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捷
摘 要:随着票据市场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完善与纸电融合时代的到来,票据市场一体化、规范化程度显著提升,参与主体和票据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市场活力和效率均有较大提高。在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发展机遇不言而喻,但其风险特征、风险管理要点、管控范式等较之以往纸票时代、电票和纸票并存时代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尝试从各类票据业务的风险特征入手,探究票据业务全面风险管控的新思路,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票据业务;风险管理;金融科技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9.4.10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9)04-0067-06
一、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商业承兑汇票(含银票和商票)由于同时具备融资、支付结算、便于流转且融资利率通常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等优势,在助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存在众多上下游的大型企业融资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业务规模总体呈增长态势、近年曾出现阶段性回落
近年来,票据市场①持续快速发展。从2017年起,受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市场利率、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年票据融资余额增长,但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等指标均出现了小幅下探,票据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增长的换挡期。
2018年的票据融资余额创历史新高、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呈现企稳回升势头,但市场活跃度同比仍有所下降。截至2018年末,票据融资余额约5.7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约1.9万亿元,增长约49%;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9.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增长约15%。但全年票据交易量①(转贴现和回购)为41.75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43万亿元,下降近20%。
(二)产品创新步伐加快
我国票据业务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步,产品层次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深化。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金融创新趋势、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逐步出现了票据资产管理类业务(如票据非标投资、票据资产证券化、票据互联网理财等)、新型的融资模式(如票据池融资、代理承兑、保证增信等)、中间业务(如扩大票据业务应用场景的票据支付业务、进一步提升票据市场活力和流动性的业务如各类票据經纪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整合度更高的一站式服务的票据管家业务等)。
(三)存量风险逐步出清
近年票据业务快递发展积累的风险(主要为纸票业务)于2016—2017年期间集中爆发,存量风险逐步出清。1.不完全统计发现,2015—2018年爆发的与银行有关的票据交易大案或纠纷(未含票据承兑)至少有9起,金额合计超过190亿元(见表1)。2.转贴现涉诉纠纷情况。如图2所示,从转贴现业务的情况来看,按转贴现涉案文书披露的年份划分,2011—2018年期间相关涉诉文书合计389件,2012年起,涉诉文书数量逐步上升,2016年达到峰值,2017年有所下降,2018年明显下降,其变化走势与票据业务市场状况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票据交易纠纷往往滞后1-2年。从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或案件情况来看,以票据转贴现交易业务为例,通常涉及人员内外勾结。常见的手法包括操控同业账户、清单交易、虚构贸易背景、掉包实物票据、违规担保或兜底等。不法分子挪用资金实现套利、牟利或其他非法目的,部分银行利用同业户进行“消规模”。
二、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值得关注的风险
