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及成果非均衡测度

2019-05-16 06:38李金华
财经问题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省份高端制造业

李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正抓紧落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1+X”规划体系等专项计划和系列重大工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并且取得了明显成就。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0 798.9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5%,居世界第一位,远超美国、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商务部外资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7月,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 508.1亿元,同比增长8.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87.8亿元,同比增长31.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出国门与国际产业合作的发展状态良好。

在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涌现出了一批独角兽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冠军企业。2018年8月,全球知名风险投资调研机构CB Insights公布了2018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这一榜单以10亿美元市值为考核基准,囊括了全球从业人员最多的13个经济领域,共有260个新兴创业企业入围,中国有21家企业上榜。清华恒大研究院也发表过关于独角兽企业的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3月,中国的10个城市已有126家独角兽企业,这些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15个行业,总估值超6 000多亿美元。独角兽企业依托互联网,高度密集在文化娱乐、电子商务、汽车交通和科技金融等领域,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城市,分布很不均衡。与国际上的独角兽企业相似,中国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强、行业集中,引领了产业新形态发展,促进了上下游产业和跨界产业的融合。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现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企业创新实力的提升,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活动状况。

美国三大商业媒体之一的Fast Company每年评选出全球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企业领导者,并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榜单。2018年2月,Fast Company发布了2018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Top50榜单:苹果公司排名第一,中国有4家企业入选。2018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千万排行榜2018》发布会,公布了“2018中国企业创新能力1000强”。这一榜单基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创新价值扩散和创新网络宣传等指标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全覆盖测度,有较完备的信息和质量可靠的基础性数据作为支撑,该榜单从另一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

制造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创新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不少学者围绕制造强国建设问题进行过创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吴航和陈劲[1]运用动态能力理论,选取中国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的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在出口和创新绩效之间可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新兴经济国家企业通过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模式进入国外市场确实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严成和林小玲[2]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灰色理论,从创新支持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3个维度遴选出1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深圳、厦门、珠海、海南和汕头等特区城市的创新能力。范德成和杜明月[3]采用 TOPSIS 灰色关联投影法计算灰色关联投影贴近度,利用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并进行二次加权计算,发现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和较大的地区差异,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失调状态。京津冀地区应努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缩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域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沙文兵和李莹[4]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评估体系和影响因素三个角度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是内生增长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国家创新能力理论等。其中,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强调R&D的研发效率、研发质量和知识存量,注重对创新基础的分析;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强调区域创新政策与制度、教育水平等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注重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分析;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强调研究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区域技术创新和知识扩散的影响,注重利用经典钻石模型对产业集群效应加以分析。

已有关于创新研究的文献为本文选题和研究思路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但本文主要研究制造强国建设中高端制造业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非均衡状态,并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二、非均衡测度的理论基础

测度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非均衡状态,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创新理论。熊彼特[5]论述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导致了经济的发展。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新的生产元素和新的生产条件引入生产体系,达到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创新本质上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所谓的“经济发展”,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出现这种新组合。实现这种新组合,也就是创新。换言之,创新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过程不是永远持续和均衡的,而是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源于创新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熊彼特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特定时期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它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创新的终极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熊彼特将创新归纳为五种情况:创造了消费者不熟悉的一种新产品;采用了尚未通过鉴定的新生产方法;打破了某种垄断,设计了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提出了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这对应形成了后来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等五种创新形态。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作为生产过程的内生行动,创新必须是革命性的变化,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以门施和弗里曼等为代表的新熊彼特主义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立了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主要研究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制度创新经济学主要研究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等。新创新理论还大大扩展了创新主体的范围和创新的内涵,将初始理论确定的企业家主体拓展到更广的范围,将创新的内涵作了延伸。按照新熊彼特主义,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可能深刻地影响经济增长,制度创新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激励机制和秩序保障,技术创新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和工具,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经济增长。在创新活动中,政府政策对创新也有促进作用。在创新活动中,技术创新是一条完整的链,如技术平台、研发联盟、风险投资、科技法律服务、股权交易和物流平台等,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制定先进的科技政策,以此形成创新生态链,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创新生态链上的元素,也就是创新活动过程中支撑创新的人财物等。

