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时代变迁,医者属性不变,变化的,是民众健康需求下,医者个人价值实现的诉求和途径。
几年前,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和北京协和医院原妇产科副主任、现沃医妇产名医集团的创始人龚晓明曾有过一次激烈争论。起因在于那一年的“年度好大夫”排行榜上,龚晓明的名次,被排在他所就职医院的一位院士之前。“他说你怎么能将我排在领导前面?”
而这,正是龚晓明的顾虑所在,在没有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平台的时代,在传统维度下,他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与一位院士相比的。但在互联网下的新时代,他却拥有了比拟院士的“名声”。
2018年12月22日,由微博健康医疗、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主办的“2018V影响力峰会健康医疗发展论坛”上,段涛、陈静瑜、顾锋等“大医生”获评“品牌医生”奖。
而传统意义上还算不上是“大医生”的刘淼“蝉联”本次奖项,他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所打造的公众号“淼哥故事会”在网络上颇有影响力。
有研究者认为,院士是品牌,“某城一把刀”是品牌,医疗“大V”、网红医生或许也是品牌。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观察当下,“品牌医生”其实始终贯穿于时代,一直备受社会、行业或患者的推崇与期待,只是时下,“品牌医生”的塑造正被赋予更丰富的维度与内涵。
同时提升各类“品牌医生”的价值,将成为中国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1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2018寻找最美医生”评选结果出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医疗主任周福德、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杨木桥林场卫生院医生周雅杰等10名医生获选“最美医生”。
“什么是最美医生?就是好医生,是大医生,是值得病人信赖的医生。”有人在本次颁奖典礼视频页面下如此写道。
在一些接受采访的现代医疗发展史研究者看来,越来越多“最美医生”“品牌医生”,甚至网红医生的出现,都是时代推进下,“从‘大庙小和尚’演进至‘大庙大和尚’阶段的必然。”
“社会需求在推动,医院发展有需要,医生个人价值意识在觉醒。”2018年夏,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振忠接受本刊采访时的这段论述,似乎也为近年来品牌医生概念的兴起做了注脚。
何为“品牌医生”?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看来,“首先是‘好医生’”。
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成功开展了一项震惊业界的手术:手术的对象为一位孕妇,医生需要穿透孕妇的腹壁、子宫,直达孩子那颗还没鸽子蛋大的小心脏,对这个先天性重度主动脉脉瓣狭窄胎儿进行宫内球囊扩张。该手术被业界认定为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可写进中国医疗发展史册。
操刀此次手术者之一,正是孙锟。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走过“一甲子”风华,在院长孙锟看来,曾在这所医院奋斗和正在奋斗,医术精湛的医生,是为品牌医生。
今年3月11日,是两会的“人代会”休会日,却注定是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主任陈静瑜最为忙碌的日子之一。当天,中日友好医院内,两名患者正在等他同时换肺。一天的忙碌过后,陈静瑜和助手说了一句话:“给我一杯水”。
“社会需求在推动,医院发展有需要,医生个人价值意识在觉醒。”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振忠看来,医生品牌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演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医疗主任周福德在诊断患者病情(右一)。
除了是新鲜出炉的“最美医生”,周福德也是北京最忙的医生之一。为专心诊疗,他规避了很多会议和外出讲学活动。“每个工作日早上七点半到医院,晚上十一点左右离开,最晚会到十二点。”他和《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计算了一下:2018年,他共接诊9400余人次,平均每天近30名患者,只要周末有时间,一定要加诊。近几年间,他每天也都在和号贩子进行“斗争”。每周四和周日上午的加诊,他不得不和号贩子“打游击”,他的专家号原本“定价”为100元,但往往被号贩子“炒”到500元,甚至数千元,医院根本防不住。
