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艰难的守望与觉醒

2019-05-15 07:51龚琴
遵义 2019年8期
关键词:仡佬族传承者傩戏

文 ■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龚琴

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你就在我身边,我却看不到你。

这句话,倒也适用于不少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走了一个老艺人,就毁了一个博物馆

2016年,清明时节,赤水河畔雨纷纷。在赤水一间民房内,已经88岁的张太明老人看了看身前的亲人,将头转向了屋外,仿佛想穿过层层遮挡再看一眼赤水河,耳边依稀响起了高亢悠远的船工号子。

“……使劲拉过险滩哟……喔……——哥们儿齐出力哟……嗨嗨……”

一曲曲船工号子唱完了张太明的一生。老人闭上了眼睛,阖然长逝。

解放前的赤水,交通运输假江河之便、藉舟楫之利,船是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由于水急弯多,在不少地方需要船工,赤水河上的船工为沿河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一声声嘹亮的船工号子也响彻天地。

“赤水河船工号子”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是一部见证赤水河千百年来航运事业兴衰成败的史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古老而质朴的一种民间音乐,是赤水河昔日船工生涯悲欢离合的真实写照与再现。

“去世一个老的民间艺人,就毁了一个博物馆!”老人在世时,就是一本行走的船工号子。随着张太明老人的去世,遵义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系统唱完赤水河船工号子的传唱者。

也许,赤水河船工号子就此成为绝响。

在赤水采访时,居住酒店的走廊里挂了一幅画,名为《红军树的故事》,画很简单,一棵茂密的古榕树下,两个打着雨伞的少女正在树下轻语,画面很美,但如果没有这些流传下来的红军故事加持,也只余风景如画,却缺少了灵魂。

仡佬族踩堂舞是遵义市播州区仡佬族传统丧葬仪式中带有祭祀性质的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并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目前在遵义只有平正仡佬族乡还保留有踩堂舞舞蹈,但也只有少数人能跳了,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踩堂舞传承者田金海老人仍不敢稍有懈怠。因为会跳的人已经不多,在重要节日和重要来宾时,田金海仍需要拖着年迈的身躯表演。

曾经,傩戏被打上封建迷信的印记,人们谈傩色变。而对于湄潭傩戏的传承者杨志刚老人来说,傩戏却是他一生的惦念与追求。

曾经,杨志刚也动过让自己的子女继承他的衣钵的念头。但让杨志刚遗憾的是,虽然有二子二女,但孩子们对傩戏都没有兴趣,逐渐长大成人的孙子辈对傩戏及傩面具雕刻也没有兴趣。今年,杨志刚已经82岁了,他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专注于傩。他并不担心死亡,他只是担心湄潭傩戏后继无人。因此,他格外珍惜现在的时间,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每天很忙,忙着雕刻傩面具、忙着为年轻人普及傩的知识、忙着收集傩戏及傩道具、忙着走访傩戏的传唱者……

杨志刚站起身来,背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倔强又坚强。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茶席

吃新节

有些非遗,走着走着就没了

有时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近,就在身边。有时又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在千里之外,在数百年前。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厅上,茅台酒一摔成名而天下知。却很少有人关注到,离茅台酒展台不远的地方,赤水晒醋凭借其独特的风味、传统的酿造工艺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也在当年的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同为巴拿马博览会的金奖产品,二者后来的发展大相径庭,也让人们唏嘘不已。

百年间,赤水晒醋几经沉浮,当茅台酒不断扩大规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神话时,赤水晒醋仍偏于一隅,在传承与创新、坚守与改革、市场与情怀间挣扎。

寂寞吗?不甘吗?或许都有之。但对于赤水晒醋现在的传承者曾泉霖来说,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唯有把握当下,用最初的心、最传统的工艺酿出一坛坛好醋才是真实的存在。

100多年后,在贵州非遗博物馆酿造馆。赤水晒醋找到一点儿昔日的荣光。一走进酿造馆,左边是茅台酒、右边就是赤水晒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

非遗经历千年时间,在时光的纤陌上,邂逅一出好戏、一壶好酒、一杯清茶、一个传说……有些非遗,走着走着就没了。

由于工艺繁琐、市场需求有限等多种原因,不少非遗项目都是“老人当家”,鲜有年轻面孔。即使作为国家级的非遗,虽然已有几个徒弟,但道真傩戏国家级传承人杨朝忠仍然面临传承的困难。在道真,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多;徒弟跟着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演出傩戏机会不多,不能带来相对稳定收入,不少学徒艺未成,先出走。

与傩戏有着相同传承困扰的非遗不在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性是“无形化”和“活态性”,这一特性直接导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一般规律,而这一规律使很多优秀的遗产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失。正如让船工号子成为绝响的并非传承者的逝去,而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赤水河上的行船再也不需要船工的相助。

当农业文明遭遇工业文明,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迟滞,在两个文明的碰撞中相形见绌,被迫唱了一曲挽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到来,与传统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非遗印记、文化注脚正在减少甚至消失,如何使非遗传承不灭,延续文化脉络,成为一个重要而深远的课题。

期待将来,遇见非遗遇见你

根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民俗活动、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技能以及那些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有固定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尤其是在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问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术语,在短短10多年间演进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最热门的词汇。

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个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体系。

赤水晒醋

2006年.国务院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遵义的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茅台酒酿造工艺的相关人员并没有申报意愿,在遵义市文广局的多方劝说下才组织材料进行申报。由此可以看出,在10多年前,人们对非遗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文化意识的觉醒,非遗才逐渐重回大众视野。

据遵义市文化馆馆长赵家林介绍,截至2019年3月,遵义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59项;市级名录公布了四批,现共有216项(270处)。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24名,市级传承人51名。

知名演员陈道明在央视的《传承者》节目上曾经说过一番话,让不少人为之动容:“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主角,大部分人都是配角。传承者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庸,但是请不要打击他们的努力。”

虽然面临传承困难,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们,为了心中的那一束微光,仍在艰难跋涉。

4月6日,在务川仡佬之源景区九天圣母石,来自全国各地的仡佬族裔代表和游客,参加了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仡佬族祭天朝祖祭祀大典。这些习俗源于古时人们的生活,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保持祖先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形式。

就在同一时间,在不远处的道真,不少游客进傩城品“三幺台”,这是外地游客参与度最高的文旅项目。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仡佬族隆重而丰盛的食俗礼仪。

这些复归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俗性的风物比某些物质产品具有更为柔韧的力量。

令更多关心非遗、关注非遗的人欣慰的是,虽然起步较晚,遵义非遗项目的生存、传承、发展遇到了困难,但随着国家、省、市政策、资金法律等保护体系逐步完善,非遗保护向好发展。

遵义悠久的历史文化让遵义非遗的天空灿若星辰,这是遵义人的精神麦田,守护非遗,也就守护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期待在不远的未来,遇见非遗遇见你。

延伸阅读

非遗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民俗活动、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技能以及那些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有固定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

在类型上它分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承载华夏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保持祖先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形式,其民族性与大众性特质使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通,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生存状态,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属于物质形态,它通过人的口、手、肢体、行为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用工艺技术来完成某种创造,用风俗礼仪来表达某种精神追求,用群体性节庆活动来追溯历史事件、纪念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家传式”、“师徒式”、“生活延续式”、“主流文化经收集整理和扬弃、并通过倡导再传播回民间”等方式保持其传承。

猜你喜欢
仡佬族传承者傩戏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