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是青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阅读倾向、阅读习惯关系着他们求知、学业乃至事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青年学子的阅读倾向和阅读习惯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他们的阅读特征和阅读习惯,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以优化他们的阅读认知和习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才。
2018年9月,课题组对江苏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2018级新生进行了网络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1 644份,其中有效问卷1 558份,其余86份问卷属于重复作答。1 558人中,男生为961人,女生为597人,来自农村地区的677人,来自县城的548人,来自地级市区和省会市区的分别为246人和87人。经统计分析后,有以下发现:
从统计结果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文学类图书最感兴趣。从绝对值上看,女生的兴趣浓于男生,前者的占比达75.9%,后者为67.8%。其次是历史类图书,男生和女生的占比分别为52.0%和47.9%,可见男生对历史的兴致更高一些。第三是心理学类图书,男生和女生的占比分别为33.2%和37.4%。在数理类图书、语言类图书和艺术类图书上,男生和女生的兴趣分化比较明显,男生的占比依次为26.3%、12.7%和13.3%,而女生的占比依次为10.6%、24.3%和32.8%。充分反应男生对改造世界更感兴趣,而女生对美化世界更在意。详见表1。
表1 江苏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2018级学生阅读兴趣分类统计表
结合父母职业,对兴趣倾向进行分析时发现,父亲的职业是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学生对文学类图书更感兴趣,占比高达83.2%,高出平均值12.3个百分点;父亲的职业是农村种植或养殖户(雇佣劳动力生产,含在农村经营的城市居民)的学生对历史类图书更感兴趣,占比68.4%,比平均值高18个百分点;父亲的职业是军人和警察的学生对心理学类图书更感兴趣,占比56.3%,比平均值高21.6个百分点。在母亲的职业中,母亲的职业是农村种植或养殖户(雇佣劳动力生产,含在农村经营的城市居民)的学生对历史类图书感兴趣的占比与均值分化较大,占比为65.4%,高出均值15个百分点;母亲的职业是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学生对心理学类图书感兴趣的占比与均值分化较大,高出均值9.6个百分点,为44.3%。
在结合家庭收入,对兴趣倾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家庭月收入在4 400元左右的学生对文学类感兴趣的占比最高,达到了79.8%,高于平均值近9个百分点。无收入家庭的学生对历史类和哲学类图书与其他组别分化较为突出,占比分别达到63.2%和36.8%,均高过平均值12个百分点。详见表2。
表2 家庭收入与2018级学生阅读兴趣关系统计表
续表
家庭月收入人数文学类历史类数理类语言类艺术类哲学类心理学类其他对读书不感兴趣4 400元左右的人数10987571610151538121占比79.8%52.3%14.7%9.2%13.8%13.8%34.9%11.0%0.9%5 000元左右的人数2321641145037373178372占比70.7%49.1%21.6%15.9%15.9%13.4%33.6%15.9%0.9%5 600元左右的人数8465411612211035120占比77.4%48.8%19.0%14.3%25.0%11.9%41.7%14.3%0.0%6 200元左右的人数8661462119191331100占比70.9%53.5%24.4%22.1%22.1%15.1%36.0%11.6%0.0%6 800元左右的人数11986641721251943110占比72.3%53.8%14.3%17.6%21.0%16.0%36.1%9.2%0.0%7 500元及以上的人数41629321271769653134584占比70.4%51.0%17.1%18.3%23.1%12.7%32.2%13.9%1.0%无收入的人数1911125447752占比57.9%63.2%26.3%21.1%21.1%36.8%36.8%26.3%10.5%总人数1 5581 10578631626732422854221713占比70.9%50.4%20.3%17.1%20.8%14.6%34.8%13.9%0.8%最大比值79.8%63.2%26.3%23.8%25.9%36.8%41.7%26.3%10.5%最小比值57.9%43.0%14.3%9.2%13.8%10.5%32.2%9.2%0.0%
