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的台湾岛(下)

2019-05-14 06:58李超荣
化石 2019年1期
关键词:史前考古学中国台湾

李超荣

丰富多彩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在我三次赴祖国宝岛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如史前文化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历史文物陈列馆、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胡适纪念馆、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台南科学工业区考古文物陈列室、宜兰博物馆、基隆的海洋科技博物馆和马祖的民俗文物馆等,这让我逐步了解了中国台湾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城市建设、并欣赏了台湾岛的自然景观。

史前文化博物馆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毛公鼎和东坡肉形石。在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历史文物陈列馆看到了,在北京大学上学时,老师讲课提到的河南殷墟出土的精美铜器鹿鼎、牛方鼎和青铜人面等,大理石虎首人身立雕,还看到了珍贵的甲骨文标本等。民族学研究所博物馆,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博物馆,馆藏文物7千余件,常设展有4个——中国“台湾地区原住民文化展”、“30年代中国南方边疆民族典藏展”、“台湾地区汉人民间信仰”和“凌纯聲先生纪念展”。此外还有不定期的特展。中国台湾是多族群、多文化地区,民族学与人类学材料和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展馆展出了泰雅族、塞夏族、邹族、步农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鲁凯族、塞夏族等族史料和展品。这些民族学的材料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台湾原住民的文化,这些民族考古学的资料有益于考古工作者深入研究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博物馆和十三行博物馆是遗址保护、科普宣传和旅游开发的好案例。

史前文化博物馆的筹建缘于卑南遗址的抢救发掘,筹备处在1990年2月1日成立,于2001年7月10日试营运,2002年8月17日正式开馆,是中国台湾最主要的人类学与自然史博物馆,更是第一座集合了博物馆、考古遗址和自然生态公园的博物馆,以中国台湾史前文化和中国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的文物收藏、研究与教育推广为主。

史前文化博物馆占地广,一半(东半部)为馆区,一半(西半部)为附属景观公园。展馆的展示分成5个常设展厅以及3个特展空间。常设展示特点是以中国台湾为范围,以回廊空间构成连续性的展示路线,呈现出自然史演变、史前人类与中国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之间延绵不断的关联性。中间则置入生物人类学和考古学信息,介绍当代人类演化的研究以及考古学的科学知识运用。5个常设展厅包括:中国台湾自然史展示厅、人类的演化廊道、中国台湾史前史展示厅、科学的考古展示厅、中国台湾南岛民族展示厅。

西半部的“景观公园”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备有休憩、散步、游戏、展览、观赏等机能;以花岗石墙及不定时出现的水墙做为区隔的露天地下建筑“迷宫”;夜晚时分配合灯光,优美的水柱有如舞者般的“水舞区”;四周圆形花墙内栽植着石榴的“鸟鸣广场”;可俯瞰四周蜿蜒起伏的山势的“观景小丘”,还有那行经的火车更是带来惊喜。

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西部还有卑南遗址文化公园。卑南遗址是中国台湾考古学史上最早被发现、最早被利用大面积平面开挖展开抢救的考古学范例。这是中国台湾第一座现地发掘展示的遗址公园,公园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原地保护了遗址,展示了卑南文化,是中国台湾首座绿色文化的考古遗址公园。

十三行博物馆也是遗址保护、科普宣传和旅游开发的好范例。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立也是在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中建立的。1990年台湾地区住都局计划在十三行遗址上兴建污水处理厂,中国台湾考古学者大力呼吁抢救遗址,获得社会大众的热烈回响,因而促成保留部分面积。1992年奉台湾地区行政院核定,由台北县政府负责筹设十三行博物馆,以保存展示十三行遗址出土文物,2003年博物馆开馆,成为台北县淡水河左岸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十三行博物馆的位置为十三行文化遗址,是目前中国台湾唯一确定拥有炼铁技术的史前居民。文物遗物丰富,其中人面陶罐(1800~500年前)是最具有特色的出土文物之一,也是全台湾岛唯一出土的人面陶罐。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推测可能是中国台湾平埔族凯达格兰人的祖先。

博物馆的展示分重返十三行常设展和丰富多元的特展。在常设展中,分六个部分:1.发现十三行:遗址发现的始末及考古学相关概念介绍;2.抢救十三行:遗址抢救纪事;3.探索十三行:八百年来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变迁;4.走进十三行:《十三行人的一天》剧场播放;5.遇见十三行:展出十三行遗址出土各项重要文物;6.认识十三行:影片欣赏与动画游戏。博物馆还举行创意的活动:有趣互动的学习体验室;各类教学活动,让观众学的更多知识,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另外还有广大的绿地与阳光广场,让观众来举行野营活动和举办有趣的亲子教学。以上两个范例对大陆进行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开发及科普宣传都具借鉴意义。

访问收获

让我感到非常荣幸的是,在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臧振华院士与陈仲玉教授和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馆馆长吴秀慈邀请下,我三次赴祖国宝岛台湾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会议让我了解了世界考古学的一些新发现和研究工作的新进展。通过考察遗址和参观博物馆,让我看到了中国台湾同行们的丰硕科研成果,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在活动中,也让我认识了许多国内外的同行朋友。在我访问中,中国台湾的同行们给我许多热情的帮助,参观了许多遗址和博物馆,并观察了许多馆藏文物,并与同行对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我表示深深的谢意。

访问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台湾在大遗址的保护与遗址公园、博物馆设计、展馆的展示和科普教育都有创新的理念。遗址公园结合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的休闲享受,建成的是绿色考古遗址公园。史前文化博物馆和十三行博物馆就是很经典的范例。

中国台湾的学者非常重视科普宣传工作,深入浅出介绍考古和博物馆的知识,出版了许多科普丛书。这些图书包括:《八仙洞——东海岸的洞穴古文化》;《大坌坑遗址——台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卑南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东部古文化》;《圆山遗址——台湾地区考古研究的起始地》;《十三行遺址——淡水河畔的铁器文化》;《万山岩雕群遗址——密藏深山的石头书》;《凤鼻头遗址——山、海孕育出的西南海岸古文化》;《城市考古——随笔与论述》;《博物馆有什么价值?》;《石在有意思——中国台湾史前石器的故事》;《马祖Let’s GO》;《人面陶罐的家》;《科学的考古学》;《探索中国台湾古文明》等。这些书是让旅游者和读者了解中国台湾历史文化的一些科普书,通过这些通俗的书籍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台湾。

猜你喜欢
史前考古学中国台湾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由于天气干旱中国台湾的荔枝收获减半
史前人,都画啥?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