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管齐下助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2019-05-15 12:36策划本刊编辑部李成平
电脑迷 2019年2期
关键词:养殖业渔业水产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实习记者 李 霜 李成平 廖 芬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胡红浪曾在“2018 全球水产养殖论坛”上表示,自2016年7月来,中央多次开展环境保护督查工作,《水污染防治法》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提出要求等多项内容都可以看出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对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6月22日,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支持农村振兴的渔业科技战略论坛”。会议上,国家水产技术促进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肖放就现代水产养殖的农村振兴和技术创新作了专题报告。肖放表示,许多传统水产养殖区的环境已经面临生态破坏、红线悬停,当务之急是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传统养殖方式亟待改变

以家庭为单位、范围广、经营分散等,这是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粗放型水产养殖方式的缺点逐渐显现。

养殖尾水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披露的数据,在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为55.83 万t,总氮为8.21 万t,总磷为1.56万t,铜为54.85 t,锌为105.63 t,分别占全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排放总量的4.2%、3.0%、5.5%、2.2%、2.2%。在中国一些水产养殖的重要区域,水产养殖引起的污染问题则更为严重。以太湖流域为例,在太湖流域面源污染中,水产养殖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分别为47 527 t、1 081t、679 t、4 280 t,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18.9%、6.7%、18.0%、9.4%,在面源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分别达到14.2%、5.0%、12.7%、7.0%。开放式的养殖场地难于控制外源环境污染,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易超标。

水产业基础设施较差,机械化水平低。长期以来,养殖业主因为本身经济因素限制,再加上缺少国家资金支持,只能勉强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但由于水产养殖场地的电力、进排水、防病、仓储等设施条件太差、标准太低,很难开展规范化的生产管理。

以重量轻质的粗放式经营为主。某些地区忽视生态环境承载力,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高密度和物质要素的投入,因此出现病害多发、频繁用药、养殖污染等问题。近年来,不同养殖模式下监测的发病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比例分别为:海水工厂化17.8%,淡水池塘16.6%,淡水网箱16.3%,海水普通网箱11.8%,海水池塘8%,淡水工厂化6.8%。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在杀死有害病毒的同时,也增强了病菌的抗体,最后使其演变为“超级细菌”,令水产业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严重危害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目前还有一些地区的养殖户由于认识不足一直处于病急乱投医的状况。

人才的思想及技能的转换跟不上新要求、新模式的更新速度。现有的教科书大多以增产为导向,缺少对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的敏感度,同时缺少掌握新型技术的专业性人才。据资料显示,目前水产养殖专业人才队伍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低学历、低技能人员正面临淘汰的危险,因为缺乏合格的现代渔业生产技术技能人才,水产行业的转型升级受到严重制约;第二,大部分往届毕业生后劲不足,不能适应更高层次岗位技术要求。

良种选育研究滞后。在农业领域,“良种”一般是指经过遗传改良,具有部分或更多优良经济性状的养殖或栽培品种。事实上,目前我国大部分水产养殖品种尚未进行系统的“人工选育和养殖”。淡水养殖的鲤鱼、鲫鱼等,都已经过很多代的人工养殖和驯化,生长和繁殖习性已经具有了“家养”的特点,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其遗传基础仍然是野生型的。

新型水产药和疫苗研发比较落后,种质退化、饲料技术落后等原因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众多不良现象造成养殖环境及水产品质量难以规范和控制。一个无法辩驳的现实呈现在我们眼前:传统养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了,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设施建设夯实养殖基础

传统的养殖基地设备老化、机械化程度低,导致了水产养殖基地水质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型水产养殖业追求集约化、自动化、生态化发展,传统的农用水产养殖设施并不能满足其要求。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对《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进行解读时指出,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围绕关键环节和短板,盘活存量、争取增量,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2018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共下发农机购置补贴款40亿元。相较于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款显著增加,同时也扩大了具体的农机购置种类,现代水产养殖业所需要的增氧机、投饵机和清淤机等被纳入补贴名录。