对于“品牌医生”,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别人诊断不了的病,我能治。”曾经,周福德收获更多的是这样的成就感。但时至2019年春,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总书记说过,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我常和医护人员说,每天晚上回家,都问问自己,哪些事能让你快乐?”在他看来,除诊疗能力之外,职业操守和责任感,是新时代医院骨干应强化的素质。
“大忙人”的代表,还有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的成员、北京安贞医院的心外科七B病区主任杨秀滨。2018年之前,他曾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硕导的专家型医生,手术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年均赴外地“飞刀”近300例。自2018年1月转至安贞医院后,除了做同等数量的手术,身上更多了推动学科发展的重任。“学科建设、科室管理、人才梯队搭建,是一年多以来的重要任务。”
近半个月来,每天早上,杨秀滨的手机里都能收到一位患者发来的“早上好”。“回复也不是,不回复也不是。我不知道他会坚持多久,但感觉上很温暖。”
1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淼诊疗与科普两不误。
2 承担科室管理之余,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七B病区主任杨秀滨并未减少日常手 术量。
3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普外二科主任林国英的另一身份,为该院“医生集团”的首席专家(右)。
“现在,家里什么东西坏了你还会去修理,会保留很久?”但面对已确认没有治疗价值的患者,本能仍要去试着挽救。在杨秀滨看来,这种理念的核心是对患者的爱与怜悯。若非如此,医者的价值会有重大缺失。
以顶尖技术解除重症疾苦,忙到不可开交,以及赋予患者温度,这些关键词,似乎仍不能完全为“品牌医生”画像。同样,“最美医生”与“好医生”,可以视为品牌医生的某种标签,但难以完全代表“品牌医生”的定义。
在北京协和医院原妇产科医生章蓉娅看来,理解品牌医生这一概念,首先应理解其内涵。
“科学家也许更多地诉诸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感情,医生则必须把冷静的理解和热烈的感情集于一身。”这是章蓉娅坚信,也是她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原妇产科主任郎景和常说的一句话。
受郎景和感染,近几年,章蓉娅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后来,她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领域,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医生也一样。脱离养家糊口而说情怀是耍流氓,有了一定物质基础才能再去实现价值,去实现最高的灵性需求,或者说是‘成就感’与职业认同。”在她看来,获得这种“认同”,在任何时代,都是有意成为“品牌医生”的医生为之终生奋斗的重要目标。
在章蓉娅的分析中,认知品牌医生,是需要有多重维度的。
喜欢搞科研的,会从科研中找到乐趣,比如北京协和医院那些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的老教授;喜欢做手术的,救活一个患者的成就感是别的从业者无法比拟的,比如导师郎景和;而喜欢跳出体制去做医生集团的,比如龚晓明等,同样能从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方向。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期间,章蓉娅见到过太多“扫地僧”。“有的老专家吃住在医院,让他退休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他们将一切都奉献给了医院。”在她看来,研究型专家,是医院的宝贵财富,更是协和精神的传承者。
“2018最美医生”最年长获奖者,是中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多年刻苦研究后,他和团队找到了攻克一种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填补了国内空白。时间回溯33年,1986年,王振义接收了一名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女孩,经深入分析,王振义建议女孩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这是他和团队研究八年的成果。奇迹显现,一周后,女孩病情达到完全缓解,现今,当年的女孩依然健康,王振义本人,也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电话里,现今已然95岁高龄的王振义声音洪亮而又坚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也遗憾只看了这一种病,希望更多人不断创新,继续攻克更多病种。”
