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乡村教师“数量少,不想来,留不下”的三大问题,文章基于心理契约视角,从沟通渠道,期望匹配和地位比较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教师“逃离乡村”的成因,并针对乡村教师和教育部门心理契约重塑进行脱困方略探讨,提出打通渠道、调整认知和落实政策三大策略。
关键词:乡村教师;心理契约;教师流失
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推动实现乡村教育普及、提高乡村教育水平的关键,有利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缩小我国城乡差距,是实现新时代人才建设、科教兴国的重要工程。“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认为心理契约能够增强双方的安全感,同时通过不言自明的方式约束双方的行为。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视角,乡村教师在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时候除了正式的劳动合同之外,还与组织间建立起了一种非书面的无形契约,教师和乡村教育支出的实际负担者——国家存在着内隐性的期望,而心理契约破裂、双方期望失衡是导致乡村教师“逃离乡村”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心理契约视角探究乡村教师的流失成因并进行脱困方略研究。
一、乡村教师流失的背后:心理契约失衡
乡村教师被视作乡村广大学龄孩童改变命运的第一盏明灯,也被看作是乡村教育发展攻坚战的重要倚靠,但教师不愿去乡村、乡村教育留不住人的问题严重妨碍了乡村教育的建设,在乡村教师流失的背后是乡村教师与教育部部门建立的心理契约严重失衡问题。
缺乏长效沟通机制,未能突破心理契约内隐性。如果双方没有时常进行沟通交流,双方难以加强心理契约,互动的缺失让心理契约的联结性大大减弱。在实际过程中,乡村教师和教育部门却很难实现共识建立与情感交流。乡村教师难以形成群体性声音,更难以将声音传达到教育部门耳中。涉及偏远地区、民族地区,信息搜集难度大,信息内容差异性大,再加上基层工作压力大,很难进行这方面的沟通建设。这也就让双方的沟通形式通常是以自上而下的政策发布为主,缺乏双向互动,自然难以实现心理契约的作用。
双方期望存在偏差,容易引起心理契约破裂。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根组织和成员的内在情感、人生阅历、教育背景、能力水平、成长环境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自然不能强行用道德对乡村教师进行捆绑,这样不仅会进一步抬高乡村教师的入职门槛,将对崇高的敬仰降格成为常规化要求、减少了在职乡村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社会尊重。乡村教师可以清贫,但坚守清贫不能是对乡村教师提出的要求。
双方地位不平等,未能实现心理契约双边性。心理契约的双边性指的是双方在建立起心理契约的时候,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我国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方面,通常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权威模式,教育部门往往对城镇教师和应届师范生提出了强制乡村支教和交流支教的要求, “不愿乡村支教”“逃离乡村支教”的抱怨处处可闻,许多被强制安排乡村支教或交流支教的老师对此抱有极其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脱困方略探討:心理契约视角的根本重塑
乡村教师和教育部门是支撑其乡村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基石,他们承担着为6600万乡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实现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责任,因此探究乡村教师流失的脱困方略有着重要意义。
打通互动沟通渠道,构建信任关系。沟通和交流是强化心理契约的基础,有效的互动能够实现双方共识的达成,同时将心理契约的隐形需求逐渐显化,打破信息隔阂,实现坦诚、真实的情感交流,构建起和谐共赢的信任关系。沟通交流要实现常态化建设。不能只在教师节等特殊日子进行慰问型、活动型交流,更要实现交流在平时、互动为常态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形式要逐渐多元化。要多渠道、多方面地进行信息搜集,以整理性治理的思维角度实现多部门协同共治。
调整双方角色认知,实现期望契合。乡村教师要实现自我认识调整。在乡村从事教学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必将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实现抱负梦想的沃土,要踏踏实实为乡村学子上好每一节课。教育部门要落实乡村教师待遇提高。综合考虑乡村教师物质和精神需要,以价值传扬的方式在社会层面上形成愿为乡村教师、敬为乡村教师的良好风尚。
落实相关政策保障,进行平等发展。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免除乡村教师后顾之忧的利器,只有基于乡村教师发展需求、立足乡村教育建设需要的制度实现落地,才能保障乡村教师的合法合理权益,从而形成乡村教师于教育部门平等对话的契机。完善乡村教师劳动保障制度。乡村教师所面临的几大劳动保障问题包括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学生教学难度高、教学压力大、缺少福利保障等,教育部门应当要完善乡村教师的劳动保障制度,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并且对生活困难的乡村教师进行额外的补助。完善乡村教师晋升发展机制。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工作中勤勤恳恳,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部门要建立完善乡村教师的晋升发展和调动机制,如果乡村教师很好地履行了自己地教学任务,应当考虑到其特殊贡献在晋升和调动中给予照顾,让乡村教师能“下乡”也能“回城”,而不是强行将乡村教师“锁”在农村。
三、结语
教育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而乡村教育的发展更是促进我国人才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任务,乡村教师是田园牧歌中的指挥棒,他们教导着一个又一个孩童从蒙昧走向文明,也举着教育的蜡烛照亮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天空。我们不能用制度“锁住”乡村教师,也不能让政策“困死”乡村教师,而是要真正通过心理契约的建立,让乡村教师激发起对于工作的认同与自豪,要让他们真正爱上乡村教育的事业,让乡村教师和教育部门对于各自的角色认识都有更加合理的了解,从而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书写乡村教育这本大书。
参考文献
[1] 王浩,罗军.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09):155-160.
[2] 刘中虎.心理契约与劳动关系的研究[J].南方经济,2004(07):58-60.
[3] 李斌辉,李诗慧.新生代优秀乡村教师主动入职动因与启示——基于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质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20):25-33.
作者简介:刘若雪,女,汉族,本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