结合父母文化程度进行分析,发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的学生对心理学类图书更感兴趣,占比为62.5%,比均值高出27.8个百分点;父亲为文盲的学生对文学类的兴致偏低,占比为50%,比均值低20.9个百分点。在母亲的文化程度中这两点表现也类似,对心理学类图书感兴趣的占比为75.4%,高出均值36.6百分个点;对文学类图书的兴致也偏低,占比为57.1%,低于均值13.8个百分点。此外,母亲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的学生对历史类图书很感兴趣的占比为71.4%,高出均值21个百分点。
从统计结果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更喜欢阅读纸质图书(占比分别为89.2%和93%),其次是手机上的电子书(占比分别为42.9%和45.2%),再次为纸质期刊(占比分别为36.3%和38.5%),电脑上的电子书居末位(占比为6.1%和6.9%)。可见纸质图书在新生心目中依旧拥有强大魅力。
从父母文化程度的维度观察,父亲的文化程度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对手机上电子书的喜爱度高出均值11.5个百分点,达到55.2%;母亲的文化程度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在这个维度上也有类似的结果,占比为54.55%,高出均值10.8个百分点。而父亲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的学生对纸质期刊的偏好占比也高于均值12.8个百分点,均值为37.2%;母亲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的学生该项指标则远远高于均值,达到71.4%。
从父母职业的维度观察,父亲无固定职业的学生对手机上的电子书的喜爱度高于均值13个百分点,达到56.7%;父亲属于农村种植或养殖户(不雇佣劳动力生产,含在农村经营的城市居民)的学生对纸质期刊的偏好度高于均值11.1个百分点,达到48.2%。
从统计结果看,每年读书多于3册的男生和女生均超过了75%,男生为76%,女生为82%,多于5册的男女生占比分别为58.8%和61.4%,多于10册的男女生占比分别为22.7%和26.3%。综合来看,有一半的学生读书量超过2017年全国人均水平(人均4.66册)[2]。
图1 父母文化程度与学生年读书量关系图
结合父母的文化程度,发现学生的读书量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基本保持正相关关系。与父亲的文化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在年读书量大于3册时较为明显,与母亲的文化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在年读书量大于10册时较为明显,见图1。从数据的级差上看,母亲的文化程度级差更大,意味着可能的影响因素更大。
根据统计,47.6%的男生计划每学期读书5册以上,其中计划每学期读10、15、20册以上的分别为15.0%、3.2%、2.6%;还有39%的男生未给出具体数值,在读书数量上选择“多多益善”。有41%的女生计划每学期读书5册以上,其中计划每学期读10、15、20册以上的分别为11.4%、2.0%、1.7%;有超过半数的女生在读书数量上选择“多多益善”,其中,来自省会城市的女生遥遥领先,达到了75.9%,高出平均值32.3个百分点。在计划4年读书数量不超过20册的人群中,来自省会城市的男生则高出均值9.7个百分点,达到19%。
根据统计,82.0%的男生和86.4%的女生倾向于在图书馆静静阅读,占比最高;其次有47.2%的男生和54.8%的女生倾向于在宿舍静静阅读。在教室静静阅读的男女生占比分别为30.1%和35.3%。在前三种地点和倾向的选择上,女生在群体中的占比均高于男生,而选择互动阅读方式的占比均超过10%,男生略高于女生。详见图2。
图2 男生女生在阅读地点及方式倾向性中的占比图
按照学生的来源区域统计发现,来自省会城市的女生更喜欢在宿舍静静阅读,占比达到75.9%,远高于平均数;来自省会城市的男生更喜欢在图书馆静静阅读,占比达到89.7%。来自农村的男生和女生在选择湖边静静阅读的比例高于平均数,均为25.4%。详见表3。
表3 阅读地点及方式倾向性(按学生来源分)统计表
续表
阅读地点和方式学生来源在图书馆静静阅读在湖边静静阅读在宿舍静静阅读在教室静静阅读在宿舍和朋友们边嗨边读在空旷处约三五好友边聊边读其他地级市所辖区男生人数137279350768占比80.1%15.8%54.4%29.2%4.1%3.5%4.7%省城所辖区的男生人数5292720250占比89.7%15.5%46.6%34.5%3.4%8.6%0.0%农村的女生人数23268148996159占比86.6%25.4%55.2%36.9%2.2%5.6%3.4%县城(区)的女生人数1963911779102110占比87.1%17.3%52.0%35.1%4.4%9.3%4.4%地级市所辖区女生人数64144023251占比85.3%18.7%53.3%30.7%2.7%6.7%1.3%省城所辖区女生人数2472210021占比82.8%24.1%75.9%34.5%0.0%6.9%3.4%
