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钊,高 雯,温 晋,薛瑜峰
(1.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临床部眼科,乌鲁木齐 830013;2.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医务处,兰州 73005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周边安全形势变化,来自多方面、多维度的威胁增大,我军特种作战分队被赋予引导打击、渗透侦察、敌后破袭等作战任务的可能性增大。在这种环境下,保持任务的高度隐秘性和突然性就要求特战队员采取伞降或机降、敌后渗透、远距离奔袭、引导打击等作战形式,而在无保障基地、无群众依靠、无大兵团依托的“三无”陌生地域执行中等强度以上的作战任务,一旦遭遇枪弹伤、爆炸伤、烧伤等伤情,在抢救伤员、等待伤员转移的阶段,特种作战单兵急救包(以下简称“单兵急救包”)配置方案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本文结合国内外急救包现状及任务要求,针对出境特种作战任务单兵急救包配置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未来反恐作战中提升参战人员紧急救治的能力。
出境特种作战任务区别于我军历年历次执行的各类任务,在无后勤保障与大部队依托的前提下长时间遂行任务,必须携带一定基数的弹药及饮用水、食品。这就要求单兵急救包不但要满足战时任务需要,而且其质量及体积不能过大,否则会增大战斗员额外体能消耗。有文献表明[1],增大1 kg负荷,在10 km行军中会额外增加7%能量消耗,20 km则为19%,30 km上升为29%,由此可以看出,该类任务对质量、体积敏感,小巧精干才能达到要求。因此,单兵急救包质量需控制在1 kg以下,700~800 g为佳。
在负伤后的自救互救中,首先要处理危及生命的战创伤,单兵急救包的装配内容需满足止血、通气、包扎的需求。而我军传统上卫生急救技术的骨折固定在此类渗透作战中的优先顺序可以后移,在时间紧迫的作战环境中完全可以在直升机或前线医院完成。目前,我军单兵急救包需要补充的是止痛针剂,且要求不宜破碎,方便使用。
我军《战伤救治规则》(2006版)规定:我军战伤救治组织体制是以分级救治体系为特征,以救治技术体系为主线,以战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为递进的分级救治体系。因此,单兵急救包应提供在战场急救15 min内的急救用品[2],不宜贪多求全,否则反而影响急救效果。
一段时间以来,我军单兵急救包的配置距离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相差甚远,03式急救盒以创可贴、黄连素、清凉油等为主,无重伤急救用品,而82式急救包仅仅有三角巾和敷料,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战争的急救需求。近年来,相关科研单位及院校投入力量,对我军某部任务分队试配发了一套特种作战急救包,相比以往产品,该急救包的配置理念得到革新,着重将救治重点放在止血、通气、包扎上,体积质量较小,可利用粘扣披挂在多用途作战背心上,质量在900 g左右,不影响持枪带弹,可单手取物。如图1所示,该急救包配有旋压式止血带、Celox止血粉、急救止血绷带、急救创伤绷带、压缩曲线纱布、一次性鼻咽通气道、胸腔穿刺针、胸部密封贴、碘伏消毒棉片、消炎止痛药盒(吗啡片、美洛昔康片、左氧氟沙星片)、急救剪、记号笔、无菌手套、使用手册,从装备用品(共14种)来说,是我军历史上最贴近于战场急救、重伤急救的单兵卫生装备,基本与美军通用急救包0929型功能相近,凸显重伤急救的功能,其与美军急救包主要配置对比见表1。该急救包首次置入代表现代急救包的一次性鼻咽通气道,关注战地急救中的通气环节;不同于我军目前装备使用的三角巾敷料,该急救包中的急救止血绷带、急救创伤绷带具有自加压功能,通过螺旋缠绕或反向缠绕的包扎,能够更加有效地止血与固定;旋压式止血带原理与C-A-T止血带近似,通过旋臂的旋转在止血带上均匀施压,更好地实施压迫,从而闭合大动脉,并且解决了卡式止血带易松脱、易滑落的缺点;配备记号笔能够帮助施救或自救人员标记止血时间,对于防止肢体坏死起到重要的作用;装备碘伏消毒片和无菌手套,能够建立战场急救时相对的无菌环境,减少了后期伤员感染风险。
图1 我军某部试配发特种作战急救包
表1 我军某部试配发特种作战急救包与美军急救包主要配置对比
美军在1920年驻英美军军营中首先引入了急救包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急救包得到进一步应用,经过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的实践,美军急救包在实战中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在战场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也得到解决与关注,使得美军在该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2]。
