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李华秀,寸红丽,王关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云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云南 昆明 650118)
病例女,34 岁,因“腹胀半月余”就诊。外院CT 提示:下腹部多发肿块影伴腹腔积液。下列肿瘤标志物升高,CA125:1 730 kU/L,CA153:53.33 kU/L,HE4(人附睾蛋白):121.90 pmol/L,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61.45 μg/L。患者一年前曾因“双侧附件囊肿、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双侧附件囊肿、胆囊切除术。
MRI 表现:盆腔、右下腹各见一囊实性肿块,边界欠清。位于盆腔者形态不规则,囊实混杂似蜂窝状;位于右下腹者呈类椭圆形,中央可见坏死、囊变。两肿块大小分别约为16.5 cm×12.8 cm×11.6 cm、7.6 cm×8.0 cm×6.0 cm,实性成分均呈等T1、不均匀稍长T2信号,其内可见流空血管影,DWI呈不均匀高信号,ADC 值分别约为0.54×10-3mm2/s、0.55×10-3mm2/s,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成分均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盆腔肿块部分囊腔内可见稍短T1短T2信号及液-液平,增强扫描可见低强化区。盆腹腔少量积液。
CT 表现:盆腔、右下腹各见一囊实性肿块,边界欠清。平扫盆腔肿块呈稍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右下腹肿块呈等密度中央囊变坏死。增强扫描两肿块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大网膜、腹膜絮状改变,盆腹腔少量积液。
手术:行根治性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病理:肿瘤切面灰白暗红,质嫩。免疫组化:Ki-67(约90%),Vim、CK8、CD56、AFP、WT-1、p53 均(+),CD30、P16、ER、CK18、CK、CK7 均(灶+),CD199(灶弱+)。示符合左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üllerian tumors,MMMT),伴大网膜转移。
讨论MMMT 又称癌肉瘤,是由癌成分和肉瘤成分构成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癌成分是肿瘤侵袭性的原始动力,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MMMT 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发生转移[1]。MMMT 好发于绝经后女性,多数发生于子宫,发生于卵巢者极少见[1]。该病病因不清,有文献报道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盆腔照射等可能为其危险因素,而口服避孕药为保护因素[2]。卵巢MMMT 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通常以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就诊。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化疗[3]。
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影像表现可见盆腔巨大囊实混杂肿块,囊性成分可能与腺癌分泌浆液、黏液有关,其部分囊腔内可见出血,是因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或局部出现血运障碍所致;实性成分在MRI 中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增强多为不均匀强化,可能是由于含有多种上皮及间叶组织类型所致。有学者认为明显强化的是癌成分,而大部分学者认为明显强化的是肉瘤成分。本例患者病灶内可见流空血管影,而有学者认为流空血管影为MMMT 的特征性影像表现[4]。卵巢MMMT 需与卵巢上皮来源、性索间质来源和生殖细胞来源的肿瘤相鉴别。卵巢癌通常为囊性成分多于实性成分,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且常伴大量腹水。颗粒细胞瘤多为多房囊性肿块,多呈蜂窝状,增强后实性成分中等强化,常伴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或内膜癌。无性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混合型无性细胞瘤呈囊实性,肿块体积大,病灶有环状强化的包膜及纤维血管分隔,囊壁和血管分隔明显强化。
图1 MRI 图像。图1a:轴位T1WI 示两肿块均呈囊实性;图1b:轴位T2WI 示盆腔肿块呈蜂窝状,部分囊性成分可见液-液平(黑箭头);肿块内可见流空血管影(白箭头);图1c:DWI,实性成分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d:冠状位MR 增强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图2 CT 图像。图2a:CT 平扫示腹腔积液(黑箭头),网膜絮状改变(白箭头);图2b:CT 增强动脉期示实性成分呈轻至中等度强化,盆腔内可见引流管(箭头)。图3 病理图片。图3a:HE 染色;图3b:免疫组化(P53)。
综上所述,卵巢MMMT 虽罕见,但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盆腔内巨大囊实混杂肿块,似蜂窝状,瘤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及流空血管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当盆腔出现附件来源的巨大囊实混杂肿块时,其鉴别诊断应考虑到卵巢MMMT 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