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途径

2019-05-14 09:27鲍存会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鲍存会

摘要: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是为了适应社会产业发展与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本研究通过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探析,提出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明确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定位原则,建设新兴学科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健全校地、校校、校所、校企协同培育人才机制,以切实培养出适宜于区域新兴产业经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应用人才;协同育人

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的组织实施,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对高等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工科建设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提出的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发展至今仅有几年的历史,所以仍旧面临诸多难题。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面临更多的困境。本研究对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思路进行探析,以期提高新形势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工科建设是适应社会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家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计划和战略,传统工业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保证这些重大战略顺利实施,国家需要储备大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新兴工程开发及应用人才,这就需要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融合或成立新的工科专业。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新工科建设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将新工科建设引入高校,有利于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

(二)新工科建设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的科技及产业革命之中,传统学科交叉发展并加速融合,新兴学科不断出现。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重塑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产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2.0”等重大战略,为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改革工程教育、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还能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新工科建设

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大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应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国家战略上需要对传统产业升级,以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地方高校需要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从而使新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二、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已有序开展新工科建设。然而,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工程教育理念模糊,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在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一些地方高校对“地方性”及“工程教育”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入,未充分掌握区域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建设没有充分挖掘区域经济需求,没有考虑本身的办学条件、质量和水平,导致培养的传统产业应用人才过剩、新兴产业应用人才不足;二是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建设经验不足,存在盲目借鉴、跟风重点院校的现象,一味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培养层次升级,导致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同质化,使得自身特色与专业优势无法凸显。

(二)教学体系不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应保持一致。教学体系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科的交叉融合,还要考虑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教学内容安排既要考虑学时数量的限制,又要考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学体系借鉴重点院校,课程结构及内容设置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培养效果与实际需求相背离。新工科建设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特征,而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更新速度缓慢,部分课程内容滞后于新兴产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教学体系要与时倶进,既要体现新工科建设的新特征,又要保持区域的特色优势。

(三)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的教学仍旧重理论、轻实践,部分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且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严谨。工程教育重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需要重视实验、实践、實训平台及基地的建设,但有些地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于新兴产业发展,导致培养的工科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2016年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开始,新工科专业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均处于探索阶段,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仍处于摸索阶段。

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明确地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定位

科学合理的定位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起点,是高校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首先,地方高校本身具有地方特色,因而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地方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其次,学校层次是划分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依据,地方高校多数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学术型(科学型)人才主要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则是应用客观规律服务于社会实践。最后,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将应用型和区域性相结合,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目标,为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发展提供服务,建立工程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的发展模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二)推动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新兴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要结合国家战略布局。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能进行动态调整,建设服务于新产业的新兴学科。另一方面,新产业具有创新驱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对新兴学科和专业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区域特色,对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拓展新专业,优化现有专业结构。

(三)优化课程体系,支撑新工科人才需求

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继承传统课程体系,又与传统课程体系有所区别。首先,地方高校新工科课程设置方面应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据人才的培养类别和层次,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增加一些与新工科相关的实践应用、技能训练等课程。其次,地方高校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应融入“大工程观”,从多学科交叉融合及新工科建设出发,以新工科应用所需能力为核心整合人文、自然科学课程,为新工科课程体系调整奠定基础。

(四)强化平台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平台建设为新工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地方高校整合和吸收校内外资源,通过校地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等方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校地协同育人能够争取地方政府对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能够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依据,从而为区域新兴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力量。其次,校校协同育人能够与兄弟院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再次,校所协同育人能将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优势与高校人才优势有机结合,形成项目、平台和人才的有机融合。最后,校企协同育人不但能为人才提供理想的实践平台,而且能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问题,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需要明确培养人才定位,深入研究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深化工程教育人才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筹建校地、校校、校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培养出适宜于区域新兴产业经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產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2).

[2]王显清,吴涛,孙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

[3]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4]王培良,李兵,王荣德,等.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8,(3).

猜你喜欢
工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