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身份认同的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研究

2019-05-15 03:14李艳霞武红玉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悖论连续性创业者

郭 峰,邹 波,李艳霞,武红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当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或停薪留职创业,科研人员创业(学术创业)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社会现象[1-2]。学术创业是学者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以创业的形式进行商业化的过程,其中,进行创业的学者被称为学术创业者[3-4]。学术创业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生产力,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5-7]。

学者们对于学术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层面(政府、制度和情境)和组织层面(大学),对于学术创业者个体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个体层面的学术创业研究是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3,8]。既往研究指出,学术创业者进行学术创业活动存在着双重身份——学者身份和创业者身份,这两种身份在逻辑、规则、价值观等方面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4-5,9]。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两种身份不一致的方法,例如,混合身份、选择、分离、整合、转化、联系、悖论管理等[4-5,10]。实际上,学术创业者存在着学者与创业者双重身份,是一个典型的悖论问题。在管理学中,悖论是同时并存又持续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11]。学术创业者作为兼具学者与创业者双重身份的行为主体,会产生身份悖论问题,学术创业者需要整合两种身份,形成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悖论整合,促进学术创业的成功。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是指学术创业者按照学术创业的要求整合学者和创业者两种悖论身份,以适应学术创业的需要[12]。然而,既往文献并没有揭示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及其如何影响产出的机理。

学术创业者进行学术创业,本质上是社会身份变化的过程[4],在原有学者身份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者身份,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身份的连续性,需要进行身份悖论整合。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悖论整合与学者身份认同、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都属于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范畴[13-14]。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强调社会认知过程,主要研究人在社会中自我身份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并对其有一个清晰的描述和定位;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主要解释组群身份的形成、组群间的关系、社会身份的形成过程等[15-16]。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是学术创业者整合学者和创业者两种社会身份而形成新社会身份的过程,因此,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能够对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及其产出影响等方面做出很好的解释。学术创业者成功进行身份悖论整合,会带来相关产出——学术创业绩效[2,4]。学术创业绩效是指学术创业成果的产出,反映了学术成果和创业成果的相互促进[17-18]。同时,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过程及其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作用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19],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创业叙事,可能会调节上述过程和关系。基于此,本研究以学术创业的微观层面主体——学术创业者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身份认同和悖论整合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悖论整合及其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以促进学术创业的成功和绩效的提升。

1 理论与假设

1.1 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前因

学者身份认同表征了学术创业者对学者身份的认可程度[20]。学者身份是学术创业者的基础身份,其在学术创业之前就已经拥有,与身份悖论整合密切相关。一方面,学术创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学者身份剥离的过程,高学者身份认同会使学术创业者专注学者身份,不愿意从学者身份中剥离,对学者—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的意愿不够强烈,甚至抵触创业者身份[21],阻碍了学者—创业者身份的悖论整合。另一方面,学术身份认同使得学者坚定其基础身份,并按照学者的逻辑、规则、价值观等准则行事,这与创业者的准则是不一致的[4-5,9];高学者身份认同使得他们坚持自己的学者身份准则,不愿为适应创业者身份的行为准则做出努力和改变,不利于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的整合。

H1 学者身份认同负向影响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

创业者身份认同反映了学术创业者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可程度[20]。创业者身份是学者开展学术创业活动衍生出的新身份,与身份悖论整合紧密相连。其一,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身份悖论的整合[22],创业者身份认同促使学术创业者意识到身份悖论整合的必要性,并产生身份悖论整合动机,促使他们产生多种身份认同——学术创业者身份认同[4,23]。其二,创业者身份认同表明学术创业者对创业者的逻辑、规则、价值等认同,并能以一个创业者的标准要求自己[24],促使自己在学者身份上为整合创业者身份做出努力,实现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悖论整合。

