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敏 陈婉仪 卢瑞珍
摘 要:客家席狮舞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遭受了极大的冲击,濒临灭绝。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推动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优势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席狮舞进行数字化处理,制成可视化的虚拟产品进行传播。其次,我们可以搭建客家非遗席狮舞保护与推广研究的新媒体平台,使受众能够直观了解席狮舞的信息。新媒体对以席狮舞为代表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客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席狮舞
以席狮舞为代表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源,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精神文明,承载着客家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席狮舞是一种具有浓厚的梅州客家地区特色的传统民间祭祀舞蹈,其作为香花佛事中一项特殊活动,在民间丧礼习俗中有着特殊功能,表现形式也甚为独特,对佛教传播、人生礼俗、社会心理和狮舞流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席狮舞的传承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席狮舞以及其他客家非遗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客家席狮舞的保护现状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是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郊范围内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市区客家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请和尚做斋、超度亡灵,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过去梅州信奉佛教的人较多,民间举办丧事时都愿意请佛家弟子到家做“香花”佛事,以求日后平安。“狮子”寓意吉祥,可驱赶不吉之物,但与其他的狮舞不同的是,席狮舞在“香花”佛事中,表演者往往只用一张席子装扮为“狮子”状进行表演,“席狮”舞时,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草席作为“狮子”,另一个和尚拿“青”(多用长命草作“青”)持扇伴舞,表演过程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数个环节。以“草席为狮”作为表演的主体,模仿狮子的形态,表演时让人感觉诙谐风趣,极具鲜明独特的客家特色。
而现如今,席狮舞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逐渐消失,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席狮舞的式微,有三个原因:一是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步加快,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的推广,人们思想的开化,做法事的人日趋减少;二是席狮舞并没有正式的传承模式,年轻一代对现代化的事物接触得越多,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便越少,这也导致了年轻人对客家非遗席狮舞缺乏情感,缺少了传承人来继续传承;三是现代娱乐消遣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解和欣赏席狮舞的观众也日趋减少,这也导致席狮舞没有了“市场”。随着席狮舞淡出大众视线,今天只有在“香花”佛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上才可以见得。所以,保护与传承席狮舞变得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一种对精神的传承。
二、新媒体技术的保护优势
(一)手段的先进性
手段的先进性主要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当下,大众享受着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比如腾讯推出像“粤省事”这样的小程序,不需要到实地甚至也不用安装APP就可以办理民生政务。与此同时,数字化的深度发展,帮助各行各业打通七经八脉,让整个链条数据流通起来。此外,数字化精度对大众的生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主要是指在底层和前沿技术上做出高水平的数字工具和产品。如腾讯觅影把AI影像技术应用于诊疗环节,这对提高边远医生诊疗水平非常有意义。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席狮舞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服务,可以使非席狮舞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生动展现席狮舞的本来面貌,在了解互动的过程中,增加人们对席狮舞的了解。
(二)受众的广泛性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同时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互联网已经渗透入许多人的生活中。相对比1999年全国只有700万网民到如今的8.02亿网民,庞大的接收传播群体是新媒体传播特有的优势。
(三)观赏的互动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上下之间和平行之间的双向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实现可转变,用户可以同时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这样丰富了受众群体的地位体验,增加了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趣味性。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接受信息,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反馈,影响着信息的生产,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将新媒体技术运用进席狮舞的传播中,有利于受众针对其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进行即时的反馈,让它在传播过程中成长,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对席狮舞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
三、席狮舞的新媒体运用与推广
(一)席狮舞的数字化处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
席狮舞最基本的记录当数视频资料。我们可以借助高清视频录制工具将席狮舞的表演内容全面的录制成像,并经过后期剪辑后制作成精美的宣传视频。有关席狮舞的视频,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受席狮舞不只是出现在丧事场合,而是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既能淡哀愁、也能振精神的视觉艺术,引导更多人来关心和支持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席狮舞的发展。席狮舞数字化方便了人们的复制、观赏,不但能满足专业人员检索、传承的需要,也能滿足非专业人员的要求;学习、欣赏的需要。
另外,我们可以将动作捕捉技术应用到席狮舞的数字化保护中,为席狮舞的保护、创编和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全新的辅助手段:根据获取的动作数据,采用骨骼蒙皮动画的方式进行虚拟舞蹈的展示,更好的让观众体会“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境。和常规的视频记录相比,通过数字化虚拟展示并上传到网络平台,观看者能够以任意角度、任意距离进行浏览、分解动作,为席狮舞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制作成可视化的虚拟产品。可以采用2D或3D数字动画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现和解读,通过视频、图片、三维动画等形式,将席狮舞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体系建构,确保能够将席狮舞进行完整地保护,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搭建席狮舞的新媒体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微信平台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个人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平民化、互动强、个性化分享、易接受、低成本等特点。所以,搭建微信、微博、Instagram、直播平台、短视频软件等新媒体平台,采用视频、音频、图文的形式建立起综合性的视觉传播模式。例如可以将进行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席狮舞视频上传到如今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年輕人喜爱的抖音短视频app,作为短视频界的一匹“黑马”,抖音app在2018年风靡全国,是一款国民级短视频app。我们可以在抖音平台上发布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席狮舞视频,以获取抖音用户关注,提高席狮舞的知名度。用户还可以通过抖音搜索“席狮舞”三个字,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席狮舞视频不仅增添了趣味性,并且为模仿、教学提供了便利性。
大众在平台上可以对席狮舞的相关信息进行查阅,研究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实时更新平台上的相关内容,由技术人员完成对平台的搭建和维护。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提高大众对梅州“席狮舞”的认知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资源共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具有手段的先进性,受众的广泛性和观赏的互动性,这是我们保护与传承客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器,在降低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保护的成效。在新媒体时代下,将席狮舞的各类资料运用数字化技术保存在网络中,建立席狮舞发扬与推广的网络平台,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随时随地了解席狮舞的文化,通过这一途径也能够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席狮舞的兴趣,从而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也能够为其他客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数字化方面的经验,从而打造一个全新、高效的客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推动客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文化遗产,2015(06).
[2]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3]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J].人民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