液漏失量,节约钻井液成本。

由此而见,带压起钻是裂缝储层井漏安全起钻的有效方式之一。

但带压起钻也存在不足,即当带压起钻至接近井口位置时,由于钻具重量减少,致使井口带压产生的上顶力大于钻具重量,将会引发钻具上顶现象。此时,一般会使用带压起下钻装置,但该装置的安装、使用复杂且耗时长,在井漏状态下使用反而会增加作业风险。

2.3 “带压起钻+重浆帽吊灌”起钻方式

针对全程带压起钻方式的不足,可将其与常规吊灌起钻方式结合,将更加满足现场应用要求[12-13]。

该方式是先根据储层安全密度窗口设定井口套压值,带压起钻至设计井段,注入设计好的重浆帽(重浆帽注入过程需进行井口套压实时调节),最后再吊灌井浆起钻。

在下部井段带压起钻,是为了减少裸眼井段起钻抽吸作用,保持恒定微漏状态,避免地层气体进入井筒;上部井段吊灌起钻,是为了避免在接近井口位置时使用带压起下钻装置,既可提高起钻安全性,也有效降低了钻井液漏失量;同时,在吊灌起钻期间,还需要加强环空液面的实时监测(图1)。

图1 “带压起钻+重浆帽吊灌”示意图

关键参数计算方式如下所述。

1)重浆帽高度

重浆帽补偿的压力包括井口套压和需要附加的安全压力,由此计算出的重浆帽高度为:

式中H表示重浆在环空中的高度,m;p套表示带压起钻时的井口套压,MPa;p附表示附加的安全压力,MPa;g表示重力加速度,m/s2;ρ重表示重浆密度,kg/m3;ρ钻表示钻井液密度,kg/m3。

2)重浆帽替入过程套压调节

开始注入重浆时,井口压力降为p套1,重浆从钻头返出后,井口套压开始逐渐降低,直至为零,此处的环空高度为h2。重浆从井口注入至钻头处的时间设为t1,重浆从钻头返至环空高度h2时的时间设为t2,即

式中t1表示重浆从井口到钻头处时间,s;t2表示重浆从钻头返至环空高度h2的时间,s;S杆表示钻杆内横截面积,m2;S环表示环空横截面积,m2;h杆表示钻杆长度,m;h2表示重浆产生的与循环时井口套压相等所对应的高度,m;Q表示钻井泵的排量,L/s。

根据(3)、(4)式可计算出不同时间下的井口套压控制曲线(图2)。

图2 重浆帽替入过程井口套压控制曲线图

对比3种起钻方式(表1),“带压起钻+重浆帽吊灌”起钻方式结合了常规吊灌和带压起钻的优点,不但提高了裂缝储层井漏起钻作业的安全性,还有利于现场操作与实施,更加满足现场应用要求。

3 “带压起钻+重浆帽吊灌”起钻方式应用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已在西南油气田高石梯—磨溪区块、双鱼石构造等开展50余口井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应用[14-17],并在严重漏失井进行了“带压起钻+重浆帽吊灌”方式起钻作业,与常规重浆吊灌起钻方式相比,其安全性更好,钻井液漏失量更少,起到了良好应用效果。其主要做法如下:

1)根据储层漏失情况控制井底压力,一般保持钻井液漏失量在1~2 m3/h内。

2)控制起钻速度,一般在0.2 m/s以内,既可确保井口套压的稳定,也可降低起钻抽吸作用。

3)设计的重浆帽产生的附加压力当量密度高于储层压力当量0.05~0.07 g/cm3。

4)吊灌起钻时,若液面不在井口,每柱灌浆量为起出钻具体积的1.5~2倍;起钻完后,每10~30 min灌浆一次。

5)吊灌起钻期间,每隔30 min采用环空液面监测仪测量液面高度一次;起钻完后每15 min测量液面高度一次。

西南油气田高石001-X4井[18]在灯影组5 356~5 860 m钻遇良好显示气层,后期通过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安全、顺利完成了钻探作业。由于气层裂缝发育,起钻方式采用了“带压起钻+重浆帽吊灌”。

根据气层压力系数1.18~1.19,采用密度为1.13 g/cm3的钻井液,井口控压3~3.5 MPa,保持井底压力当量密度保持在1.20 g/cm3。带压起钻至井深3 700~3 800 m,注入2.0~2.05 g/cm3的高密度钻井液13~15 m3,保持井底压力当量密度高于气层压力系数0.05~0.07,再吊灌井浆起钻,每柱灌1.13 g/cm3的钻井液一次,为确保安全,每次多灌0.1~0.2 m3,起钻完后,每半小时灌0.5 m3。

下钻过程,常规下钻至套管鞋处,用1.13 g/cm3的钻井液替出2.04 g/cm3的重浆帽,然后带压1~3 MPa下钻到底。

本井采用该方式起下钻13趟,没有发生溢流风险,每次起下钻漏失钻井液60~80 m3。

表1 3种起钻方式对比表

4 认识与探讨

1)裂缝漏层起钻作业,应保持井筒压力大于地层压力,避免或减少地层气体进入井筒;尽量采用高黏度钻井液,有利于控制气体滑脱上窜速度。

2)对于常规重浆吊灌方式,钻井液漏失量大,无有效液面监测手段,若灌浆量控制不准容易造成溢流、井喷风险。

3)全程带压起钻可较好的保持井底压力恒定,有效控制漏失量,避免储层流体进入井筒,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起钻方式,但需要使用带压起下钻装置,反而会增加裂缝储层起下钻作业风险。

4)将带压起钻与重浆帽吊灌结合,可以更好地融合两者优点。现场应用表明,该起钻方式是目前裂缝漏层起钻作业的最佳方式,更适合于现场应用,安全性更高、综合成本更低。

5)从不同方式起下钻钻井液漏失情况看(表2),目前虽然采用“带压起钻+重浆帽吊灌”的方式能够满足裂缝储层安全起下钻作业,且较常规重浆吊灌方式节约钻井液成本,但钻井液漏失量依然较大。

表2 不同方式起下钻钻井液漏失情况

表2表明,精细控压钻井技术解决了该区块裂缝储层喷漏同存复杂问题,节约了钻井液成本,但起下钻过程,钻井液漏失量依然较大。因此,裂缝储层起钻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①可考虑采用井下套管阀技术,带压起钻至套管阀以上,封闭下部井段后再常规起钻,将大大提升漏失井起钻作业安全性,大幅减少起下钻过程钻井液漏失量;②研究发展井下冻胶阀技术,通过钻具注入胶塞,封闭下部井段,工艺简单,2012年冀东油田曾在裂缝储层起下钻过程使用过冻胶阀,起到了较好的封隔作用,但破胶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液面井筒井口
再谈满井放矿
综放工作面开采对井筒破坏影响的研究分析
双辊薄带连铸结晶辊面对液面波动的影响
井筒压力波动条件下钻井液侵入煤岩实验研究
吸管“喝”水的秘密
一道浮力与压强综合题的拙见
锦州25-1井隔水导管承载力及井口稳定性分析
一体化井口地面安全控制系统在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地面工程中的应用
井口之蛙
复杂地段副斜井井筒施工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