H2 创业者身份认同正向影响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

社会身份连续性反映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待自我身份的连续性程度[13]。当个体感知到现在的身份与过去相同或类似时,他们具有很强的社会身份一致性感知[25],这深刻影响着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悖论整合。首先,社会身份连续性表明学术创业者认同创业者身份的同时还保持着对学者身份的认同,虽然学者和创业者身份在逻辑、规则、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不一致性[4-5,9],但是学术创业者对两种身份的认同会促进其产生整合二者身份的动力,促进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其次,学术创业者的社会身份连续性表明他们同时活跃于学术圈和创业领域,能够从多领域获取资源和支持[13],这能帮助学术创业者克服困难进行学者—创业者身份的整合,最终促进身份悖论整合的形成。

H3 社会身份连续性正向影响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

1.2 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

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是指学术创业者按照学术创业的要求整合学者和创业者身份,以适应学术创业的需要[12],其与学术创业绩效密切相关。首先,身份悖论整合缓和了学者与创业者在逻辑、规则、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有助于减少学术创业过程中的身份冲突,促使学术创业者以合法的身份投身学术创业,并为学术创业做出努力[20,23],促进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其次,身份悖论整合有效整合了学者和创业者身份,能够为学术创业的开展提供知识、认知、资源和灵活性[26],学术和科研成果能够促进商业化活动,而创业实践能够指导学术活动[5]。综上,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悖论整合有利于学术和创业活动的互相促进,最终提升学术创业绩效。

H4 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正向影响学术创业绩效。

1.3 创业叙事的调节作用

本文所指的创业叙事是指一般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27]。创业叙事包含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动人故事和经验,能够给予学术创业者进行学术创业的希望,为其提供指导,并作为情境因素影响学者身份认同、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以及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创业叙事可以影响学者身份认同与身份悖论整合的关系,原因如下。①创业叙事包含创业者的励志故事,能够给学术创业者创业带来希望[27-28],使得学术创业者认同学者身份时,重视创业者身份存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愿意剥离学者身份而关注创业者身份,提升身份悖论整合的动机,减弱学者身份认同对身份悖论整合的弱化作用。②创业叙事带来的成功创业经验[29],能够指导学者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整合创业者身份,并为身份悖论整合做出努力,削弱学者身份认同对身份悖论整合的阻碍作用。

H5 创业叙事降低了学者身份认同对身份悖论整合的不利影响。

创业叙事可以调节创业者身份认同与身份悖论整合的关系。一方面,创业叙事包含创业的励志故事,给学术创业者进行身份悖论整合带来了希望[27-28]。在励志故事的激励下,创业者身份认同会增强学术创业者意识到身份悖论整合的必要性,并激发其身份悖论整合的动机和积极性,强化创业者身份认同对身份悖论整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创业叙事蕴含的创业成功经验能给学术创业者提供有效指导[29]。在这种成功经验的指导下,创业者身份认同能以更有效的方式促进身份悖论整合,有助于学术创业者为身份悖论整合做出更大努力,增强创业者身份认同对身份悖论整合的促进作用。

H6 创业叙事增强了创业者身份认同与身份悖论整合的正向作用。

创业叙事同样可以影响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关系。首先,创业叙事包含的创业励志故事为身份悖论整合带来了希望[27-28]。在这些故事和希望的引领下,社会身份连续性认同学者身份和创业者身份,将促使学术创业者以更强的意愿和积极性进行身份悖论整合,这增强了社会身份连续性整合学者—创业者身份的动力。其次,创业叙事也包含着成功创业的经验[29]。在这种经验的指导和帮助下,社会身份连续性能有效利用多重社会资源和支持进行身份悖论整合,强化社会身份连续性对身份悖论整合的促进作用。

H7 创业叙事强化了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正向作用。

创业叙事也可以调节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关系。一方面,创业叙事的励志故事[27-28]能够给学术创业者以希望和动力,促进了身份悖论整合将创业者身份整合到学者身份之中并内化为自身行动,积极合法地投入学术创业活动中,增强了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创业叙事伴随的创业经验[29]能够有效指导身份悖论整合协调学者—创业者身份,减少身份冲突,有效利用学术、创业资源,增强学术与创业的互相促进作用。