测度高端制造业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还需要以高端制造业理论为基础。高端制造业,是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其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高和带动能力较强。高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材料通常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高端制造业技术先进,研发人才集聚,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可以产生技术溢出,对上下游产业有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根据前述的创新理论,创新要素可以用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和研发经费来反映;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则可以用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和有效发明专利来反映。按照高端制造业的理论,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统计口径与高技术产业口径划定为一致,即中国高端制造业具体包括医药制造业(含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生物药品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含飞机制造、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含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整机制造、计算机零部件制造、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含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六大类。

三、创新要素的非均衡测度

(一)研发人员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研发人员是重要的创新要素,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其所从事的工作包括参与或管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参加研发活动,从事关键资料的收集整理,或者编制计算机程序,或者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或者为实验、测试和分析准备材料及设备,或者记录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编制图表,或者从事统计调查,也有可能是直接协助研究开发项目等。

本文通过设计集聚指数来反映地区或行业创新资源的集聚情况,以反映资源的非均衡状况。集聚指数是各地区或各行业拥有的资源数与全部资源总数之比。例如,东部地区高端制造业研发人员数与高端制造业研发人员总数之比是东部地区研发人员集聚指数,所以集聚指数本质上是一个结构相对数。根据此定义,可以计算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业研发人员集聚指数。表1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研发人员的非均衡分布状况。[注]行业(1)—行业(6)分别表示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制造业。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省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份。表1中数据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 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数据所属时间为2016年。下同。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7》,下同。

由表1可知,高端制造业的研发人员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研发人员明显偏少。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集聚指数在东部地区最高,分别高达82.53%、78.98%和75.70%,即东部地区集聚了这三个行业研发人员的绝大多数。可见,中国高端制造业研发人员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

从行业角度看,各行业研发人员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就医药制造业而言,研发人员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湖北,集聚指数分别为14.16%、12.44%、9.77%、6.84%和4.92%;研发人员最少的5个省份分别是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集聚指数分别为0.04%、0.08%、0.14%、0.52%和0.67%。[注]限于篇幅,各省份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和研发经费的集聚指数未在正文列出,留存备案。就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人员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陕西、北京、贵州、四川和辽宁,集聚指数分别为33%、8%、7%、7%和6%;研发人员最少的省份有9个,分别是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广西、海南和吉林,这些省份研发人员集聚指数均为0。就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人员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集聚指数分别为38.99%、14.50%、8.66%、4.40%和3.84%;研发人员最少的5个省份分别是西藏、新疆、宁夏、青海和海南,集聚指数为0或接近为0。就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人员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福建、江苏和重庆,集聚指数分别为24.71%、22.62%、12.17%、12.10%和4.14%;研发人员最少的省份有8个,分别是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甘肃、海南、吉林和贵州,集聚指数均为0。就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而言,研发人员最多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北京,集聚指数分别为25.60%、13.44%、13.38%、7.48%和4.85%;研发人员最少的省份是西藏、海南、新疆、青海和内蒙古,集聚指数分别为0或接近为0。就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而言,研发人员最多的省份分别是江苏、湖北、河南、山东和河北,集聚指数分别为24.50%、11.44%、8.23%、7.64%和6.94%;研发人员最少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西藏、甘肃、贵州、黑龙江、吉林和海南,集聚指数均为0。

(二)研发机构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表2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研发机构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由表2可知,与研发人员分布基本一致,6个高端制造行业的研发机构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集聚指数最高,分别达到89.66%、84.54%和82.58%。可见,这3个高端制造行业的研发机构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严重不均衡状况。

