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匠”赵凤林:残瓷造化,遇锔重生

2019-05-14 05:09郭丰伟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19年5期
关键词:凤林瓷碗器物

郭丰伟

“啪嗒”一声脆响,随着手中最后一颗锔钉完好地嵌入锔钉孔内,赵凤林会心地笑了。他手上的那把茶壶上,46颗锔钉匀称地在壶身上勾勒出一弯弦月。

打碎的瓷器,被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重新修复起来,这就是锔瓷——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这项技艺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有手艺人锔瓷的情景。

踏入锔瓷这个行当第六年,传统技艺在这位90后手里重新鲜活起来,从蜗居在五六平方米的宿舍一遍遍练习技艺到如今开办自己的工作室,赵凤林的业务延伸至二十多个省市,“锔瓷成就了艺术品,也帮我成就了自己”。

租住在一间厨房里埋头练习技艺

赵凤林出生在广西一个工匠世家,从小见识过不少老手艺,锔瓷也不例外。那时,祖辈担着工具走街串巷吆喝,有时也赶大集揽生意,“老手艺人迫于生计赶场子,更多情况考虑实用性,不太在乎美观。”

2013年,赵凤林在朋友的推荐下到武汉学习茶艺。泡茶时,偶尔会有器物损坏,一些比较名贵的茶具丢掉非常可惜,赵凤林萌生了重拾祖辈锔瓷手艺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白天在茶楼上班,晚上回到住处钻研锔瓷技艺,一遍遍练习钻孔和上锔钉。为激励自己锔瓷的胆识,赵凤林甚至亲手把心爱的紫砂杯摔碎,再用4天时间,一钉一钉地锔好。2014年,赵凤林辞职,全身心投入锔瓷技艺的钻研中。

“差不多一年没有任何收入。”赵凤林当时租住在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厨房里,只够放下一张工作台,他托人打出半个吊顶当床。

生活条件艰苦在醉心锔瓷的赵凤林看来不算什么,但练习材料的匮乏着实让他痛苦万分。赵凤林不得不去寻求各种废弃的残破器件,修好了还回去还要感谢人家的信任。

就这样埋头苦练了一年多时间,赵凤林逐渐熟悉了找碴、对缝、锔钉、钻孔等工序,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每个师傅的感觉不一样,都会找到自己合适控制的钻孔角度和力度。”赵凤林坦言手艺和工业化生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独一无二,一个师傅修不出一模一样的两件作品,锔钉有瘦长的,有饱满的,一切随器物自然形态而定。

在赵凤林的收藏柜上,他的处女作放在一个并不太显眼的位置,但在他心中,这件台湾陶水壶的分量非同寻常。整件水壶锔钉160颗,打孔320个,密集处两颗钉间距不到两毫米,赵凤林做了整整半个月才完成。“这个壶的锔钉大小差别很大,因为它是一个煮水壶,锔钉抓力不够会漏水,要大的;又因为它的壶嘴、壶盖有缺失,又必须有小钉。反复量了几次,才把各处钉的大小确定妥当。”

随着技艺的精进,赵凤林现在可以在4厘米高、1.1毫米厚的器体上打下16颗锔钉,而且可以精准控制锔钉孔的深度不超过壁厚的三分之二;从瓷器、紫砂到玉器、琉璃,他能用金、银、铜、铁、锡、珠、玉、石等材料,运用手艺与创造力,对器物的缺损部分进行“锔补”。

让残碎的器物“活”过来

“用修复好的瓷器去说话。”在赵凤林看来,无论是价值数十万元的宋代建盏,还是普通茶杯,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它们包含的都是情分,“许多爱瓷器的人,一件东西相伴几十年。每件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而修复,就是重生。”

一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捧着一只破损的大瓷碗来,要求不惜用银钉来锔并镶上漂亮花钉。原来,这是老先生已故夫人当年的嫁妆。夫人故去,这只瓷碗承载着浓浓的情思。修复经验丰富的赵凤林更加慎重,他小心翼翼测量瓷碗的尺寸,揣摩锔钉的位置,力求让每一颗银钉的大小、宽窄、间距都与整个瓷碗的气韵相适宜。考虑到它是结婚嫁妆,赵凤林用金属钻刻工艺钻了一个“喜”字,将之镶嵌在碎片缺失的位置。老先生收到后,特意打电话向赵凤林表示感谢:“心里的遗憾终于补好了。”

在赵凤林看来,随着人们物质条件与审美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不能停留在老一辈“补实了、不漏水”的阶段,要更进一步——不仅做到还原器物形态,更要加入对美的不同理解,让产品成为艺术品,“残缺也可能焕发出生机,我希望能对一件器物进行再创作。”

蜻蜓、荷花、祥云……他把传统手艺的智慧和古典文化的内涵,倾注在一件件残碎的器物中——经过一把金刚钻,它们又“活”了过来。

2018年6月,27岁的赵凤林作为武汉最年轻的锔瓷非遗传承人,被选拔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他深知应肩负起弘扬锔瓷技艺重任,让传统手艺在年轻人手中重焕光彩。

入行6年,不敢说“出师了”

一桌、一凳、一壶、一钻、一匠人,香炉袅袅地冒出青烟,各式各样的瓷器静静陈列着,一缕茶香悄然从一把经过锔瓷修复、镶着银荷叶的茶壶里溢出。

“至今,我也不敢说自己出师了。”沏上一杯茶,赵凤林缓缓地说。在他看来,慢工才能出细活儿,急不得,躁不得。而得到趙凤林认可并且坚持留下来的徒弟,只有陈然、张伟、张秋玲3个同为90后的年轻人。

他们从镶锔钉学起,虽然这项技术在锔瓷的各项工艺中属于最简单的一类,但也需要反反复复钻至少200个孔、锔100个钉,才能够对钉与瓷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所把握。

“瓷器的表面是曲面,钻头要90度垂直进去,贴紧瓷沿。进去后就要开始内倾,微微的角度,两边内倾的角度还要一样,否则一边大一边小,瓷就会裂开;倾斜的角度若是不够,钉又卡不牢。”赵凤林比划着说,一点一滴,用心揣摩,才可能有日后熟能生巧的杰作。

张秋玲感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速成班,一个星期就教会一门技术,很多年轻人只图快、不求精,“做锔瓷是不一样的,进入这行,3个月也只能说知道怎么做。跟着赵老师学一两年,才逐渐找到自己擅长的那一种手法。”大师兄陈然擅长做锔钉,不仅美观耐用,而且排布匀称合理;二师兄张伟擅长铜器镂空技艺,寥寥几笔刻画出鹤、荷、水的神韵。

“90后有90后的想法和创新。”赵凤林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锔瓷手艺,但更期望,当下的年轻人能慢下来,潜心揣摩瓷的质感和钉的美感,安安静静将手中的工作做好。

在这间名为“匠林”,意在“希望能将锔瓷手艺传播开来,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蔚然成林”的工作室外,大街上汽车呼啸而过,行人脚步匆匆,而室内,年轻的师徒伏在桌前,专注着手头的活计。只听得“铛——铛——”,金刚钻与锔钉碰撞发出的声响,在袅袅青烟中回荡。

摘自《现代青年》

猜你喜欢
凤林瓷碗器物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小瓷碗,碰碰车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铁裁缝”高凤林,为火箭焊“心”
高凤林:为工匠代言
粗瓷碗,细瓷碗
小瓷碗
器物之心
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