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蕴意及其影响因素

2019-05-14 06:35:26蔡瑞林张国平谢嗣胜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译码范畴农民工

■ 蔡瑞林 张国平 谢嗣胜

(常熟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全国仍有28 652万多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的高质量就业不仅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而且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过往研究从工作转换、社会资本、务工距离、心理资本等视角探讨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从某个特定前因变量探讨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机理,据此给出对策建议。然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仍然较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落后产业职工转移、创新型人才需求扩大、新型就业人群增加等一系列变化[1],给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之所以探讨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其时代蕴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质量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2],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当前农民工群体已经呈现职业提升和阶层划分现象,青年农民工逐渐融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之中,因此,有必要结合新的社会经济宏观环境探讨其高质量就业问题;三是相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青年农民工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也是影响资金、技术、信息等在城乡之间重新配置的最活跃资源。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均给青年农民工就业环境带来了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空间、体制等宏观就业环境的变化,均给这一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探讨。

二、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质性研究

(一)方法选择

自我感知强调在“无强烈且明确的外在诱导或刺激情境”下研究主体的行为决策,这有助于规避当事人的归因导致的研究论据失真[3]。因此,从自我感知视角,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不仅相对更加贴近青年农民工就业的实际情况,而且有助于克服从单一理论视角探讨影响机理和对策建议的狭隘性。由于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适合社会变迁中抽象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因而也就适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

(二)研究过程

1.数据收集

本研究按照青年法定年龄的国际比较[4]和农民工代际划分的建议[5],将年龄低于40岁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青年农民工样本。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主要选择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流通服务业青年农民工样本,采用访谈方式收集高质量就业的可能影响因素。访谈在常州、南京两地同时进行,时间集中于2018年3月-6月,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访谈主要采用一对一形式;二是选择受访者下班时间进行;三是研究者衣着相对随意和朴素,尽量拉近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四是随身携带青年农民工喜爱的香烟或其他生活必需小礼品;五是尽量不采用录音方式,而是现场“原汁原味”地记录访谈过程。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减少青年农民工在访谈过程中的心理归因,使得隐藏在访谈信息中的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的碎片化信息真正来源于自我感知。访谈结果当晚整理,在两位作者交流难以继续获得可能的有价值的信息情景下终止数据收集。这次共计访谈84位青年农民工,形成了4万余字备忘录。

2.开放性译码

首先是对访谈备忘录进行开放性译码,找出可能影响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碎片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提炼。秉承“译码应该紧贴数据”的要求,一是译码时尽量“保持一颗无知的心”,减少研究者的主观臆断;二是注重译码的准确性,及时比对译码结果;对于同一内容初始译码结果不同的情况,采用返回重新译码、不断比较基础上共同研讨,达成对初始译码的统一意见。概念化提炼如下页表1所示,共计形成125个初始概念。

在概念化译码基础上,通过对同一现象的概念进行逻辑关系合并归类,完成开放性译码的范畴化提炼。按照“开始时译码较宽,随后逐渐缩小,直到译码饱和的原则”,围绕“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这一议题,对125个初始概念进行范畴化译码,最终形成23个范畴。下页表2是开放式译码的详细结果。

3.主轴译码

开放性译码得到的范畴是相互独立的,其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主轴译码进行剖析。通过分析现象的“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事件中采取的行动/互动策略结果”,厘清主范畴与副范畴之间的归属关系。主轴译码的过程如下下页表3范例所示。经过主轴译码,共计形成6个主范畴,分别是工资福利、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就业声望、就业环境和就业嵌入。

表1 概念化提炼范例

表2 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开放性译码

续表

表3 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主轴译码

4.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是综合所有范畴、发展核心范畴并尝试构建扎根理论模型的过程,即扎根理论方法的理论译码。首先是开发核心范畴,即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主要因素;其次是开发故事线,通过逻辑关系将125个概念、23个范畴、6个主范畴整合成有机整体,形成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如表4所示。

表4 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选择性译码

从表4可以看出,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经济概念,其影响因素大致包括6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工资福利,主要包括工资收入等3个范畴;第二个维度是就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培训、职业发展、就业服务和就业稳定性4个范畴,其中就业稳定性与充分就业直接相关,即充分就业是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前提;第三个维度是就业保护,既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合同、工作时间等微观因素,还包括权利维护、就业公平等宏观因素;第四个维度是就业声望,主要反映了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过程中的职权、意见表达、自我效能等心理诉求,这些因素很难用货币直接衡量,是青年农民工群体对高质量就业心理诉求的自我感知;第五个维度是就业环境,包括宏观的劳动强度、中观的劳动环境和微观的理解支持,其内涵突破了有形的物理劳动环境赋予的人文和心理需求环境因素;第六个维度是就业嵌入,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就业居住条件和社区联结3个方面。