从行业角度看,各行业研发机构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就医药制造业而言,研发机构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安徽,集聚指数分别为18.83%、10.71%、9.50%、9.37%和7.23%;研发机构最少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和海南,集聚指数分别为0.03%、0.23%、0.23%、0.30%和0.50%。就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机构分布高度不均衡,研发机构最多的5个省份是江苏、陕西、四川、北京和贵州,集聚指数分别为21.50%、20.50%、9.00%、8.50%和8.00%,其他省份则少有研发机构,甚至有几个省份没有研发机构。就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机构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和山东,集聚指数分别为37.71%、28.12%、9.02%、4.50%和3.20%;研发机构最少的5个省份分别是西藏、宁夏、广西、新疆和内蒙古,集聚指数为0或接近为0。就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机构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安徽,集聚指数分别为48.02%、25.42%、6.64%、3.58%和3.45%;而有些省份则没有研发机构,集聚指数为0,分别为西藏、宁夏、广西、新疆、海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辽宁和吉林等。就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而言,研发机构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北京,集聚指数分别为38.30%、15.97%、14.53%、5.37%和3.67%;研发机构最少的省份分别是甘肃、青海、海南、吉林和新疆,集聚指数为0或接近为0。就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而言,研发机构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湖北,集聚指数分别为45.49%、9.44%、6.44%、5.15%和4.72%;研发机构最少的省份分别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广西、海南、贵州、西藏和甘肃,集聚指数均为0。

(三)研发经费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表3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研发经费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表3中国高端制造业研发经费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单位:亿元;%

由表3可知,6个高端制造行业的研发经费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但集聚的非均衡程度稍低于研发人员和研发机构。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东部地区研发经费的集聚指数分别为82.74%、80.21%和70.77%。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研发经费很少,如东北地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指数仅为0.33%、1.89%和2.03%。

从行业角度看,各行业研发经费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就医药制造业而言,研发经费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集聚指数分别为16.81%、14.63%、9.18%、6.59%和5.14%;研发经费最少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集聚指数分别为0.04%、0.04%、0.06%、0.25%和0.50%。就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经费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陕西、黑龙江、辽宁、北京和上海,集聚指数分别为24.08%、9.88%、9.77%、8.91%和7.67%;研发经费最少的9个省份分别是内蒙古、吉林、广西、海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集聚指数均为0。就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经费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集聚指数分别为45.65%、11.10%、7.59%、4.38%和4.28%;研发经费最少的省份分别是西藏、新疆、宁夏、海南和云南,集聚指数接近为0。就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而言,研发经费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福建、北京和江苏,集聚指数分别为21.34%、17.46%、12.87%、11.28%和10.13%;研发经费最少的省份有8个,分别是西藏、新疆、宁夏、海南、吉林、广西、贵州和甘肃,集聚指数均为0。就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而言,研发经费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北京,集聚指数分别为29.09%、12.71%、11.66%、8.06%和7.16%;研发经费最少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西藏、海南、青海、新疆和贵州,集聚指数为0或接近为0。就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而言,研发经费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是江苏、浙江、湖北、内蒙古和山东,集聚指数分别为34.50%、9.60%、7.27%、6.40%和6.35%;研发经费最少的省份分别是吉林、黑龙江、海南、贵州、西藏和甘肃,集聚指数均为0。

四、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非均衡测度

创新的本质离不开价值创造,如果离开了价值创造,或者价值创造大大低于价格加成,就会产生泡沫。根据创新理论,创新活动主要体现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面,创新成果主要体现为所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

理论上,新产品开发包括完全新产品开发、换代新产品开发和模仿新产品开发。完全新产品是指与现在产品基本没有雷同之处,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此类产品或者使用了新材料,或者采用了新原理,或者使用了新技术,或者兼而有之;换代新产品是指对产品性能有重大突破性改进的产品;模仿新产品是指市场上或其他地区已经存在而企业首次生产的产品,又被称之为地域性新产品。新产品开发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稳定其利润水平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当企业的一种或一些产品开始出现衰退时,而另一些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进行替代,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保证企业充满活力,市场份额和总利润始终能保持上升势头。反之,如果企业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开发和更新,则就有可能丧失既得市场,走向衰落。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转移,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的活动,包括引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等,也包括引进国内消化、吸收、研制和革新用的样机等,还包括引进人才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等。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表明,技术引进是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使企业快速掌握人类先进的科技成果,而不必重复耗费巨额研发资金。有效发明专利是指已经得到授权,并且仍处于保护期中的发明专利,专利权人对这一发明创造成果仍然享有独有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出口的权利,这一指标是创新成果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