据统计,学工科专业、文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图书都是文学类,均达70%,相差在2个百分点以内。兴趣点在第二兴趣类别有了差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类图书感兴趣的占比达到了70.3%,略略低于文学类(71.2%);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的学生第二感兴趣的图书是历史类,均在50%上下。观察其他类别发现,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数理类图书的感兴趣的程度要高于另外两类专业的学生。同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语言类和心理学类图书的感兴趣程度也高于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的学生。
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按性别、学生来源分类还是按专业分类,文学类都以五成以上的占比居于首位,充分反映出大一新生对文学类的喜爱程度。这样的现象符合人类喜欢故事的一般特征,加之大一新生刚告别高中时代的文山题海,以文学类图书作为业余消遣的读物也在情理之中。以感性思维见长的女生占比最高,亦属合情合理。
从绝对值上看,八成以上的大一新生将“在图书馆静静阅读”作为最理想的选项,足以反映高校图书馆在大一新生中的位置。如果将大学比作人生向往的景区,那大学图书馆便是景区里最热门的景点。从图书馆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大一新生到馆的热情也远远高于其他年级。宿舍以五成左右的占比在大一新生阅读场所的倾向性中排名第二,说明其在大一新生心中的地位。作为大学生活三点一线中的一点,宿舍无论在空间、时间还是便利度上,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度重合,因此,其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需要将认知转化为惯常的行为。
在智能终端与数字资源日益普及和不断丰富的当下,纸质图书能在大一新生阅读载体的选择上遥遥领先,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仔细分析,又有诸多合理之处。首先,从阅读习惯上看,大一新生多年以来仍是以阅读纸质图书为主。阅读纸质图书能带给他们较为真实的阅读体验,这一点在大三、大四的学生群体中也有同样的心结。在不少学生看来,读纸质图书才有读书的感觉。其次,从注意力上看,数字图书虽然携带和阅读方便,但承载它的智能终端亦承载有其他(游戏、新闻网页、微信等诸多APP)容易让人转移注意力的东西,常常会干扰乃至中断当事人的阅读进程,所以,选择纸质图书更容易稳定注意力。
虽然有七成的学生年读书量超过了3册,但仅有一半的新生年读书量超过上一年度社会平均水平4.66册。如果充分考虑个人报告读书数量易在自恋、虚荣、攀比等心理作用下夸大其词,新生的年读书量可能会进一步打折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储备人才,其行为和倾向应引领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还需要加大对大一新生的阅读引导,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
正面看,有四成的新生对4年的阅读数量有期待。如果将选择阅读数量“多多益善”的人群也囊括其中,这个比例可以保持在九成左右。如果将拥有阅读期待视作积极向上的因素,这个比例可以让人欣慰。但如何才能将这种主观上的期待变为实际中的行为并不断提高,是大学教育者应该研究的课题。
统计显示,新生所学专业和读书兴趣有一定关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类图书的偏好远远高于其他两类学生。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对数理类图书较感兴趣;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则较为均衡。相比其他两类学生,他们没有明显的偏好。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两类学生在读书的选择上更为迷茫,需要引导。
结合父母的职业、收入、学历进行分析时,发现学生群体有分化、聚类的特征。比如父亲的职业是军人和警察的学生对心理学类图书更感兴趣,占比为56.3%,比平均值高出21.6个百分点;父母是其他职业的亦有类似的差异。收入状况亦如此。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母亲的学历对学生阅读热情的影响最大,呈完美的正相关关系。即:母亲学历越高,学生读更多书的可能性就越高。
