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2019-05-13 10:25马倩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马倩

摘 要:借用经济上供给侧改革的有关理论和理念,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供需不平衡的现状,从“供给侧”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素、教学设计等层面入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结构化变革。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教学改革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供给侧改革”又一次引起关注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化调整,使要素得到最优配置,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向来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连,教育势必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供给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2]。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3]。2016年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后,各级教育部门乃至各个高等学校、广大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95后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的思想状态、傳播各类社会思潮的自媒体平台繁多以及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考验等挑战。

供给侧改革突显思政课“需求侧思维”的对比指导意义。“学生需求什么”是“需求侧思维”的关注焦点,以思政课程的供给端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形成 教师“供”—学生“需”单向的课程体系,实现“分析学生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实现价值认同”的循环,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获得感。

实践表明,解决长期困扰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供给端持续发力已显不足,迫切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学习思政课的需求。95后大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他们希望从课程中获得什么?深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将推动思政课改革从“供给侧思维”向“需求侧思维”转变,将教育的供给方与需求方有机结合起来,为思政课改革激发新活力,提供新思路。

二、思政课“供给侧”的现状

(一)教学供给的灌输性与学生需求的主动性

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单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知识点而忽略学生本身的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习地位并不平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学习需求的主动性相违背。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并非将学生看作一个学习主体,能够对知识与思想进行主动选择与消化,而是知识的被动客体,学生学习的好坏与知识接受能力正相关。另一方面,教师的传授模式单一,是课堂的掌控者,掌控着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近年来,“互联网+”的模式逐渐兴起,具有鲜明特色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如中国MOOC、易班YOOC等学习平台层出不穷,使得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上传课程,而学生则可以自主选择下载进行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对传统课堂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束缚与专业限制。“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学,学生不再只是学习的客体,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及学习课程、进度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与同学、教师、专业网友等进行交流,研究相关问题,在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加深理解;同时教师的课堂掌控地位也被打破,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的唯一渠道,而是知识授予与共享的主体之一。学习不再是单向过程,而是教师学生双向过程,教师、网课、论坛、互动媒体等多学习渠道共融共通。

(二)教学供给的单一性与学术需求的多样性

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层次逐渐呈多样性,这与传统的教学供给的单一特性相矛盾。近年来,尽管思政教学顺应时代发展采取了多种新类型的教学形式用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如互动教学、实践教学、专题学习以及翻转式教学等,但效果依然不容乐观。其本质原因是:当前思政课教学依然遵循传统的计划教学思维,将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客体,期望通过课堂及一些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完全接受书本知识,其忽视了教育领域在新时期的新变化与主体需求的新变动。在“互联网+”的 新背景下,传统思政教学已失去了吸引力,各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将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引领了教育供给侧的变革。这些新兴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其打破了供给侧的单一性,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顺应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为现代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满足了多样的学习需求,是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三)教学供给的程序化与学术需求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更加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学习目标不仅仅是通过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获得文凭资质,而是更加注重所获取的知识对于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作用。当前高校的思政教学是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教学模式,大学生被剪去发散的思维,灌输统一的思维模式,并采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习成果。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及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关注,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作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关注不够。由于受教学管理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教学相结合,无法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逐渐走出“唯学历论”的藩篱,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受到当今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的需求相应变化,期待通过学习能够使得自身的知识、能力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当前的思政教学的计划性与课程模式改进的滞后性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以及学生对于教育的实效性追求。

(四)教学供给的粗放性与学生需求的品质化

因性别、地域、家庭、专业等因素影响,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的需求有着细微的差异,对于不同思政理论兴趣点也明显不同。另外,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主选择意思,他们更加注意教育品质,以及思政课程本身对自身发展的帮助。他们希望通过思政课程提升自身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由于个体的差异体,他们对于不同能力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政教学提出了更加精细,符合个体发展的要求。这种具有差异化需求的教学是当前粗放的思政教学供给所不能达到的。

三、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一)思政課教学要创新供给理念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基于供给侧理念进行改革,需要树立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的供给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该活动过程中,教师按特定的计划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相应技能。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客体,具有自主的思维和认识。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摒弃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要能够了解95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群体学生提供多种供给资源,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堂和实践活动中来,这种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落实,才能使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实现价值认同,保障“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思政课教学要遵循供给规律

遵循思政课的教学供给规律与现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是保障思政教育效果的必要原则。学校作为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推动者,应重视思政教学工作的供给侧建设工作,在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方面,应结合课程供给规律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与提升素养的机会;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应注重思政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切实保障开展的相关工作与课程供给规律、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思想发展规律相适合,如此方可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此外,教师是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而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把握思政理论课题的供给规律与思政教学的艺术,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思想道德品质调整课程设置,保障教学供给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适应。

(三)思政课教学要强化问题意识

思政课教学要能够调研分析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强化课程供给思维的问题意识。基于大学感兴趣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导入,并在课堂上积极回应学生疑问及网络热点,解决大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和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关心热点及时研判,及时转化成供给资源传授给学生,回应学生关注焦点,为学生释疑解惑,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此外,思政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管理的日常,如学生日常拓展活动、贫困生政策、奖学金评定、升学政策等,课堂知识拓展中供给学生需要的问题,巧妙设计教学导入和教学活动,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提升供给的质量。只有这样,在教学供给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仔细探究,形成有效反馈以及平等自由的良好互动,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四)思政课教学要强调实践供给

思政教学仅注重理论供给与方法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回应学生课程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如此无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素养,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人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课程供给侧改革中,要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理论供给与实践供给的结合,深化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理解,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相互升化,构成正反馈循环;此外,利用实践升华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铸造优良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如此方能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感受思政课学习的魅力。因此,在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供给的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学习情境与实践体验,有效培养学生全面素养。

(五)思政课教学要借力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与理性品格,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品格早已渗透到国民血液当中,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政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中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供给中,结合传统文化节、道德讲坛、青马社、社会实践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等主题的宣传教育,并邀请各级知名专家做客学校思政讲堂,引导大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创新载体与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95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从思政教育“供给侧”进行探索、改革,创新思政载体与形式,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lh/2019-

03/16/c_1124242390.htm.

[2] 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16).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编号:dzxxky2018-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供给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