5.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保证结论的信度,本研究采用以下三个办法检验理论饱和度:一是再次开展小样本访谈,撰写访谈备忘录并重复进行上述三个环节的译码;二是召开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专题小型座谈会,进一步听取意见并讨论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三是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就业质量的文献,特别是剖析近三年内国内关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相关的论文、研究报告和政策文件。检验发现,表4中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内涵丰富,既没有发现新的范畴,也未发现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至此结束质性研究环节。

三、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数据来源

质性研究构建了表4所示的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分析框架,本研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证研究。将表4的23个范畴视作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将非对称地区分为“影响比较大、影响大、影响很大”,分别赋值1-3;将高质量就业水平区分为“很低、低、高、很高”四个等级,分别赋值1-4。正式调查前进行了试调研,主要检验调查题项设计是否适合青年农民工阅读理解,并修订了存在歧义的题项。调查于2018年6-7月在南京、常州、合肥、杭州4个城市同时进行,共获685份问卷。剔除缺填三项以上、填写呈明显规律性的不合格问卷,共保留626份有效问卷。

从年龄层次分析,调查对象中21-30岁的共计353人,占比56.4%;31-40岁的239人,占比38.2%。就样本性别分析,男性272人,女性354人。从受教育程度看,大专学历占比31%、高中或职中占比26%、本科或本科以上占比24%,说明青年农民工普遍具有较好的学历背景。由于调查主要集中于苏、浙、皖三省四个城市,样本来自东部省份的占比41.4%、中部省份的占比39.5%、西部省份的占比15.0%、东北部省份的占比4.2%。

(二)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

影响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表4得出的六大方面因素,这是质性研究的结果,有待通过实证检验是否显著影响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第二类是人口统计变量,在欧阳博强的前期研究中,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特征显著影响农民工就业分化[6],表5是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5 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

说明:限于篇幅,只列出了工资福利、就业能力、就业保护、就业声望、就业环境和就业嵌入6个一级维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影响比较大=1、影响大=2、影响很大=3。

(三)维度影响程度检验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表6变量间的影响程度,其中因变量为高质量就业水平,自变量为工资福利等6个一级维度变量以及性别等4个人口统计变量。由于6个一级维度源于质性分析结果,是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6个主范畴,回归时采用强行进入法;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将样本来源区域作为控制参数,进行分区域检验,相关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

表6显示,工资福利显著影响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水平,且在分区域上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就业能力同样显著正向影响高质量就业,就整体样本而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就业能力每增加1%,高质量就业水平将上升0.171%;西部省份就业能力对高质量就业水平的影响最大,弹性系数为1.084。就业保护在整体样本和东部省份样本上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样本上分别通过10%、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就业保护正向影响高质量就业,但是显著性影响并不稳健。就业声望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与就业保护类似,只在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样本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虽然就业声望正向影响高质量就业,但这种影响程度并不一定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就业环境显著正影响高质量就业水平,并在所有样本上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就相对影响程度而言,西部样本最大、东部样本其次、中部样本最小。就业嵌入能够显著正向影响高质量就业,这种影响在整体样本和三个分区域样本上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就业嵌入正向影响高质量就业水平。表6还显示性别和年龄对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均没有显著性影响,然而受教育程度在四个样本上分别通过1%、1%、5%、10%显著性检验,说明该因素显著正向影响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水平,验证了受教育程度仍然是青年农民工获得高质量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相对越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高质量就业需要。类似地,在外打工年限对高质量就业的正向影响同样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其中弹性系数最高的是东部样本,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在外打工年限每增加1%,就能提高0.304%水平的高质量就业;在外打工年限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可以从青年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社会资本积累和工作技能提升得到解释,随着在外打工年限的增加,青年农民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促进其就业质量的提高。表6还显示判定系数整体不高,意味着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青年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这是由于一级维度采用了二级维度的均值处理,忽略了单个二级维度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

表6 一级维度变量影响程度检验

说明:因变量为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水平;*、**、***分别表示变量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由于表5所示东北部地区样本量仅26个,样本量较小,不作为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