随着电票的普及(交易占比95%以上)、纸电融合场内交易基础措施的完善,以及电票和纸票的同场交易,票据的流通环节风险大幅降低,票据流通速度大为提升。此外,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开始从传统的单一融资、结算功能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企业提供综合的票据乃至流动资产管理服务。由于产品创新、票据业务发展模式变迁、风控资源和配套措施与业务发展的不匹配,催生了新风险。
(一)同业信用风险
部分中小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票据业务依赖性相对较强,体现为表外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与表内贷款及垫款的比值相对较大,一般高于国有行和国股行。部分经营不规范的村镇银行等体量相对较小的金融机构将自身的同业户出租或出借给票据中介使用,或将资料交给票据中介开立异地同业户的乱象时有发生。同一银行金融机构内部不同分支机构,由于经营区域、管理情况的不同,在票据业务的履约意愿(包括票据在收到托收请求后的兑付时效性)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
(二)池融资模式的风险
票据池是指单一企业或集团企业向银行提供所持票据形成票据资产池作为质押,银行根据资产池的动态价值向企业提供融资、票据托管托收等一揽子服务的产品。资产池的质押品除票据外,还包括与质押票据相关的托收回款、存单以及其他准现金类担保。该产品有助于帮助公司盘活闲置票据资产、提高融资效率、合理调配财务资源。对银行而言,该产品有利于增加客户粘性(较单票贴现或质押融资而言)、拓展新客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及结算存款。但由于该产品涉及票据业务和公司授信,因此对银行的风险整合防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系统控制风险。(1)票据池业务系统未能准确、有效识别入池票据的类型的风险。若内部制度当期仅支持银行承兑汇票入池,而业务系统一旦缺乏自动识别功能,实际入池的票据包括非银行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则该业务主要还款来源的信用风险敞口将由同业机构信用风险异化为一般企业信用风险。又如将通过代理接入电票系统的金融机构开出的票据识别为承兑行为接入行的票据,容易导致同业授信额度管理失效。(2)票据池融资与其他资产业务共用保证金账户的风险。由于票据池业务的在池票据的到期日可能早于融资到期日,因此,银行通常要求融资人/质押人开立存放托收回款资金的监管保证金账户,同时纳入票据池融资的担保。如基层经营机构将该上述账户的资金同时为融资人的其他非票据池融资业务提供担保,则当其他融资到期时,该账户的资金或被自动转出或通过柜台转出还贷,而容易使票据资产池质押价值不足而无法覆盖项下融资。
2.期限错配、汇率风险。当质押资产池的产生现金流(如票据到期托收等)无法及时满足项下到期融资本息的兑付,则需融资人另行补充流动性或处置未到期票据用于偿还授信;当担保端的到期期限远大于融资端时,融资成本的差异(融资人“获得”较短期限融资的资金价格低于投资较长期限票据的收益率)构成“押长贷短”的套利空间。当票据池项下涉及外币融资,则融资端和担保端的币种不匹配将产生汇率风险。
3.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根据人行“银发〔2016〕224号”文件,企业申请电票贴现无需向金融机构提供合同、发票等资料,但商业银行应重视质押贸易背景的审核,因为票据背书转让、融资发放用途反映出的基础业务背景应为与融资人相关对象之间的经济交易关系,若与融资人生产经营业务的上、下游关系未合理匹配,则该业务的背景真实性值得进一步关注,防止不真实贸易出现票据融资风险。
4.人员岗位制衡问题。如票据资产池担保足值,项下融资可视为“低风险”业务,不占用银行对企业(融资人)的信用风险敞口。但如票据资产池的管理与监控权限设置不当,如授权基层经营机构(业务条线)负责,可在不经上级行风险条线审核审批的情况下转出票据资产池担保,则不符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内控原则,使银行实际承担敞口业务的风险。
(三)资金空转套利风险
随着各银行逐渐强化对票据交易业务的风险控制,资金套利方(如部分票据中介或以套利为目的的实体企业)转向于利用票据市场内部,以及票据市场与银行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开展方式多样套利。一是“以票换票”。将规模较小银行承兑的票据质押于规模较大银行,接着开出相同金额、期限甚至较短的票据,赚取不同银行承兑票据的市场贴现价格差价(如“国股”票的贴现价格通常低于“城商”票、“三农”票)以及不同期限的资金利率差价。二是“票据+信用证议付”组合。以银承质押于银行后开出国内信用证,然后申请信用证项下无追索议付融资(贸易融资类业务基于背后的逻辑为贸易融资的自偿性,融资利率通常低于同期限贷款利率),如议付利率低于票据贴现利率则可获取差额利润。三是“银行结构性存款+票据”组合。2018年底开始,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出现高于票据直贴利率的情况。企业向银行办理结构性存款后,申请质押融资开立银承,开票后贴现,获取可达数十个bp的利差。
(四)其他风险
