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杨 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代表着圆满和完美;“十”又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周期。但是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在时间的长河中,十年不过仅只是一个有效的时间刻度。
十年,城市向东。
新蒲这个地方,对于熟悉的人来说,最初的印象不过就是一个小村落,虽说是个集镇,但是基础设施薄弱,房屋破败,当地人以小农经济为主,生活自给自足。每逢赶场天,满大街都是泥水,吆喝声,叫卖声,以及牲畜的叫唤声充斥在一个小小的空间,怎一个“乱”字了得。
而关于新蒲新区的变化,又是让当地人猝不及防的。
早上7点半的新蒲新区一栋栋高楼掩映在森林与公园之中,各种霓虹和天鹅湖升起的一层薄雾相互交汇,美轮美奂。
李秀华和其他同事一样,他们都是这座城市起得最早的人,7七点半准时到岗,开始清扫大街,等大多数人上班的时候,她们的工作刚好完成。关于这座城市,她有着太多难以名状的感受。她是新蒲新区当地的失地农民,2009年遵义市开始筹建新蒲新区,有政府工作人员来摸底调查的时候,她与丈夫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
“城市建设搞不搞得起来我们决定不了,但是能修好路,让我们进出城有个好一点的环境也好啊,从新蒲进城就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每次在凉水井都要堵上几个小时。”来自一位普通农妇的辩证法。
2012年的春天,李秀华的丈夫去世,没能看到新蒲最好最美的样子,今年过年的时候她专门吩咐儿子拍了几张新蒲城市的照片,在丈夫坟前烧了。
“让他看看,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多漂亮,他可是很支持新蒲新区建设的,当时政府征地拆迁没有钱,是他第一个站出来说,先搞建设,再谈钱,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付。”李秀华说。
2011年,李秀华家的最后一亩地被征收。政府为她们解决了工作问题,她和周围邻里一样当上了清洁工,那时候街道小,但是建设多,总共就二三十个人,东扫一下,西扫一下,漫天的灰尘也扫不过来。到了现在,她们这个队伍已经发展壮大至千余人了。
张云天是遵义一家传媒公司的负责人,2012年新蒲新区找他做画册,他带着设计师和摄影师到了新蒲新区,发现一片荒芜,根本无从下手。彼时新蒲新区提出了新城大酒店、青少年文化宫、奥体中心等“十大标志性建筑”,而这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没有一样修好,其中最快的新城大酒店也还在平场。他带着摄影师爬上一座座小山头,想拍出好看一点的照片,最终以在建图加上效果图勉强完成了这本画册的编辑。
而今,张云天已经成为新蒲新区的一份子,去年他在新蒲蔷薇国际买了房子,目前正在装修,打算举家搬迁至此。而在离新房不远的耸入云天的CBD已经建好,他的公司也即将搬迁至此。
“公园多,生态好,环境好,各种商圈已经建成,购物方便,医院、学校全部都有,家里的老人说,如果住在新蒲,起码要多活几年。”张云天说,“当年编辑画册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没想到十年的时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新蒲新区的变化岂止是翻天覆地,简直就是脱胎换骨。”
当年的“十大标志性建筑”已成过往云烟,而今在新蒲新区已经有了十个、百个、乃至更多的标志性建筑。
2009年3月之前,吴迅在时遵义县(今播州区)党政办工作,市里抽调工作组进驻新蒲的时候他自告奋勇报了名。
整个临时筹备办公室就27个人。没有办公阵地,工作组设在一个农家乐里面,上班要经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没有公务车接送,所有人都开着私家车或骑摩托车上班。
后来,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农家乐已经住不下了,就拆了旁边的狗舍,搭建临时板房,所以很多新蒲新区的“老干部”都自嘲自己是从“狗圈”里起步的。他们从规划开始、征地拆迁、开群众会,一步一个脚印,眼看着这座城市高楼崛起,仿佛看着自家孩子从哇哇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绝代风华,感情复杂而深厚。
如今,当年的“27人“大多数已经离开,当年的农家乐所处的位置而今是遵义师范学院的校舍,楼房整齐,绿树成荫,窗明几净,还有朗朗书声。从当年的农家乐到活动板房,再到现在位于白鹭湖畔的区级行政中心,条件优越,庄严大气,办公阵地的变化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变化的缩影。
“在一群来自不同地方,夹杂着各种口音的干部的努力下,新蒲新区才有了今天的局面,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青春和热情,乃至于家庭。”吴迅说。
新蒲新区规划局副局长夏栋是新蒲本地人,2011年调到新蒲新区工作,关于这个地方,他不仅有着最初的印象,也有着最新的感受。
他说:“我是新蒲街上土生土长的人,看着眼前这一切,感受可能比其他人更深一些。新蒲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蜕变,从边陲到中心的蜕变,从贫穷到富有的蜕变。”
城市建设,规划为先。