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84位青年农民工的访谈数据进行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构建了蕴含125个概念、23个范畴、6个主范畴组成的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分析框架,即可以从6个维度诠释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内涵:第一维度是工资福利,主要包括工资收入、职工假期和社会保障方面;第二维度是就业能力,包括相关的职业培训、职业发展、就业服务和就业稳定性等方面;第三维度是就业保护,主要体现在劳动安全、劳动合同、权利维护、就业公平和工作时间等方面;第四维度是就业声望,主要体现在青年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对意见表达、自我价值、岗位声誉等方面的自我感知诉求;第五维度是就业环境,不仅包括劳动环境等传统物理层面的环境,还包括来自亲朋好友理解支持的精神层面的环境;第六维度是就业嵌入,说明无论是广义人际关系还是就业居住条件、城市社区融入程度,均是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体现。

在质性研究基础上,通过626份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影响的调查数据,借助多元回归技术,发现工资福利、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就业嵌入四个维度显著正向影响高质量就业,且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样本检验表现出较高的稳健性。就业保护和就业声望能够促进高质量就业,在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样本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整体样本和东部省份样本上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与高质量就业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受教育程度和在外打工年限均能显著正向影响高质量就业,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2.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时代蕴意

从微观视角分析,高质量就业不仅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物质因素,还包括意见表达、自我效能等个体心理感知诉求;从中观视角分析,高质量就业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发展、劳动环境、权利维护等因素,这些因素最终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资源配置状况;从宏观视角分析,高质量就业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就业公平、社区联接等流动人口宏观政策,还包括岗位声誉、环境支持、人格尊严等外延因素。由于统计数据更多采用平均数来衡量某一社会经济指标,与农民工群体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据此,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应该更多地从该群体自我感知的视角进行理解,以避免单纯通过统计数据测量而带来的偏颇。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经济概念,与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形成内在逻辑的统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二)对策

提升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如下五点对策:

一是奠定扎实的工资福利基础。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均证实了工资福利是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内涵。虽然许多城市均出台了吸引青年农民工的地方政策,切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策略,但城镇化所需的住房、生活等经济压力,仍然需要相对稳定的工资福利水平作为支撑。当前,一方面需要加强劳动执法,维护青年农民工的正当合法权益,健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住房等社会保障,破除用工身份歧视甚至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农用地承包经营收入、农用地转让租金收入、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性收入、零工收入等各种途径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是通过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就业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就业质量,而且就业能力与青年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关,也与其职业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可以从微观个体视角进行提升。就业能力还与职业培训直接相关,需要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安全操作、创新创业等各类培训。此外,就业能力还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就业服务,特别是在“四新经济”背景下减少青年农民工摩擦性失业,提高就业稳定性。各地可以利用青年农民工年富力壮、可塑性强的特点,鼓励该群体一技多能,借助平台经济发展扩大其非正式就业能力,即培养零工经济下的斜杠青年,扩大其就业机会并提高其零工收入。

三是加强青年农民工就业保护。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青年农民工不再认同通过超长工作时间换取不对称的收入增长,而是重视就业过程中的权利维护。青年农民工渴望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主张通过就业公平提高就业质量。当前,除了继续解决合理劳动时间、劳动安全防护、女职工权益保障等传统疑难问题外,还要消除事业单位招聘和聘用过程中的差别化用工政策,健全劳动司法救助体系。随着新平台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利用知识、技能、时间、体力等自身优势,积极获取零工模式的非正规就业机会,需要政府和行业加强劳动合同、劳动安全管理。

四是提高青年农民工就业声望。本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青年农民工高度重视意见表达、自我效能、工作职责、岗位满意度等自我感知诉求。他们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需要通过完善企业晋升制度、营造社会关爱氛围等途径提高其就业声望。

五是全方位优化就业环境。研究表明,就业环境与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显著相关,就业环境包括适度压力和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包括居住、安全、健康、优美、舒适的有形环境,还包括就业单位的组织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和获得来自家人、亲戚、朋友和恋人的理解支持。

六是强调青年农民工的就业嵌入。高质量就业嵌入本质上要求提高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体现在就业工作方面,而且体现在业余生活方面。因此,不仅需要借助就业居住条件消除其异乡漂泊的感觉,营造工作、生活、城乡、乡村伙伴之间等全方位和谐的人际关系,还需要通过了解风土人情融入就业所在地的城镇社区。

结语: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影响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不仅包括工资福利等可以货币化计量的经济因素、就业公平等政治因素、理解支持等心理因素,还包括岗位声誉和社区联结等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提高青年农民工高质量就业,需要处理好表象与内涵、短期与长期、农村与城镇等关系,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青年农民工自身的长期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译码范畴农民工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基于校正搜索宽度的极化码译码算法研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从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看弹幕的译码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27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LDPC 码改进高速译码算法
遥测遥控(2015年2期)2015-04-23 0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