近年来,重庆各水产养殖基地转变养殖方式,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为区域内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打下扎实的基础。2019年1月17日,重庆市水产总站站长王波在全市水产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上,详细分析了重庆渔业基本情况和渔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并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加强农机体系和水产推广体系的联动作用,联合开展新型渔业机械设备试验示范,提升实效;二是联合开展新型模式设施设备创新,强化应用;三是扩大水产机械补贴范围,补齐短板;四是加强对渔业机械相关技术、政策知识的培训。”

重庆涪陵薛洪养鱼合作社在重庆生态渔体系涪陵推广试验站的指导下,利用18 667 m2老旧池塘改建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环保养殖系统,现目前已投产放鱼。该养殖系统工程总投资近80万元,有3口养殖槽、1口暂养周转槽,占地面积共695 m2,蓄满水时可达1 548 m3。此外,还设有增氧推水系统、微孔增氧底盘、控温空压机房、自动吸排污系统、外塘底排污系统、外塘推水增氧机械、自备发电机组、废水沉淀过滤系统、湿地净水区、外塘水面植物种植、外塘净水鱼投放、200 m 池边车道、180 m 不锈钢安全护拦等配套及辅助设施。该组养殖设施的生产能力相当于66 667 m2常规高产池塘,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处理养殖废物、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等功能。

王波站长对养殖设备的改造寄予厚望,渔业机械设备的运用能显著降低生产劳动力成本,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养殖产量和水产品品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水产养殖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在改造过程中,应规范水产养殖行为,挖掘水产养殖潜力。合理开发低洼盐碱地、水田等渔业资源,增大池塘开发力度。引进先进的养殖模式,加强循环水工厂化、网箱养殖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业向着自动化、高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也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对养殖基地进行改造时,不能修建堤坝阻挡鱼类洄游通道。开发过程中,养殖设施侵占鱼类洄游通道,或者阻拦了鱼类洄游,应立即拆除相关建筑,并恢复生态。养殖户不能随意扩张养殖区,影响水域的其他功能。

模式创新突破发展桎梏

要想水产养殖得到健康发展,以及顺利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发展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是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也是实现提质增效的主要措施和方法。目前,全国推广范围较广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以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为代表的生态养殖模式,以池塘工程化(俗称“跑道养鱼”)、集装箱式为典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及休闲渔业模式。

记者了解到,重庆荣昌区龙集镇正在全面推广“鱼菜共生”新型养殖模式。全镇积极动员55 个鱼塘面积在333 hm2以上的农民,按照30 m2/667 m2鱼塘的标准种植农作物。“鱼菜共生”养殖新模式是指在农村鱼塘水面上种植的蔬菜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鱼类排泄物等物质,使自身增肥,形成农作物与水生动物互利共生、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充分利用了水资源,而且净化了水质,实现了鱼类养殖的资源循环,不需人工换水,蔬菜种植也不需施肥。该技术的推广,不仅减轻了池塘养殖水体的污染压力,减少了鱼类病害的发生,而且增加了鱼类养殖和蔬果种植的产量。其生产方式受到渔民和社会的欢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

为加快推进全区乡村振兴步伐,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全面落实“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工作会议”精神,在2018年,黔江区以小龙虾、大闸蟹、泥鳅、棘腹蛙、田螺等特色水产养殖为突破口,大力推广了池塘环保健康养殖、稻田立体综合种养等生态渔业模式。据统计,黔江已建立多个养殖基地,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石家镇关口村10.6 hm2小龙虾养殖基地和渗坝村2 hm2池塘泥鳅养殖基地、城西街道大庄居委超6.7 hm2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印合村超13.3 hm2的稻田养鱼(鳅、小龙虾)基地、水市乡新安村超6.7 hm2稻田养鳅基地。