顾学范,现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研究室主任。在北京某酒店大堂里,坐在记者对面的他,衣着普通,身上却似乎“飘着仙气”。“做代谢病研究,乐趣无穷。”目前,他正致力于儿童代谢病诊疗机制和“代餐”的研发。今年2月27日,国际罕见病日前一天,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编写的国内首部《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发布,顾学范和团队多年间积累的相关数据,成为支撑该“指南”的重要素材之一。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今,通过科研铸成“品牌”的医者都不会少,而通过修炼临床能力成就自我的医生更是普遍。在患者眼中,能做大手术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大牌”医生。
截至3月24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已完成今年第25例肾脏移植手术。放眼全国,在地级市中,达成这一数据的不多。而这些手术的主要操刀人,是该院党委书记罗志刚。记者采访前夜至采访当天下午四点,他先后完成三例类似手术,“还是更喜欢做医生这个角色。”
林国英,现为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普外二科主任,是该市目前唯一一位获得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中国医师奖”的医学专家,人称“鹤城一把刀”。从医37年,主攻肝癌切除术和复杂胆道手术等,现为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医生集团”首席专家。“民生福祉,业界典范。”这是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院长陈宏对他的评价。
患者与社会对手术型品牌医生的期待永远存在。今年1月6日,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好大夫在线发布了“2018年度好大夫”榜单。与此前5届该榜单相比,本届新加入了“器官移植”选项。“患者的就医需求在时刻发生变化。”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告诉记者,好大夫在线每年的榜单都有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基于疑难杂症较多的学科品牌医生力量的崛起。
科研、手术做得好是品牌,但在许多业界人士看来,怀公益之心、融个人品牌于更宽泛维度的品牌医生,应该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今年1月20日,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松山的“松山讲坛”第一次走进成都市武侯区芙蓉社区。此前,该“讲坛”分别以文字、演讲、访谈等形式进行疾病预防和科普宣传,在《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以及成都多个电视频道上呈现。“品牌医生的最大价值,在于了解医学的本质和从医初衷,心思纯粹地为百姓服务,救死扶伤。”医院扶持下,创立血液科至今的6年间,刘松山致力的主要目标是与同道一起,帮助公众走出中医认知误区。
周翾,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被业界誉为在中国践行儿童缓和医疗的“第一人”:从2011年开始实践,到在北京松堂医院设立儿童缓和医疗病房,再到将儿童缓和医疗理念推广至全国各地,“做了很多医生常规工作之外的事情”。2019年,周翾的首要目标,是再建几所儿童缓和医疗病房。
今年1月18日、19日、20日三天,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连续三期播出了名为《出手急救 你也可以》的专题节目。今年整整70岁,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26年,已从事医疗急救工作52年,为近4000家单位,超过60万人进行过急救知识普及的贾大成作为主角出镜,向公众普及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的使用。“这是便携式医疗设备,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记者采访前,正值一场讲座,面对网友和来自蓝天救援队等全国多个急救组织成员,贾大成在讲台上亲自示范,全无其同龄人身上的暮气。