新蒲新区在建设之初,划分了新蒲、礼仪、空港、经开区四个城市组团,分布实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如今各个城市组团的建设都在稳步推进。其中,作为主城区的新蒲组团,定位为遵义市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商业中心,如今随着市级行政中心及大学城的整体搬迁,人口密度越来越大,林达商圈、金科商圈、中建商圈都已建设成熟,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蒲未来可期。
十年间的时间,杭瑞高速建城通车;遵义环城高速建城通车;新舟机场通航,通达城市达50余个;遵义高铁开通,覆盖大多数城市,朝发夕至。
当年经礼仪坝至凉水井进入遵义城区的独路而今已被废弃,取而代之是凤新快线、高新快线、迎宾大道等城市快速通道,到汇川或者是老城区,20分钟以内即可到达。
“十年来,新蒲新区建成了超过260公里城市干道路网,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健全。”夏栋说。
从市级行政中心到区级行政中心,由一条播州大道和长征大道并行从南北贯穿,拉出了一个城市的架子。大道两旁分布了遵义大剧院、遵义市规划局等行政单位,以及新蒲汇,林达商圈等购物场所,还有天鹅湖、湿地公园、白鹭湖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以及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宫、大剧院等文化体育设施,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正如新蒲新区住建局副局长廖江所言:“十年前的新蒲让人瞧不起,而今的新蒲让人高攀不起。”
廖江所言不虚,其中房价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廖江介绍,建设之初的新蒲新区房价每平方米不过2000元左右,而今每平方米均价已达7000元,尽管如此,还是让人们趋之若鹜,每到新的楼盘开盘,凌晨两三点就会有人抱着被子在售楼部门口排队等候。
漫步在新蒲新区,从城市到农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彰显着地方文化特色,一座生态之城、创新之城、文化之城、产城融合之城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春天悄然崛起,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四宜”新城正款款走来。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
新蒲高科技工业园区企业航天科工(潘义军/摄)
广州的小蛮腰,上海的东方明珠、西安的老城墙,关于一座城市,从内涵到外在,总是带着地域文化的属性。
而遵义这座城市,建城800年,春风吹过锦绣河山,吹过泱泱四季。任凭岁月更替,古老而文明的遵义在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次次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播州到汇川,遵义城市建设呈南北走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遵义城市功能体现出来的不足越来越明显,由于城市建设时间较早,很多基础设施完全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与此同时,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200万城市人口框架,开启了遵义城市建设“东扩西控“的征程,同时也开启了新蒲新区的建设元年。
从遵义的城市格局和功能分布来看,老城区主要承担了红色文化的重要职责,汇川区是高新技术的集聚区,播州区是农业产业的主阵地,而新蒲新区恰到好处地补位了遵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康养的空白。为增强遵义城市综合实力,打造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有效避免毗邻中大型城市重庆、贵阳两地的“虹吸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十年来,新蒲新区的建设创下了遵义城市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开创了“新蒲速度”、“新蒲经验”“新蒲蓝本”一张张属于新蒲城市建设闪亮名片,这座新城从“里子”到“面子”都站在了遵义人仰望的高度上。
十年来,新蒲新区坚持“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理念,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68.5%,比2012年提升了40个百分点,建成了11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华丽蜕变。
从将来完成时,到正在进行时,新蒲新区的成就远远不止那宽阔城市道路,矗立的城市高楼、优美的城市环境,而是一个统筹城乡,覆盖全民、补位黔北,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功能的魅力之城。
下一个十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