重庆市铜梁区在生态养殖上也玩出了新花样,围龙镇龙湾村的一个大型鱼塘里修起了“跑道”,不仅能让鱼自由“奔跑”,还能随时根据水位高低调整“跑道”。基地技术员罗基展说:“这个养鱼槽名叫移动式微循环养鱼槽,与普通的养鱼槽不同的是,它可以随水位的消涨而起落,也可以整体迁移。”常规养鱼槽一般是用钢筋水泥做成,无法移动,一旦塘里水位下降,就无法养鱼。而移动式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意拖移,不影响鱼的生长。而悬浮箱体由玻璃钢材料制成,经久耐用,浮力强又防晒、抗老化。铜梁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曾仁圃说:“这种养殖槽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做到了低碳绿色环保养殖。因为槽尾安装有鱼粪、饵料残渣回收系统,废弃物被水浪冲到收集箱后,再被水泵抽到岸上的沉淀池,最终变成农作物的优质肥料。沉淀后的清水又沿管道回到塘里,实现了循环节约用水。”

2018年9月,重庆首个智能化集装箱养殖模式落户潼南,已经进入试养阶段。据介绍,该系统由3个集装箱构成,其中一个集装箱用于安装智能控制设备。水体在进水池、过滤池、处理池和鱼缸之间连续24 h 循环,始终处于净化和流动状态。这可以使水中亚硝酸盐、氨氮、氮含量较低,溶解氧较高且较均匀,鱼类的活动性也较高,还能抑制有害病菌滋生,产出的鱼更加安全,口味和营养更佳。该系统养鱼效率惊人,一个约5 m3的集装箱,鱼产量可达1 500 kg,是传统鱼塘产量的10倍多。据重庆市渔业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而且有效降低了天气风险成本。

梁平“川西渔村”作为重庆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休闲渔业园于2018年10月7日在市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镇礼让镇正式开园迎客。目前,“川西渔村”已建成集良种繁育、养殖加工、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园区,成为重庆市规模集中度最大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和目前全市唯一以渔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园。该园积极开展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围绕“标准鱼塘、配套设施、观光景区”三个重点进行打造,渔业园面积约达733 hm2,年孵化各类鱼苗10亿尾,生产水产品1.5万t,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6 亿元,被认定为重庆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梁平区将渔业与旅游观光、水族观赏、休闲垂钓、非遗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渔业和渔村的休闲旅游功能。据负责人介绍,该园力争在2020年把“川西渔村”创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4A 级景区和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水产种业研发推动绿色发展

现代水产种业创新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水产品种在全国的占有率仍较低。“四大家鱼”中只有鲢鱼有人工选育新品种,而南美白对虾的种虾只能依靠进口,小龙虾多是野生原种。我国水产种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还不足以支撑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需要。目前,水产种业的研究方向由提高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着力培养具有节约饲料、优质高效、抗逆性强、适应推广和适应特殊养殖模式的品种。

苗种质量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产量、规格及最终效益,因此苗种越来越受到重视,部分饲料、动保等相关企业开始涉足苗种领域。新的品种,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品牌,新的变革,呼之欲出。

据记者了解,重庆市正在打造一个水产种业创新基地,有效促进现代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在位于潼南区高坝村的重庆引育种研究中心内,人工繁育的中华沙鳅长势良好。据了解,中华沙鳅是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一种野生鱼类,经济和生态价值较高,但是它对生长环境较为挑剔。据重庆水产引育种中心高级工程师滕数君介绍,我们人工把它引进后,人为创造生态条件,修建流水池以净化水质,让它逐渐适应新环境。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为以后大规模繁殖打下了基础。

此外,研究中心在研发过程中积极利用前沿科技,在养殖池内加入水质智能监测系统,随时能调节周围环境。如果检测系统反馈水池内缺氧,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就能直接打开增氧机。