程雪松,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伊家店乡得胜镇前阳村乡村医生,扶余市爱心志愿者协会得胜镇分会会长,于2018年年底获评“松原好人”。在多年地区医疗救助和环保公益事业中,他不遗余力,甚至为此花光积蓄。“帮扶区域最需要帮助的人,是责任,也有另一种层面上的成就感。”他说。
近些年来,借力网络,建立自身品牌,或者在更广泛受众层面扩展个人品牌,已经成为许多医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与行动。网红医生,正成为各大公立医院和社会公众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周福德,是当之无愧的院内品牌,但借力互联网,他也成为了影响力颇大的医疗“网红”。
“收工了”“再出诊两个小时”“休息10分钟”“休息15分钟,再奋斗150分钟”“尽量满足你们的需求”……近两年间,周福德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相似,时间多介于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配图多为打了马赛克的排队患者照片。每晚回到家,周福德还有一个固定“操作”:用手机或电脑进行网络答疑。
好大夫在线办公区主楼前后门,各立着一个穿着白大褂、模样憨憨的牛头雕塑。“这个‘吉祥物’和原型正是周大夫。”采访正式开始前,王航随手递给记者一个微缩版“周福德”。“榜样的力量无穷,正在吸引更多后来者涌入大潮。网络平台,正成为越来越多品牌医生个人价值实现的阵地。”
尽管如此,在王航看来,品牌医生的“觉醒”,着实经历了一个不短的历程。
2007年,好大夫在线建成的第二年,王航在医生注册页面上嵌入了一句话:做医生,就是做个人品牌;同年,他召集了一次线下沙龙,请来了来自全国各地,正值当打之年,各大医院重要科室的“大牛”医生。“现在看,那次沙龙效果并不太好,与会专家相互间不熟,没有共同语言,面面相觑,气氛有些怪异。”
有人直接告诉王航,生是“协和”的人,死是“协和”的“死人”。“那时和医生谈个人品牌,没戏。因为动力不足,重要的是相关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但现今情况已然不一样。“从医改维度出发,我认为2012年是医生品牌意识建立的时间点,或叫分水岭。”
数据也表明,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和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成熟,全社会在医疗领域发现了太多可能性,越来越多医生开始“觉醒”。
2018年11月21日,“2018算数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的“国人健康关注度大数据”显示,仅在今日头条,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健康资讯阅读量高达336亿,同比增长近100亿,增长率为38.8%。数据同时显示,伴随需求出现的,是近5年间,体制内外,一大批知名医生曝光率加大,走到台前。在这些医生中,善用网络的,在排行榜上“爬升更快”。
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各网络平台上进行咨询、科普的医生开始名声显赫。其中便包括眼科医生于刚、儿科医生欧茜、急诊科陈旭岩、妇产科谭先杰等人。
自2017年开始,“好大夫排行榜”上,加入了“青年榜样”名单。“互联网时代,年轻医生成长更快了。”在王航看来,包括各县级医院在内,各大医院青年品牌医生成长迅速,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对象。
新一代医生如何步入“品牌”殿堂?北大医院肾内科第七病区主任许戎表示,相比于“老一辈”,当下,青年医生在继承老一辈医生身上优良传统的同时,更深度“拥抱”了互联网,得以更快更新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快适应互联网工具,藉此打造个人品牌。
“青年医生成长为品牌医生,须通过艰苦努力和系统培训,加之人文素养的修炼。”杨秀滨理解一些青年医生打造个人品牌的冲动与欲望,但他同时提出建议:“第一,力所能及、持之以恒地帮助患者;第二,走出个人舒适区,在需要的时候有担当;第三,如果希望借力互联网更好实现个人价值,要有时间蓄力的心理准备,因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1 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松山当下致力方向之一是社区健康 科普。
2 民间急救科普是北京急救中心原医生贾大成从事52年的事业。
3 打造医生品牌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万小平和以往历任管理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4 因较早践行儿童缓和医疗,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周翾在业界拥有较大知名度。
“少部分人可仰望星空,大部分医生须脚踏实地。可做大医生,也可以螺丝钉,关键在于个人选择。”在章蓉娅看来,无论体制内外,品牌医生和欲成为品牌医生的医生,找到自我定位尤其重要。因为无论何时,要承认自身的基础职业属性,也要时刻关照爱心、耐心、责任心这“三心”,否则,品牌难成。