H8 创业叙事强化了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Fig.1 Research model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的收集

本文主要采用现场问卷和邮件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以创办了公司或正在进行科研成果商业化活动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人员为调查对象。为避免一次收集所有变量带来的同方差变异[30],分3轮收集数据,分别收集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的前因变量和调节变量、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学术创业绩效,每轮数据的收集间隔约半年。问卷于2015年12月底开始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918份,问卷的发放按照Dillman程序[31]:问卷发放后,每隔一周,发邮件提醒一次。合并3轮数据后,共收到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为27.02%。

从被调查对象来看,被调查者中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68人、80人;被调查者年龄在25岁以下、25~35岁、35~45岁、45~55岁、55岁及以上的人数占比分别为 1.61%、17.74%、48.79%、29.44%、2.42%;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的人数较多,为68.55%。

为了检验回答者和未回答者的个体是否存在偏差,本文对个体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回答者与未回答者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同时,通过Harman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未旋转的单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25.23%,同方差变异未对本文造成显著影响[32-33]。

2.2 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量表具有好的效度和信度,量表来源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采用广泛使用的5刻度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并对量表进行了平行翻译。为进一步确保问卷的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多轮的前测和精炼。同时,在大规模发放问卷前,本研究进行了预调研。项目组在黑龙江发放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问卷包含学者身份认同(SI)、创业者身份认同(EI)、社会身份连续性(SIC)、创业叙事(NA)、身份悖论整合(IPI)及学术创业绩效(AEP)。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题项SI6、EI6和IPI4的因子载荷低于0.5,所有题项对应的因子载荷都在阈值0.5以上[34],因此,本文删除了题项SI6、EI6和IPI4。变量的具体测量如下。

学术创业绩效包含5个题项,来源于Chrisman[17]和Chang[18]的研究,主要包括:①研究成果商业化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收益;②研究成果商业化产生了实际的社会效益;③学术创业促进了学术研究;④学术创业是个人长期坚持的活动;⑤学术创业持续促进了学术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身份悖论整合包含3个题项,来源于Allen和Meyer[12]的研究,主要包括:①尝试把自己定位为学术创业者并做出了相应改变;②为适应学术创业的需要而调整了个人角色的使命及目标;③从事的科研教学工作和创业工作与我的基本信念非常吻合。

学者身份认同和创业者身份认同的测量均包含5个题项,来源于Hekman等[14,20]的研究,主要包括:①有人赞扬学者(创业者)时个人感觉脸上有光;②有人批评学者(创业者)时个人感觉被冒犯了;③当讨论学者(创业者)群体时一般用“我们”而不是“他们”;④很高兴别人把我当作一名科技工作学者(创业者);⑤学术论文成功发表或专利被核准(创业成功)就是我的成功。社会身份连续性包含4个题项,来源于Haslam[13]的研究,主要包括:学术创业后①与之前一样仍然属于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②与之前一样仍然参与科技工作者的相关活动;③乐意与以前认识的科技工作者做朋友;④与之前一样仍然与科技工作者保持很强的联系。

创业叙事的测量包含 7 个题项,来源于 Martens[27]、Lounsbury 和 Glynn[35]的研究,主要包括:①经常会注意一些企业成功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故事;②经常会注意一些企业成功获得风险资本的故事;③经常会注意一些创业者成功创造财富的故事;④这些创业故事非常鼓舞人心;⑤这些创业故事让我对创业产生更多的认识;⑥这些创业故事让我在事业低潮中有了盼望;⑦这些创业故事指导了我的创业工作。

基于以往学者在身份和认同研究中的做法[14,20],本文将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性别的测量是哑变量,0代表女性,1代表男性;年龄测量是被调查者的客观数据;教育程度从1到4,分别代表本科以下、本科、研究生、博士及以上。