统计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区位、不同专业的新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载体选择、阅读环境选择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即使在对未来读书数量的规划上,也表现迥异。这充分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需要差异化的服务和引导。标准化、统一格式的教育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化。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畅销的契合大学生兴趣特征的文学类图书应纳入图书馆日常采购的目录之中,可适当提高采购速度,直接从当当网等在线平台采购,以吸引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的关注,培养他们通过图书馆查找文献的习惯。南通理工学院图书馆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开始瞄准畅销书目(以文学类为主)试行小批量、短周期、高频次的在线采购,并将畅销书单独成架,效果非常明显,上架图书基本上半天就被一借而空,主动光顾图书馆的人次也大幅度增加。这表明学生对阅读还是怀有极大的兴趣,关键要适销对路,找到切入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数字资源,特别是数字图书和期刊的宣传,形成社区,增强黏性。资金有限、场地有限、人力有限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馆需要破解的共同难题。这些难题决定了图书馆需要在文献种类和复本中寻找平衡点,而数字图书和期刊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图书馆一方面要科学规划数字书刊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数字书刊的使用方法和利用技巧,让更多的大学生会用、爱用数字书刊。毕竟基于智能终端的书刊阅读是发展的方向和流行的趋势。图书馆要积极顺应趋势和潮流,主动作为,提前卡位,增强黏性,培养习惯,千万不要被多数新生喜欢纸质图书的现状所迷惑,因为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快,很快就会投入阅读快捷、携带方便、分享顺畅的数字阅读的怀抱之中。
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注意差异化宣传。新媒体是智能网络时代最有力的沟通交流工具。善用者可以在短时间圈粉无数,赢得多人目光,阅读量动辄过万。新媒体是图书馆特别是人少钱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馆撬开学生心扉最有力的工具。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一要注意差异化,不同的群体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思维;二要注意多维化,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凡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主动进入,积极发声;三是采用任务驱动型的宣讲并设置奖项或者开通借阅权限限制的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闯关,给后续的读者教育提供分级依据[3];四是注意时髦化,流行的语言、语态、事件都应主动借用,蹭热点就是借力发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馆应进行跟踪研究,分析行为和报告的异同,总结规律,制定优化策略。技术在变化,世界在变化,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也在变化,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或是“穿新鞋、走老路”地应对问题,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应主动跟踪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阅读习惯、行为特征,在研究中制定和优化管理、服务、引导的策略及方案。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对新生阅读行为的引导。大学新生的可塑性最强,要抓住入学初的关键时段,从学业认知、阅读习惯、专业认知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专业教师应积极地进行专业图书阅读的引导,辅导员应积极地进行哲学观、人生观、恋爱观、事业观方面的引导,图书馆应积极地进行文献利用技巧、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引导……通过各种形式[4],让新生形成乐读书、会读书的习惯,避免他们沉迷于游戏,淡化乃至遗忘求学的主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宿舍区和校园内设置适宜阅读的区域,满足不同的选择,营造阅读氛围。既然宿舍是大学生阅读的第二理想场所,高校就应主动考虑在宿舍区设置自习教室或阅览室,满足大学生就近阅读学习的需要。目前已有不少重点大学在宿舍区设置了自修教室,深受学生欢迎,效果非常明显。同时,高校应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可供阅读的开放空间,如亭、台、桌、凳,既可以成为景点,装饰校园,亦可以供学生们自由阅读,打造更美丽的校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