面对越来越多医生被频繁“点赞”,从“养家糊口”的个体到转变为个人价值实现者,医院管理者们心态复杂。
“将我排在领导前面?我接下来怎么混?”面对龚晓明在“年度好大夫”排行榜上名次排在院士之前的纠结,王航用两个理由打消了龚晓明的顾虑:一是排在龚晓明前面的那位院士已不再出门诊,而是去著书立说,在另一层面做贡献,难以进行数据衡量,无法比较;二是品牌医生的价值,既有医疗质量的考量,也有就医成本、患者的可获得性等方面的考量,而这几方面,龚晓明的年度贡献都很突出。
尽管说服了龚晓明,但王航也理解龚晓明,因为类似情况他见了太多:医生们的顾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医院管理者的痛点。
近年来,随着医疗需求的多元化,多点执业政策在放开等因素影响,医生在体制之间流转,甚至转至体制外,或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答疑和科普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是大势所趋。但与之相对的,是公立医院管理者层面对此认知不一。
王航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上海一妇婴”)多年来的发展轨迹为例,说明宽松人才培养机制带来的利好。上海一妇婴的老院区在上海浦西的黄金地段,占地仅10亩,上海市民对其很熟悉,但曾经距离国内一流妇产科医院的目标有一定差距。由于“心态”开放,抓住了“互联网+医疗”的先机,深度拥抱新趋势、新技术,为品牌医生的成长“一路开绿灯”,近几年间,已然跻身行业第一队列。
鲍时华,现上海一妇婴生殖免疫科主任,曾在某互联网医疗平台上颇受欢迎,患者多,且对其有着深度依赖。2015年,上海一妇婴专门为其设立了生殖免疫科,配备了6名医生助手和专业实验室。
“2014年至2017年间,鲍大夫线上服务的患者数量与她的团队在医院接诊的患者数量呈线性正相关。”上海一妇婴院长万小平总结,只要管理者摆正心态,适应“新态”,医院的明星医生不会减少,还能吸引更多明星医生前来。
不过,部分被采访的医院管理者也表达了“委屈”:医院培养医生成长不易,在下大力气扶持多年后,成了“品牌”的医生如果将更多精力放在更高职称评定上而无心致力于科研,或“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犹疑在留下与离开之间无力带队伍;再或者,成为沉迷于“飞刀”的空中飞人,满足于网络诊疗的“成就感”无法自拔。凡此种种,担心影响医院整体规划和学科发展,甚至运营效率。
北京儿童医院原眼科主任、现北京美和眼科创始人于刚理解院长们的难处。于刚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改革开放40年历程同步,从张家口眼科医院的普通医生做到主任医师,到当时最年轻的院长,再到北京儿童医院的科室主任,职业经历的变化,让他对品牌医生的成长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2004年,北京儿童医院眼科网站上线。至少在于刚的记忆中,这是15年前,三甲医院中唯一独立的科室网站。网站上,于刚专家团队多位“大医生”以集体合照方式呈现于首页。经历给了于刚一个至深感受:大V医生将带来行业巨变。2005年,北京儿童医院眼科病区患者寥寥,至2014年,已然“人满为患”。
“当年科室做大,有我个人和团队的奋斗,也有医院的战略考量。”结合自身经历,于刚表示,医院管理者应该正确对待医生品牌的成长,适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因为二者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医生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发挥,有利于医院发展。反之,医院越强,越有条件为医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品牌医生的成长非一日之功,它与医院发展相辅相成。”于刚在某次品牌医生分享论坛上送给与会医院管理者和网红医生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宽容对待大牌医生或网红医生,是医院管理者认识到了医生个人品牌和科室品牌的联动,感受到了二者之间的共鸣。”王航也认为,医院院长其实不必有太多担心。首先,中国当下诊疗环境内,敢于走出体制的医生还是极少数。真正走出去的,多数也面临“获客”和团队搭建之难;其次,民众在当下仍绝对相信公立医院。“复杂、难度大、高危的患者,绝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是接不住的。”
让医生以合适的方式,获得更多阳光收入和个人价值体现,似乎更有利于稳定军心。在部分医院管理者处,这一共识也似乎越来越多。
刘松山也坦承,刚做“松山讲坛”之时,院内其实也有反对的声音。“院内以前做过一个‘健康大讲堂’,但人气不旺。现在这个讲坛,院内院外都有了美誉度,院领导表示了支持,同时也希望更多科室以合适的方式扩大宣传。”