近年来,重庆引育种研究中心共引进名优品种5个,繁殖各类鱼苗1亿尾。其中30%的鱼苗通过放生进入周边江河,而70%的鱼苗用于水产养殖。据了解,下一步,重庆将以引育种中心为基础,打造现代渔业水产种业的创新基地。

水产种业的研发与现代渔业养殖转型升级息息相关。因此,要加大研发力量,积极培育优质良种。鼓励水产企业加大投资,开发优质品种,扶持中小型水产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水产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育种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水产养殖行业的事。因此,要大力推进多部门联合育种,促进繁育推一体化发展。对于重要的水产品种,研究机构可以跟产业界、企业人员、养殖者结合起来,搞育种联盟,边育种边在生产单位进行应用,边来检验育种效果。

在育苗和繁苗过程中,应建立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苗种标准,推进保种、育种、扩繁、种质评估等操作技术标准化。此外,还应建立统一、规范的品种性能测试标准,健全第三方品种性能、性状测试结构,促进水产品种检测的规范化。

人才培训激发养殖活力

我国水产养殖大多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从业人员对全新的渔业知识缺乏了解,仍凭着经验养殖水产。因此,必须完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培养专业人才。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为加强新型职业渔民队伍建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能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重庆市积极开展职业渔民培训会。邀请水产养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水产养殖户授课,课程涵盖涉农政策、渔业绿色高效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水产病害防治、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牌打造、休闲渔业基地创建等水产养殖全产业相关政策、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此外,相关部门还组织水产领域的专家下山下乡,实地考察调研水产养殖户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加大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深度。在进行技术推广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水产养殖模式。其次,技术推广应具体化,结合当地的水产种类,进行专门的技术普及。再者,建立具有本地特色水产养殖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育苗、繁苗、饲料、渔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从而推动本地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要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型人才。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定期安排培训会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并请相关专家对其生产进行指导。同时,安排水产养殖人员“走出去”,学习水产养殖发达地区的经验。培养本土的养殖人员不能马虎,但引进人才的工作同样重要。政府应重视本土渔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予以政策支持,扩大本土专业型养殖队伍的规模。

最后,在培养水产养殖人才方面,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引进掌握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外,积极引导养殖户学习专业的水产养殖知识,能系统化了解水产养殖,做到掌握前沿养殖技术,并能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技术创新。

生态养殖打造可持续未来

如今,举国上下都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议程。对于养殖业来说,未来十年内,以环境为代价创造经济收入的水产企业将被逐渐淘汰。因此,在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广大养殖户应把保护生态环境提到重要位置,积极推进生态养殖,这也是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庆铜梁区的年水产养殖面积在5 333 hm2左右,是重庆水产养殖大区。铜梁区水产养殖遵循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不为产业发展放弃水环境污染防治。相反,为了人们能放心饮水,去年11月,铜梁区依据国家《渔业法》《重庆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划定了水产养殖功能区。划定水产养殖功能区是出于保护水环境的考虑,可以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目前,铜梁已将这些功能区投入实施。如果水产品仍然在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养殖,届时农业水产执法部门将采取行动,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区农业执法大队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人们越来越关注进口食物是否绿色健康,很多消费者都怀揣着一颗吃“土”货的心去购买水产产品。目前大力提倡的水产生态养殖,其系统的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高度相似,是养殖绿色健康水产品的有效途径。比如很多养殖户用清水、粮食养鱼,或者干脆种草养鱼,这些方式恰好迎合了当今人们更倾向购买绿色食品的心理。养殖企业或养殖户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不仅能够提高水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水产品的大量需求,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从上述意义来说,生态养殖能实现一箭三雕,将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真正统一起来。

总之,我国政府目前及未来都会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发展,水产养殖需要构建水产品的健康养殖管理系统,保证产量足、品质优。另外,应积极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机制,继续研究水产生态养殖新技术也不可懈怠。推动生态养殖发展是水产养殖未来长时间内发展的趋势之一。

猜你喜欢
养殖业渔业水产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加油!水产人!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