美海军陆战队目前主要装备的2732型急救包分为创伤模块与迷你急救模块,为阿富汗战争后2725版的升级,主要具有包扎、止血、消毒、净水和抗感染的功能,配备有C-A-T止血带、银氯净水片、杆菌肽软膏以及最新的高岭土止血绷带[3]。该急救包是参与美国本土之外全部作战行动的海军陆战队大量配发的制式装备(如图2所示),经过2~3 a/次的更新与论证,具有较强的急救效能。
图2 美军IFAK单兵急救包(2732型)[3]
美空军单兵急救包侧重于止血、包扎、止痛和抗感染,主要有单兵急救包0779型、特种兵单兵急救包9451型和首次打击单兵急救包6546型。除了与9451型装配方式与外观不同外,0779型还分为创伤模块与迷你急救模块,创伤模块包括最新的C-A-T止血带、高岭土止血绷带、鼻咽导气管、吗啡皮下注射针、急救剪刀,迷你急救模块包括口服补液盐、邦迪绷带、皮肤标记笔等。而6546型与海军陆战队急救包配置相似,增加了无菌手套及剪刀[4]。
美特种作战急救包重点放在止血、通气、包扎上,目前装备5661型,除具有类似于海军陆战队急救包的常用功能组件外,还包括烧伤使用的凡士林纱布及消毒纸巾,鼻咽导气管、气胸使用的封胸贴和引流导管以及心肺复苏使用的呼吸面膜,呈现出全新的急救理念[5]。
目前,美军通用单兵急救包为0929型,其主要侧重于重伤急救,内置与美海军陆战队的创伤模块急救包设计思路基本相同。针对各自使命任务特点,其他各兵种基于该模块进行改良优化,大部分模块均弱化了轻伤所需非急救用品的配备,并优化重组了止血、通气单元。其基本思路为仅强化战场重伤急救的功能,避免冗余单元增加士兵负荷[6]。
在美军创伤研究的最新进展中,高岭土材料止血被评为“十大顶尖陆军装备”,目前该材料在新一代单兵急救装备中均有广泛配置。高岭土(Al2O3·2SiO2·2H2O)属于惰性矿物质,主要由小于 2 μm 的微小片状、管状、叠片状等高岭石簇矿物组成。其止血机理为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机制,继而激发凝血因子Ⅺ,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进一步聚合为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达到止血目的[7-9]。在凝血因子Ⅻ缺乏的情况下,高岭土也可以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Ⅺ,启动凝血机制。高岭土也具有物理止血机制,其中的SiO2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当高岭土接触到血液时,会大量吸收血液中的水分,使得红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浓缩,聚集血小板与凝血因子,更快激发凝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目前,美军开发出高岭土战伤纱布及其加大型、高岭土止血敷料、高岭土Z字战伤折叠纱布和高岭土止血绷带。经过实验室和实战检验,高岭土纱布和敷料的止血率可达100%,与传统沸石止血敷料相比,不产热、不会造成组织热损失;与蒙脱石止血材料相比,不产生血管栓塞,更加安全[10]。其单纯吸血效果是普通纱布的2.7倍,属于美军一线战救器材。
目前,英国、德国等北约组织成员国研究急救包也依据模块化设计,根据任务地点、烈度、类型进行合理化配置,均由基础型+功能模块组成,其中,英军将Celox止血粉及相关敷料作为主要止血材料使用[10]。俄军通过2次车臣战争及多场局部低烈度战斗、战役的经验总结,也将止血及早期抗休克治疗作为单兵急救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作战实用性及稳定性,但在止血材料、敷料及医疗装具配置上还与美军有着不小的差距[10]。
尽管目前任务部队配发的特种作战急救包是我军历史上最贴近重伤救护的单兵急救包,然而出境实施远程奔袭、渗透打击等特种作战不同于大兵团阻击或攻坚战,尤其面临高海拔、低温等因素的影响,作战烈度又在中等强度以上,对于部分急救用品的装配还需进行探讨。
