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9-05-15 10:37杨冬梅张海燕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杨冬梅 张海燕

摘    要: 高等教育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具有教育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论述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及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分析借助艺术教育路径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通过分析及研究,解决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    传统文化    传承与发展

引言

十九大会议明确表示,为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挑战,我国人民应树立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信念,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活动以教育育人为主要目标,通过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借助教学过程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播,提高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及效率,为社会发展建设培养优质的人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教育作用,指出应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

(一)具有人文教育功能。

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路径,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内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作为青年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主要路径,将呈现出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活动将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较为缓慢的学习过程,通过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对学生审美能力及思想道德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培养人才功能。

高校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培养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我国艺术教育工作普及化发展。艺术教育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及艺术作品的实践创作,有效锻炼形象思维,促进创造力及艺术素质整体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艺术形象思维能力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为创造性活动提供基础能力支持。

(三)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我国传统民族精神及人群中实践的成果凝练。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主要阵地。高校艺术教育活动将有效激发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欲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认知。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及较量不仅为军事实力及经济实力,还包含文化软实力及人才基础等。借助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活动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发展,确保当代青年大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传播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精神。

高校艺术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有利于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坚持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化发展。首先,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传统民族文化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及形式。其次,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不仅在于传播艺术知识内容,而且系统化地帮助学生继承民族文化内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质量,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目标。首先,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人文性,将其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之中,将有助于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内容及形式,并丰富高校艺术教育活动内涵,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其次,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学活动中借助文化教育及艺术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重要路径,实现高等院校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标。

(三)建立民族自信,提高国家地位。

借助高校艺术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中,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及趣味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借助高校教学阵地,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心。首先,当代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了解较少,加之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平台不断传播发展,大学生将更多地接触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理念。高校艺术教育活动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建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其次,我国大学生掌握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将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及发展,提高我国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三、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一)堅持教育育人基本目标。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坚持“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标,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成长需求有效地将教育育人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高等院校实现教育育人的主要目标,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准确把握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教师应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例如,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开展书法、国画、古典音乐等课程,有效丰富高校艺术教学内容及时效性。其次,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例如,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等。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学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及主动性,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及艺术素养,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艺术教育课程相结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高等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培养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理解及掌握。高等院校通过完善教师自学平台建设,向教师传递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其次,高校应积极培养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可实现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地传播,以音频、视频及图片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与艺术教学相结合。例如,为学生播放国画作品时,背景音乐选择古筝等古典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对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首先,高等院校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出符合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客观环境。例如,高校可在学校内基础设施上张贴古训名言等内容,并积极开展校园演讲活动、辩论比赛等,借助校园环境及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内容。其次,高等院校可加強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建设,为拥有文化特长的学生提供成长及发展空间及平台,帮助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与艺术活动的有效结合。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及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高等院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活动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高等院校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有效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提高高校艺术教育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及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中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4,36(04):94-98.

[2]高昌苗.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14(09):25-26.

[3]许阿满.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7.

[4]解辉.黑龙江省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地域少数民族文化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9):202-204.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