3 实证分析

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是表征构念内部一致性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平均方差提取(AVE)、Cronbach’s α和综合信度(CR)进行测量。一般来说,AVE大于或等于0.50、Cronbach’s α和CR大于或等于0.70,说明构念信度很好[36]。本文各个构念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构念的AVE均高于0.50、Cronbach’s α和CR均高于0.70,这表明文中所使用的各个构念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主要是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分析。收敛效度主要检验不同测量题项测量相同目标构念的相关程度,相关度越高,收敛效度越好,一般而言,测量题项在目标构念下的因子载荷为0.70以上,说明收敛效度很好[37];判别效度主要检验测量题项在不同构念下的相关性,相关性越低,判别效度越好,通常,AVE的平方根高于对应行和列的相关系数,表明判别效度很好[37]。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的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知,所有测量题项在目标构念的因子载荷(表中加粗的数据)除个别题项略低于0.70,基本均在0.70以上,说明本研究量表测量题项的收敛效度不错;表3显示AVE的平方根(表中对角线加粗的数据)均高于对应行和列中的相关系数,说明本研究所使用量表的区分效度很好。

表1 信度检验结果Tab.1 Testing results of reliability

表2 收敛效度检验结果Tab.2 Testing results of convergent validity

表3 判别效度检验结果Tab.3 Testing results of discriminant validity

3.2 假设检验

本文在假设检验时采用广泛使用的多层次回归分析法[32],结果如表4所示。同时,对于多个题项的变量,本文采用题项的均值进行测量。

表4 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Tab.4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对于因变量身份悖论整合,模型1回归了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回归方程显著(F=34.05,p<0.001)。学者身份认同(b=-0.17,p<0.05)负向且显著地影响身份悖论整合,创业者身份认同(b=0.68,p<0.001)及社会身份连续性(b=0.19,p<0.01)均正向且显著地影响身份悖论整合,因此,H1、H2和H3均得到支持。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调节变量——创业叙事(NA)及调节作用交互项。模型2显示回归方程仍然是显著的(F=23.57,p<0.001)。创业者身份认同与创业叙事的交互项(b=0.21,p<0.01)、社会身份连续性与创业叙事的交互项(b=0.16,p<0.05)均正向显著,因此,H6和H7得到支持。同时,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的增量ΔR2为0.04(p<0.01)显著,调节作用存在。学者身份认同与创业叙事的交互项(b=0.09,p>0.05)不显著,因此,H5不被支持。可能的解释是,学者身份认同只认可学者身份,并按照学者的准则行事,无论创业叙事多么鼓舞人心,都不能影响其对创业者角色的漠视,学者身份认同对身份悖论整合的负向作用基本不受创业叙事的影响。

采纳MEYER[38]的建议,本文绘制了在不同创业叙事水平下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对身份悖论整合的边际效应,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不同创业叙事(NA)下创业者身份认同(EI)对身份悖论整合(IPI)的边际效应Fig.2 Marginal effects of EI on IPI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NA

图3 不同创业叙事(NA)下社会身份连续性(SIC)对身份悖论整合(IPI)的边际效应Fig.3 Marginal effects of SIC on IPI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NA

图2表明,在显著区间范围内(NA>1.8,占总样本的99.19%),随着创业叙事水平的提高,创业者身份认同与身份悖论整合的斜率越来越大且正向关系越来越强,创业叙事强化了创业者身份认同对身份悖论整合的促进作用,H6得到进一步支持。图3表明,在显著区间范围内(NA>3.1,占总样本的69.35%),随着创业叙事水平的提高,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斜率越来越大且正向关系越来越强,创业叙事增强了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正向关系,H7得到进一步支持。

对于因变量学术创业绩效,模型3回归了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关系,回归方程显著(F=8.53,p<0.001)。身份悖论整合(b=0.28,p<0.001)正向而显著地影响学术创业绩效,H4得到支持。