“中立,偏向于支持。”在周福德看来,这是近几年间,北大医院对该院已经和准备在互联网上开展诊疗业务的医生的态度。“几年前,医院请王航来院做过演讲;2015年,我们前任院长、现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出席了好大夫在线颁奖仪式。”
“公立医院未来会演变成什么样谁都无法预料,即使在公立医院内部,医生之间的竞争也会十分激烈,没有特色,没有品牌的医生很难混下去。”上海一妇婴原院长、现上海春田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段涛看来,公众愈发重视医疗品质的年代,好医生是稀缺资源,有品牌的好医生更是稀缺资源。线下诊疗技术精、服务水平高、人品好的医生,能更快成为品牌医生。
在王航看来,未来品牌医生个人价值实现的终级路径,将是线上和线下品牌的完美结合,帮助医院更快“腾笼换鸟”,推动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
好大夫在线创办的第一天,王航便将打造医生个人品牌作为核心战略。
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同时表达的还有一条:“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可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很多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机构管理者看来,这预示着互联网医疗的春天真的来了,而品牌医生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
不过,在部分熟稔中国互联网医疗“简短”发展史的专家和学者看来,事虽如此,但当下和未来,品牌医生的互联网诊疗路,难称一片坦途。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还提出,“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是新事物,参与主体多、涉及领域广、隐私安全风险高,也迫切需要部门和地方加强协同配合,及时发现解决新问题,引导各方有序参与。
“‘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复诊’这一关键词,最直接考验的是在第三方平台回复咨询,甚至科普的大牌医生的尺度,甚至医患应对智慧。”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如此告诉记者。
品牌医生在网络上,诊疗究竟应基于何种“尺度”?这成为越来越多做网络答疑和“科普”的大牌医生的重要关注点。
对此,刘松山是“谨慎派”。在他看来,很多医生都能够做到坚守服务标准和医学底线,但网上诊疗和面对面诊疗还是不一样的。“出于自我保护的天性,一些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价值会打折扣。一些重症,在网上无法解决,需要时间。”
刘淼在微博、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上合计拥有400余万粉丝。在他看来,即使国家现在倡导“复诊”后的持续医疗服务,但西医的“视触扣听”和中医的“望闻问切”仍是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G时代用电话,3G时代用文字,4G时代利用图片,5G时代用视频,这些手段都是现实问诊后的一些补充手段。”他表示,当一个患者站在面前,其步态、眼神、语调,甚至身上散发的气味都可以辅助更精确的诊断,但5G网络技术成熟前的网络问诊,仍难避免医生误诊的风险。
与以上二者不同,杨秀滨是“肯定派”。“一些互联网或移动医疗平台上已经或正在建立很好的风险规避机制,相关记录也很完整。针对患者的问询,只要本着审慎态度和关怀之心,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必过于担心风险。”在他看来,互联网平台的另一重要意义是引导患者对症治疗,精准选定医生。对于不适合自己诊疗范围,或病情较轻者,他会引导患者去找别的医生,或就在其居住地治疗。
许戎也认为,让可在地方治疗的患者留在当地就诊,也是国家推动分级诊疗的核心意义所在。“当我们将患者和诊疗意见推回地方,这在客观上帮助了地方医院医生的思考和成长。”
段涛也有个人见解。“网络科普几乎不存在互动风险,因为可以在事先准备过程中加以规避;在政策限定下,网络问诊在当下也有了前提,对象是‘诊断明确’的患者,病情不明确的,可以建议其先去做相应检查。”
“名字被多少人记住,就有多少口碑。”王航也表示,当下各公立医院的科室骨干,可能成为左右医院口碑,甚至实现发展战略的最重要因素,也将影响或正在影响更多有志于个人价值实现的青年医生。2018年和2019年,好大夫在线的最新战略是“打造团队”。“我们做了底层重构,一个品牌医生,作为团队领衔专家,可以把医生助理、下级医生、护士、康复师拉进来,组成一个线上团队,一起服务患者。”
“只有不停地奔跑,你才有可能留在原地。”这是2017年流传于网上的一句话。在段涛看来,此观点演化在医疗领域也一样,“拒绝不如拥抱”。医院的本质是患者源,医生也非医院独有财富,与其限制,不如引导和规范其通过各公共互联网平台去实现个人价值,因为这同样对医院发展有莫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