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体现了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只有深刻领会其思想背后的哲学观点、思维方法,才能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思维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新实践要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它出色地运用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熟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坚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抓住核心和关键,才能事半功倍,才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才能真正提升驾驭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本文尝试从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入手,帮助我们更深刻把握其思想的精髓要义,从而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一、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指人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辩证思维重视矛盾的既斗争又统一的特性,看到事物的发展是矛盾作用的结果,它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必须以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是静止的、片面的、零散的、单一孤立的看待事物。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关于辩证思维,十八大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的阐述就多达60多次。他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对“四个全面”、“四个自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伟大”等内在关系的揭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比如,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 摸 着 石 头 过 河 的 关 系、胆 子 要 大 和 步 子 要 稳 的 关 系、改 革 发 展 稳 定 的 关系”。[2]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 15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在谈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矛盾分析法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正确处理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平衡和非平衡、“破”与“立”、战略性和操作性的关系,做出了关于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国际地位、基本路线上的 “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重大论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此外,习近平在表达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时,还采用了大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富有辩证哲理的语言。比如,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工作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要分类指导,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喂催肥粉、打强心针”;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要用好“快思维”和“慢思维”,做好“加法”和“减法”;“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抓住“关键少数”;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等等,表明辩证思维已深深印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我们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超越陈规、因地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思想认识的创新打开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十八大以来他使用“创新”一词超过千次之多。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的时代课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作出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发挥我们党的理论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坚持和发展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对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将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统领,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战略等,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观点。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的重要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的重要观点;关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观点;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观点;关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观点;关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观点;关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观点;关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关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的重要观点;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观点;等等。[5]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系统思维
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科技越发达、交往越密切,社会的关联度和系统性就越强。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去把握和思考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及其丰富,是一个包括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八个明确”讲的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逻辑上层层递进,内容上内在关联,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系统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十四个坚持”讲的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领导力量、发展思想、根本路径、发展理念、政治制度、治国理政、思想文化、社会民生、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国际关系、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办”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总体实践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实践要求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条件的实践要求,既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的任务分解,既有全局又有重点,体现了系统思维。
在开展具体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工作、各类要素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整体意识和互补意识,注重把握好事物的整体性、协调性、次序性和各要素之间的衔接性,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改革举措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将改革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系统思维,还体现在“整体转型升级”这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整体转型升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领域,都有体现。经济领域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的转型升级; 政治领域主要体现为政治结构、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型升级; 文化领域主要体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型升级; 社会领域主要体现为人们需求与供给方式的转型升级;军事领域主要体现为战争形态、军事战略、军事技术的转型升级,等等。各个领域只有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与时俱进、永不懈怠地推进整体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活力,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我们要进一步从理论上来分析和揭示这一规律。[6]
四、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树立战略思维,就是善于从大局出发,从大处着手,从系统人手,既把局部、部分放在特定背景下、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空条件下去思考,又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注重整体的大格局,注重长远目标和规划。中国共产党作为富有战略眼光的党,始终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处处闪耀着战略思维的光辉,他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7]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各级党政 ‘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8]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现实國情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以宏阔的思路和前瞻性的眼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愿景作出了战略考量,即:“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体现了科学性、预见性、现实性、可能性的有机统一。他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上对治国理政的具体路线图进行了谋划,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形成了一个个战略矩阵,例如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振兴、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还体现在思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时,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又具有开阔的视野,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结合世界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将中国问题置于全球背景下来思考。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他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①他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国内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外部环境。”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力求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全球治理、人类社会发展等国际性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提供借鉴,为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面向国际社会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胸怀。
注释
①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2013年1月28日.
②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来源新华网,2013年1月29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2]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47.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5-28.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P59\P27.
[5] 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7.
[6] 韩庆祥,黄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理解[J].哲学研究,2017(12),5.
[7] 在紀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8] 习近平.之江新语 文章选登(十一)[J].思想工作研究,2013(11).
作者简介:李鹏(1980.09- ),女,汉族,黑龙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