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增加了调节变量和调节作用交互项。模型4表明,回归方程仍然显著(F=7.01,p<0.001)。身份悖论整合与创业叙事的交互项(b=0.18,p<0.05)是正向且显著,H8得到支持。同时,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的增量ΔR2为 0.03(F=3.60,p<0.05)也是显著的,调节作用存在。本文绘制了在不同创业叙事(NA)水平下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边际效应,如图4所示。在显著区间范围内(NA>3.0,占总样本的74.06%),随着创业叙事水平的提高,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斜率越来越大且正向关系越来越强,创业叙事强化了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H8得到进一步支持。

图4 不同创业叙事(NA)下身份悖论整合(IPI)对学术创业绩效(AEP)的边际效应Fig.4 Marginal effects of IPI on AEP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NA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基于248位学术创业者样本,本文从社会身份认同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学者身份认同、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关系,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创业叙事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学者身份认同负向影响身份悖论整合,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促进身份悖论整合;身份悖论整合促进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创业叙事增强了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对身份悖论整合的积极作用,强化了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4.2 理论贡献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学术创业的研究主要包含系统层面(国家、制度、情境)、组织层面及个体层面,而个体层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3,7-8]。学术创业者存在两种职业身份——学者和创业者,并且从学者转为学术创业者存在着社会身份连续性问题,都属于社会身份认同的范畴。本文从社会身份认同的视角,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了学者身份认同、创业者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连续性与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的关系,揭示了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机理,丰富和发展了学术创业、社会身份认同的研究。②既往研究认为,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整合能够促进学术创业的成功和创业绩效的提升[2,23],但没有深入揭示其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实证研究范式,论证了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正向作用关系: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缓和了学者和创业者在逻辑、规则、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减少了学术创业过程中的身份冲突[20,23];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有效整合了学者和创业者身份,能够为学术创业的开展提供知识、认知、资源及灵活性[26],促进了学术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这些结论与既往研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换言之,本文揭示了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从身份悖论整合角度拓展了学术创业绩效的研究。③社会身份认同对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作用不是孤立的,往往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19]。本文发现创业叙事包含的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27-28],对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关系产生了正向的调节作用,并揭示创业叙事的调节作用机理,进一步深化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学术创业影响的研究。

4.3 实践启示

本文的实践启示如下。①在学术创业的不同阶段,学术创业者需要区别看待自身的学者身份和创业者身份。在创业初期,学术创业者应弱化学者身份的意识,强化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适当减少在学术研究上的精力投入,增加创业方面的精力投入,减少参与学术社区的活动,积极参与创业者社区活动;当创业活动步入稳定阶段后,学术创业者应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和创业活动,合理分配学术活动和创业活动的投入,才能有效促进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的整合,实现学者—创业者身份的和谐。②学术创业者应积极进行身份悖论整合。学术创业者应正确看待学术创业者身份、保持学者—创业者身份的平衡,确保学术与创业的协同,这样有助于减弱身份冲突,使得学术创业者积极投身学术创业,产生学术与创业的协同效应,促进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③创业叙事强化了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正向关系,增强了身份悖论整合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术创业者应充分借鉴创业叙事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学术创业者应该寻找与接触创业叙事,使得创业叙事能够时刻激励和指导自身的学术创业工作;另一方面,大学和社会组织应积极营造创业叙事的氛围,大力宣传创业者的励志故事,使之广泛传播于学术组织和创业社区等地方,让学术创业者随时都能感受到,创业叙事的熏陶和鼓励有助于促进学术创业者的身份悖论整合和学术创业绩效的提升。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数据主要是单一来源的问卷数据,未来可以拓展数据来源。本文只考虑了创业叙事的调节作用,而其他情境因素,如社会资本、适应能力、政策支持等,都可能调节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的形成和产出,这些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悖论连续性创业者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帽子悖论”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