表4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表4中国高端制造业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非均衡分布状况 单位:件;万元

由表4可知,高端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投入、技术引进投入和有效发明专利的非均衡状况。东部地区新产品开发投入占全部新产品开发投入的74.74%,技术引进投入占全部技术引进投入的93.78%,有效发明专利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84.23%;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新产品开发投入仅占全部新产品开发投入的12.57%,技术引进投入占全部技术引进投入的2.78%,有效发明专利仅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8.06%。可见,在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方面,高端制造业的分布也是严重不均衡的。

将表4中的分析指标进行调整变换,测度高端制造业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在行业上的非均衡分布状况。结果显示,中国高端制造业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在行业上也是很不均衡的。就新产品开发投入而言,主要集聚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指数为45.7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集聚指数较低,分别为2.12%和1.15%。就技术引进投入而言,主要集聚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指数高达85.79%;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集聚指数较低,分别为0.28%和0.03%。就有效发明专利而言,主要集聚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指数达到71.20%;其次是医药制造业,集聚指数为11.83%;其他行业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及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有效发明专利则很少,集聚指数分别为2.16%和0.90%。从上述三个指标看,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分布较为均衡。

五、政策建议

本文揭示了中国高端制造业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非均衡分布状况,据此提出解决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创新要素投入,提升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业的创新资源很少,创新实绩很低。客观上,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的制约,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信息产业不发达,信息化水平低,同时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缺乏一批思想敏锐、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意识的企业家。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较为集中,提升高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应以国有企业为突破口,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升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将较大比重的销售额用于技术研发,实行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因地适宜地制定促进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产业政策,指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研发资金来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增加其对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的投入,有效获取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对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制定积极可行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二)加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新工业革命的实践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是构建技术研发系统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设计和制造水平的关键性标志。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新产品开发投入和技术引进投入等都较落后,必须提高这些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快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在这些地区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努力缩小其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建立先进的实施信息化工程的生产管理系统,深度挖掘利用信息资源,将信息化工作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日程;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列入职工继续教育内容,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企业信息化队伍。加快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打破技术壁垒,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有效促进高端制造领域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在高端制造的整个过程上全面推行数字技术,增强制造过程的集成性,进而提升高端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创新竞争力。

(三)推动高端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很不均衡,低端制造业供给过剩,高端制造业供给不足。不论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拥有,还是关键零部件生产和高端制造业占比等方面,中国都落后于制造强国,严重阻碍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拓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企业产学研合作渠道,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高端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鼓励高端制造企业参与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较为薄弱的生物医药领域、电子信息领域、新材料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前瞻性、先导性前沿技术研究,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内容丰富、形式多元、运行机制顺畅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设立专门针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企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优先资助高端制造业的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促进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对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产生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等所得,可以实行税收减免,以支持高端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对引进的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针对高端制造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业中心等,形成先进完整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化的高端制造业服务平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开展技术创新服务活动。建设骨干科技服务机构,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推出特色服务产品,提高创新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高质量服务。

(四)营造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创新的环境,激发高端制造业创新活力

优化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切实减轻高端制造企业负担,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更好的政策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金融创新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动力,打通创新链上基础研究与产业化间的关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各层次技术人员的待遇,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将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加快消除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增强企业研发实力,提高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品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高端制造业产品的供给质量,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找准高端制造产业链的突破口,开展重大技术项目的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补齐高端制造业发展关键短板,促使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增加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环境,激发高端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力。构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创新政策链,促使各项政策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推动高端制造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为导向,有序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促进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快高端制造业创新性产品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加快搭建重要领域的创新平台,推进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更多的高端制造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面向市场应用,建立保险补偿和创新容错机制,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形成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省份高端制造业
高端油品怎么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何故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