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荔 赵静
摘 要: 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值得重视。根据微观权力理论,学习倦怠是个体自主发展权力受阻,自主发展能力缺失所致。以行动调节理论为基础的行动教学,在培養大学生个体自主发展权力、克服和缓解学习倦怠方面,有突出优势。本文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介绍如何将行动教学应用于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关键词: 行动教学 学习倦怠 微观权力理论
逃课是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典型反应。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15年对29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84.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另据有关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承认有过逃课的经历。49.4%的大学生承认在公共课上经常或有时逃课。54.5%的大学生承认在选修课上经常或有时逃课,该比例高于从不逃课或很少逃课者[1]。正值学习黄金阶段的青年大学生为何会产生学习倦怠?有何改善或补救措施?探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机制与解决办法,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逃课现状。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
“倦怠”是指由于长期工作压力使得个体体验到的一系列消极症状,学习倦怠(Academic Burnout)是倦怠现象在学习领域的体现。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等行为。
尹子臣和胡韬[2]以我国西部地区四川农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学院,新疆大学、广西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共6所高校66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西部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状况不佳,总体倦怠率达到37.8%;学习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如逃课等)较为严重,累积百分比达到46.6%。王博华[3]对河南省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洛阳五个城市五所高校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情绪低落是学习倦怠最主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烦恼忧郁,对人生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男生比女生更严重,理科生的行为不当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刘正之等[4]对云南省高校91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大样本调查也显示了类似结果,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更严重,专科学生比本科生更严重。
在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方面,畅军亮和吴丹[5]通过对湖北某大学28名本科生的访谈发现,教学效果差和学习缺乏自由度是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在教学方面,受访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授课方式死板、单一,授课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习自由度方面,学习方式、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自由度低,限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微观权力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机制
作为自然界的个体,人与生俱来就有“权力(power)”,“权力”是个体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心理动能,正是这种“权力”推动人不断发展完善。微观权力理论[6]将“权力”概念运用到个体分析,用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力量关系”消长的动态变化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关系对个体自我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个体自我发展权力的核心是“自我选择”的权力和能力,是个体不断尝试、否定、肯定的反复试错过程。广义上的“学习”可以视作实现个体“自我发展权力”的重要途径。这种个体内生的自我发展权力如果得到顺利发展,不受外界环境的压抑或打击,那么个体不会有焦虑,充满自信;但如果发展过程中受到否定或压抑,就会出现问题。
从微观权力理论角度讲,学习倦怠是个体自主发展权力受阻,自主发展能力缺失所致。在我国,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根本性转折。中学阶段的学习动能主要来自外在的控制(比如父母的督促),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自主自觉、自我掌控。因此,大学阶段的学习环境能否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个体自主发展权力,会对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学习倦怠的大学生大多在以往长期学习生涯中自主发展权力没有充分实现,主体能动性、创造力受到限制。比如,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灌输的方式,以自身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直接替学生思考,为的是“避免学生走弯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权力和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三、行动教学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权力的优势
(一)行动教学和行动调节理论
行动教学(也称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从概念的外延来讲,“行动”包括所有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系列化动作(肢体活动或智力性活动)。行动导向并非仅仅强调学生忙碌地进行学习活动,而是强调教学产生的能对思维带来有意义的、理性化的结果[7]。对于教学过程来说,行动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在实施行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行动,遵循获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套完整的行动流程。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习得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体系。
行动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行动调节理论[7]。该理论认为行动的本质特征是调节性,就是当事人根据行动过程中的具体需要进行行动调节,行动调节是实现某个行动的目标和亚目标的思维过程。根据行动调节理论,行动教学强调教学包括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行和自行检查三类循环性活动,要创造出能够让学生自主决定和自我负责的环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行动调节水平,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学习过程是快乐的,体会到问题得到解决时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驾驭能力,进而内化为对学习的权力感。
(二)行动教学的优势
行动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个体自主发展权力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体验到对学习过程的选择权、控制感和责任感。行动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发生学习倦怠的大学生其实并非对学习本身抵触,而是由于学习中一种“无权”感,很多时候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认为学习责任在于老师,而不在于自身。行动教学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行和评价中。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以兴趣为组织教学起点的方式,能促发学习投入感,并帮助获得成就感。兴趣是个体对某事全身心投入并获得满意感和成就感的原始动力。学习倦怠的表现之一是个体成就感低。大学理论课堂枯燥,学习形式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倦感。行动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建议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形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前文提及的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通过组队拍摄短视频的学习任务,就是一个能让学生在比较有趣的任务情景下获得有关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等经验知识的方式。
第三,基于互动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个体自主发展权力的动态属性。“权力”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的,是通过人们现实的互动关系表现出来的,比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体的存在感和自我的塑造需要“自我肯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在与人的互动中寻求肯定,以此增长并完善自我权力,进而获得“权力感”。“权力感”的提升意味着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感的增加。行动教学的常见组织形式如交际教学能帮助学生在不断行使自我权力、与老师同学互动的过程中发展出自我发展的能力,比如创造力、自制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做事方法和经验的积累等。
四、行动教学在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中的应用
以下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如何通过行动教学培养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自主发展权力和能力。
第一阶段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工作团队如何有效运作的基本理论。可能涉及的理论知识:团队角色、团队沟通、团队中的领导力等。
【设计思考】此内容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有效的工作团队应该如何构建”“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学生只是记住了某些道理,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如果采用案例教學,就可归纳出相关知识,间接获得某些团队管理,但由于没有实际体验,依旧无法形成真正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选择行动教学法。
【学习任务】给学生发布一个名为“经典重现”的短视频拍摄任务。该任务选取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片段,要求学生自由组队,自行扮演电影片段中的角色并拍摄成短视频。
要求每组人数不得超过5人-6人。
第二阶段 教学实施
【布置任务】教师提前一周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任务,陈述目标,提出要求。
【学生准备】学生利用一周左右时间进行相关准备,拍摄完成后将在课堂集中播放,并进行互评。
【学生实施】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短视频的排练、拍摄、后期制作等相关任务。过程中所有活动全部由学生自行安排与控制。
第三阶段 教学反思
【教师观察】现场播放每个小组的短视频,评选出最佳视频。教师留心观察:哪些小组对电影片段的还原度高,哪些小组的视频制作出色,哪些小组按时提交任务,哪些小组有拖延,现场播放时哪些小组乐在其中,哪些小组气氛沉闷,等等。将这些情况记录并用于后期讨论和评价。
【引导讨论】通过对视频的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拍摄过程中的角色分配、团队成员协作、团队中潜在的领导人物等问题。比如:自己是根据什么选择队友的?是否有的小组将主角分配给了不善于表演的成员?在大家都不好意思表演时,是谁如何调动和鼓励大家大胆尝试的?有争议时,彼此最终是如何达成一致的?这次团队合作有哪些让你不满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84-86.
[2]尹子臣,胡韬.西部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5):105-109.
[3]王博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92-196.
[4]刘正之,李国忠,朱丹,等.云南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研究与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S1):137-142.
[5]畅军亮,吴丹.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以X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6,8(8):62-65,79.
[6]崔丽华.微观权力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深层次分析——以北京市B高校为个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5):90-94.
[7]徐磊,熊明华.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2,3(3):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