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戚闻洁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如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一直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德国鲁尔矿区、法国洛林矿区、日本九州煤城等。而我国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国共有262座资源型城市,有69座已经属于衰退型,其中,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有38座。随着资源的衰退,这些城市随之而来产生了很多的城市问题,例如经济区位欠发达,周围地区经济开发程度低;环境污染严重,大气、土壤、水体污染是普遍的环境问题;煤炭资源的萎缩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尚未形成新的支撑产业;人才和人口外流现象严重。江西的萍乡,就是一座这样的城市。本文结合江西萍乡安源生态新城规划,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以期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一些借鉴。
萍乡,是江西西部门户,湘赣的交通要塞,全国东西交通主干线上的节点,交通地位较为重要。它东接昌九城镇密集带,西临长株潭城市群,是湘赣发展轴的重要中心城市。1911年,为努力追赶世界工业革命的潮流,萍乡推动了大机器生产的发展。因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良好的开采条件,萍乡煤矿煤炭年产量已达到111万吨,1950年至2007年萍乡共生产原煤2.8亿吨。但自2007年起,萍乡市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12亿吨,占累计探明储量的14%。(图1)从这年开始,萍乡煤炭资源就已步入枯竭期,经济社会发展由此陷入低迷状态。在此背景下,萍乡正积极寻找转型发展之路。《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对萍乡城市定位为江西省重要新型工业城市,重要的商贸、旅游、文化城市,湘赣边界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如今,新的城市总规正在修编中,在新的总规中,将安源生态新城纳入到城市规划区范围,因此,安源生态新城作为萍乡主城区南拓的重要区域,对未来萍乡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上位规划总体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从萍乡整个城市发展中找出特色,打造萍乡的转型发展区是安源生态新城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打造萍乡特色的转型发展区必须对萍乡的城市、资源有着深入的了解,规划通过对萍乡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的挖掘,进行提炼、传承,进行文化的再生,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力。
2.1.1 生态优势——三面环山、山水相依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东、南、西三面环山,区域内有多座植被丰富的自然山体,连绵起伏、错落有致。萍水河、南坑河和丹江三条水系穿越其间,具备群山环绕、三水合流的优美生态基底,这为安源生态新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生态支撑。
2.1.2 文化优势——四大文化特色
红色文化: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拥有一级保护的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纪念馆、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等众多红色资源,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工矿文化:安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矿型城市,煤炭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江南最大煤矿、江西最早铁路以及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遗址。区域及周边工业遗迹资源众多,有总平巷、株萍铁路、安源电厂等。
历史遗迹:安源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有册岗寺、三侯寺、如愿塔等,多数古迹依山而建,记录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历程。
民俗文化:安源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俗傩文化蜚声海内外,雅俗共赏的采茶戏被誉为“戏院中的山茶花”,春锣表演艺术经久不衰,双管书、指掌画、微雕等各具特色。
四大文化特色的挖掘,对安源生态新城特色产业、城市风貌的打造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支撑。通过新功能的置入,文化的重生,萍乡也将在传统的以煤矿产业为主导的工矿城市形象的基础上,更多的展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有底蕴的文化旅游城市形象面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供给侧改革的大发展背景下,新城发展紧扣创业创新主题。
在产业定位上,以发展创新研发、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健康旅游等朝阳产业为主。规划创新活力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央文创区、中央商务区和健康养生区,塑造新城的人气和活力。
在产业创新上,对新城产业体系构建进行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研发及创意文化等富有创新力的产业,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创业环境。(图2)
在产业布局上,集中引导现状产能低效、对环境有负影响的生产密集型、环境污染型工矿企业整改入园。搬迁后工业企业结合规划存量利用改造,引入创新创意功能,工业改造转型。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结合功能布局考虑,发展工业遗址公园、培训拓展基地、艺术中心等。
图1 萍乡历史及现状照片
图2 新城产业体系构建图
图3 安源生态新城功能图
规划通过“疏解老城、联动新区,东引文旅、南涵五陂”的功能重组策略,构建萍南之心,打造“生态、人文、创新、休闲”的安源新城。(图3)
疏解老城:在交通上与北部老城区实现快速联动,同时以“快速公交为先导”,规划专用地面轨道交通,快速、大量的引入和输出新城人流。
联动新区:规划新城区域与周边新区实现产业业态发展的互补,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和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东引文旅:将规划区域东部工矿纪念馆、安源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的旅游人口通过人文记忆轴引入新城,同时,在新城发展接待中心、星级酒店、商业购物、休闲度假等旅游延伸产品,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南涵五陂:作为海绵新区,需要与海绵小镇实现无缝衔接,一方面通过水系来连通,实现景观的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海绵小镇沿河构建生态公园,实现新城、公园、小镇的生态区域成片发展格局。
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化时期留下很多历史的记忆,区域现有的株萍铁路、玻璃厂、煤矿工业遗址等都是曾经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几代人的生活轨迹。所有的这些历史资源都不能简单的遗弃和转型,我们应该通过旅游业的引入,以此为载体,打造一个时代的记忆,城市文脉的延续。规划通过的资源的挖掘,提炼主打文化特色——红色文化、工矿文化。通过构建沿株萍铁路历史人文记忆轴,串接安源老煤矿及周边景点,规划工矿之源、革命之起、红色之光、梦回安源几个区域,通过红色文化、工矿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文化剧院、煤矿工业文明文化馆、艺术中心、工业遗址公园等新功能的设置,承载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特色,让游客在此能够全方位体验安源的历史、人文和城市情怀。
随着国家一系列海绵城市政策的提出,萍乡市在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基础上,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海绵城市规划相关工作。本次规划在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下,提出安源新城海绵城市发展的特色思路。
图4 水系规划图
规划以“保护自然山水、构建海绵新城”的理念,结合地形地貌,以蓄湖、连绿、留岛的策略构建海绵城区体系。
蓄湖:在保护山体的基础上,结合地形高差将南坑河的水引入到新城中,南北分别集蓄两个大湖,一方面可以集蓄山洪、河洪,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景观湖来打造。同时,在南北两个湖的出水口和入水口修筑节制闸,保证湖内水位,满足城市防洪及景观要求。
连绿:除了南北两个大湖外,规划于中央连接部分轴线新增微湖湿地景观,以最少量的挖方,分层次的景观连接,实现南北流动成河,通过生态水处理等措施,以达到调蓄雨洪、美化环境以及调节微气候的作用,形成南北通透的绿轴。(图4)
留岛:保留局部小山作为水中小岛,高水位可淹没,低水位可作为观赏小岛,构建生态湿地模式。通过构建中心湖、商业街和湿地岛的模式,建设海绵吸水体系,保障城市安全。
规划对新城内部水系进行水质控制,自然方法可通过水生植物和湿地等的设置,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净化水质,满足景观水要求;工程方法通过设置无需动力的简易过滤装置,采用砂砾过滤池和滤网过滤器等,净化水质。另外,按照防洪排涝要求清除淤积、疏通河道、修建堤岸,完善河道防洪排涝功能。
同时,规划结合山体和水系规划,构建人文漫道、水系漫道和山体漫道等,以自然与人工景观相结合的形势,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健康休闲养生之城。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产业发展这一根本上解决。如果从这些城市中找到替代产业,同时改善民生、提升和完善城市的相应配套功能、实现文化的延续传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形象,那么就意味着这些城市的转型之路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适合旅游业带动转型发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只有通过挖掘和重构自身资源,包括各种产业、文化、城市、社会等资源,在国家政策发展背景下着眼区域、着眼长远,文化再生,坚持不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城市转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