1.合同协议签订和印章管理风险。2016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票据业务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分支机构违规对外签署合同、违规出具兜底函或远期回购承诺,同业交易对手之间签订免追索协议、票据代理回购业务合作协议等问题较为常见。目前电票和场内票据交易极为普及,票据线上流转比例提高,但该类风险理论上并未完全消除。因为相关方虽然未在票据上签章,但仍可通过书面协议方式改变票据业务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2.纸票业务的操作风险。在监管部门和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引领下,纸票电子化进程进一步提速。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纸质商业汇票业务操作规程等规定以及银行票据运营实际,由于纸票业务在承兑、质押、贴现、止付、结清、付款、追偿等多个环节涉及信息登记、核验,与系统的其他参与者发生信息交流,同时单张纸票金额相对较小、张数较多,而且纸票在开立后、持票人申请贴现前,仍存在场外企业间流通环节,因而无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手工操作风险(如登记准确性、及时性)和票据运营风险(如实物保管、移转以及真实性审验)。
三、新形势下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一是建立以行业和产品信贷政策为投向基础的授信管理体系,实施各业务品种的风险扎口与限额管理,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视图,强化授信约束。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由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参股甚至控股的情况越来越多,不排除该类股东利用中小银行信用套取授信资金的情况存在,需警惕同业授信信用风险异化为其股东实业经营的信用风险,加强对同业授信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关注其授信管理的规范性、客观判断其票据业务经营规模和方式的合理性。二是对分支机构经营票据业务的权限实施差异化授权,对于出现票据风险事件、业务差错较多、存在风险隐患较大的分支机构,考虑采取暂停授权、提级审批等管理措施。三是紧密关注和贯彻监管政策精神,持续检视票据业务结构合理性,审慎选择跨省票据业务的交易对手。
(二)以金融科技手段赋能风险管理、充分盘活信息资产
一是建立并持续完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非现场监测体系。非现场监测的方向不再局限于信用风险,而是拓展到操作和市场风险领域,提高监测的主动性和效率。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模:测试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即政策制度的控制要求是否确已落地;关注业务背景真实性、资金流向等,跟踪信贷资源是否流向实体经济、回归本源;检验各业务流程节点中的操作时间、空间/地点、人员之间的勾稽逻辑关系合理性;交易价格是否处于正常范围等。在非现场监测基础上开展现场检查,对非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印证以及对手工操作业务环节进行重点抽查,则能够进一步集约化利用有限资源。
二是提高票据风险定价的敏感性和精确性。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票据业务参与主体(包括电票和纸票)的信用增信价值发掘不足、票据贴现/交易定价的精确性仍有进一步完善空间。如对纸票业务,在目前的情况下贴现行只需上传票据影像,对于企业之间背书的情況,无需录入系统,这不利于使用非现场监测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另外,作为背书人的各企业的信用状况并不相同,在其他票据要素相同的情况下背书人不同的票据价值可能有所差异。
三是重视系统开发资源的配套投入。随着票据业务体量的发展,需不断扩充业务系统容量、提升响应速度;部分业务如票据池融资,通常涉及票据、担保、信贷等多个业务系统模块,需增强跨系统的衔接和数据同步能力。此外,票据业务品种创新速度加快,可采取敏捷开发模式支持业务发展,在迭代开发的过程中结合非现场监测与现场监督手段及时控制系统不完善的风险,达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相互促进与平衡。
(三)夯实基础管理,强化外部风险抵御能力
一是强化内部协同。对于跨条线或部门的业务品种,应加强票据、风险管理、公司金融、运营管理、财务会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避免“各管一段”。二是严格业务关键环节管理,包括同业户管理、业务核保、用印管理、票据基础运营等。三是根据监管文件和会计准则,客观、准确判断各类业务或模式创新的实质,做好票据业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汪武超,詹佳燃.电子化新时期票据业务的风险变化趋势及其管控[J].中国货币市场,2017(4):46-50.
[2]搜狐财经.票据违规处罚第一案!邮储银行违规票据案件被罚9050万元!近年票据惊天大案大总结![EB/OL].[2018-01-27].https://www.sohu.com/a/219311283_667855.
[3]邹恒超.招商证券 银行资产质量深度专题之二:“扫雷”农商行[R].证券研究报告,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