Celox止血粉是该急救包中装备的唯一止血粉剂,也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止血剂,其成分为壳聚糖颗粒,止血主要是利用其带正电荷的颗粒与带负电荷的红细胞交叉结合,形成血凝块堵塞出血点[11]。其产品说明书上描述为“用于控制紧急条件下严重的皮肤表面局部出血,或用于撕裂伤、小型切口和破损伤口等出血的皮肤表面局部处置”。壳聚糖颗粒主要适用于浅表、皮肤、静脉的出血,它与高岭土止血效果的对比尚无文献报道,但高岭土是具备物理作用及激活凝血机制双重途径的止血材料,不仅能对表浅、局部、静脉的出血进行控制,对深部、动脉大出血也有一定作用,已经是美军战地急救的一线物资[12]。因此,单纯Celox止血粉的使用虽然能满足一定条件下的止血需求,但不一定能够满足大量深部动脉出血的止血需求,而高岭土纱布、绷带及敷料与Celox止血粉结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出血。
在不增加过多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增加敷料的数量,这是美军几次局部作战战地急救得出的宝贵经验[13-14]。目前,我军特种急救包配发的止血材料还比较单一,数量也不足,需要得到进一步补充与加强。我国部分研究单位已经对高岭土纱布敷料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可以应用于任务分队单兵急救包装配中[13-14]。高岭土止血敷料压缩包装后既保证了无菌又减小了体积,与Celox止血粉结合使用,在抢救重伤员时能够使施救人员有充足的材料进行止血、包扎操作。
该急救包中配备了胸腔穿刺针,供张力性气胸伤员使用;呼吸道阻塞时,还可以进行环甲膜穿刺,但是作为战时自救互救器材,参战人员是否能够准确诊断并正确操作值得商榷。我军基层官兵入伍阶段虽然都接受了通气、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的战救六大技术的训练,但诊断张力性气胸、呼吸道梗阻,并准确进行胸腔穿刺、环甲膜穿刺对于特战分队官兵来说难度过大,尤其在战地紧张的环境中,专科医师的诊断和穿刺都不能够保证准确;此外,在高海拔地区,战时缺氧与呼吸道梗阻的鉴别诊断也存在困难。因此,应该着重对连、分队一级的随队军医、高年资卫生员进行细致周密的培训,使其掌握张力性气胸、呼吸道梗阻的临床表现以及胸腔穿刺、环甲膜穿刺等操作要点。急救包中的胸腔穿刺针可作为备选器材,根据人员类别及是否接受胸腔穿刺培训等因素进行选择性配发,做到有的放矢。
消炎止痛药盒的配备未能脱离03式急救盒的影响,仍配备吗啡片、非甾体抗炎药和抗生素药片。当战斗人员遭遇战创伤时,疼痛与恐惧的反应巨大,尤其执行特殊任务,孤立无援,需要短时间内缓解伤员痛苦、安抚其情绪,强效的止痛药物属于必备药品[15]。口服止痛药物剂量小、起效慢,尤其非甾体抗炎药,对创伤疼痛的效果微乎其微,建议仿照美军[15]使用吗啡一次性注射针剂,如杜冷丁、非那根一次性止痛合剂,也可以配备镇痛泵这种外科术后止痛耗材,既方便战时操作,又能短时间起效。而配备抗生素药片是基于创伤早期使用抗生素能够显著降低后期感染概率,但左氧氟沙星片的口服作用过弱,完全可以在等待救援、后送途中由军医或卫生员静脉或骨穿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6 g,一次达到血药浓度,以达到早期使用抗生素预防后期严重感染的目的。建议对消炎止痛药盒进行改进,用强效止痛合剂替代现有药物,抗生素类液体可由军医、卫生员集中供给。
通过对比我军与外军急救包的配置特点,我军单兵急救包最大的缺陷是缺少模块化设计,零散组合各个功能用品,而对通用-任务组块化装具未进行系统设计。结合外军经验及我军特战分队任务特点,可以将通用模块配置成为具有简单止血、包扎、通气的基础性组块。而在出境中低烈度作战中,对于常见的爆炸伤、枪伤、烧伤及刀刺伤,可以设计相关功能性组块——近距作战模块或引导打击模块。该模块包含封闭气胸、烧伤包扎、鼻咽通气及强力镇痛等功能区域,以通用+任务模块的急救包组合,实现架构精细化区分。为减轻无效负荷的携带,由军医、卫生员携带其他专业功能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军现有的最新急救包距离任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缺乏模块化设计的观念,缺少最先进理念和材料的引进,缺少使用和完善的过程,拿来主义的痕迹处处可见,紧急情况下物品的正确找出率较低,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装备潜力和特点,提升任务部队官兵急救水平。
本研究根据可能进行的出境作战任务特点,有针对性地根据作战任务需求对目前最新单兵急救包进行调整配置:学习外军先进经验,模块化设计急救包,并将止血、镇痛、通气、烧伤等模块单元化组合;根据可能的任务特点进行模块组合,减少冗余物品的携带,目的在于更加快速、高效、便捷地完成任务,提升参战人员紧急救治的能力。在完善特种作战急救包的配置同时,还需要加强各级人员正确使用急救包的能力: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固定装配位置、使用形成肌肉记忆,优化流程预案、模拟现地操作,发挥出人装结合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