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5-13 10:25王靖苏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大学生

王靖苏

摘 要:就当前越来越热的考研现象,以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从考研动机、考研意愿影响因素、考前因素、心理因素、复习因素和报考因素6大类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并提出针对大学生考研的建议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动机;影响因素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290万,2016年为177万,短短三年时间,这一数字增长率为64%,考研大军不断扩充,“考研热”持续升温,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与日俱增。大学生都是为什么而选择考研?考研意愿和考研全程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是本文的出发点所在。国内有关大学生考研的研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就考研动机、心理状态以及情绪等非智力因素进行的探究,而对于影响考研全程各个阶段的各方面综合因素的探究却还不多。

一、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考研动机。当前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压力,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十分激烈,以及很多企业的高求职门槛,考研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或是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学术研究,一部分学生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和知识能力,希冀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更高的追求;三是从众效应,有的学生本身并没有考研意向,但是受到周围的同学的影响,因此盲目乘风,参加考研;四是家长或个人因素,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期盼而选择考研;其他的还有名校情结或是对于本专业不满等等。

(二)考研意愿影响因素。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个人因素,比如性别、成绩水平、生源地等自身的因素,比如女生在求职时会受到部分工作单位的歧视,很多女生就会选择考研来逃避压力;二是家庭因素,父母对于考研的态度、家庭的收入收入水平等对于大学生的考研意愿具有直接的影响;三是社会因素,很多用人单位提高了高求职门槛,很多大学生为了进入更好的单位、更高的收入水平而选择考研;四是学校因素,很多地方院校大力鼓励学生考研,有的从进校就开始进行宣传和动员。

(三)考前因素。大学生四年成绩平均绩点,本科成绩对保研至关重要,但对考研的同学并没有太大影响;考研结果与准备时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不代表没有联系。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研,视自己的情况而定。但是要保证足够的复习时间和复习效率。考研开始的时间再早,如果每天只是装装样子,效率低下,这样和不考研没有区别;但是,如果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专心学几个月也很可能考上。

(四)复习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通过基础巩固阶段、强化阶段、冲刺阶段踏踏实实复习,既要夯实基础、也要有多伦复习强化,更要有演练模拟仿真测试,从而不断地强化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在复习中,要讲求有效的复习方法,要学会把知识点、考点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对后期的复习有极好的帮助。同时考研初试过了之后还有复试阶段,要根据自己分数关注调剂和联系导师的事项,以提高复试成功率。

(五)心理因素。考研是一个时期备战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准备,也是一个心理战。如果下定决心考研,一定要以坚韧的意志坚持下去,不怕困难,勇于坚持,从容乐观地准备,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走下去,并要注意学习效率,考研复习是一个自觉地过程,不像是高考复习阶段,会有老師、家长严格督促,在真正走上考场的时候,则要保持平常心,既不用过度紧张也不要盲目自信,认真审题,合理分配作答时间,要保持卷面整洁、作答规范,卷面是对考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

(六)报考因素。考研阶段报考因素也会影响考研的成功率,比如是否选择跨考、跨专业。所谓跨考,多指跨院、跨专业考研,以跨专业最为显著。近年来,文科类的法律、工商管理、会计,理工科类的医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类,社会需求量比较大,找工作普遍容易,待遇薪水也较高,属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据统计,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的60%。机会与风险并存,选择跨考也意味着要比考本校本专业冒更大的风险,大多数跨专业考研者在复习中表示会有重重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考生在报考专业时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准确定位。还有报考地区的影响,根据报考学校所在地分为了三个区,国家线也会有差异。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北上广深的一带地区的考生占总人数的56%,很多学生表示不愿去偏远地区读研。报考地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对考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因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定位,选择相应的地区、院校、专业。

三、关于大学生考研的建议和对策

(一)大学生应端正考研动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做好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情况和家庭情况,合理选择是否考研,端正考研动机,是否是有较高的学术追求,或者是提升学历水平、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而愿意继续深造,不仅仅是为了躲避较大的就业压力或者是盲目从众而选择考研,抑或是因为本科就读高校不够理想而想要在考研中进入名校的“名校情结”;通过明确自己人生的需要,设定合理的考研目标,这都与后续考研过程中的坚持率和成功率都有重要的关系,考研学习中更多的是靠学习者的自学,需要自觉主动、不断坚持,需要忍耐孤独、克服困难、抗衡压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家长应革新观念,合理引导,尊重孩子意愿。家庭对于个人发展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价值理念都会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升学或是就业选择,有些家长一味求高学历,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都强制考研,而也有家长认为应早点工作挣钱,不要一直读书;也有家长认为就业就要选公务员机关或是学校事业单位等稳定的去处,不能去企业;这些传统的观念都应该革新。家长对于孩子是否选择考研,应合理引导,以孩子意愿为主,既不要强硬要求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也不要一味打压不准孩子考研。

(三)高校应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升,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在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却还是远远不能达标,扩招带来的师资缺乏、大班额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等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因不再像高中有巨大的压力、严格的管束而放纵自我,不再认真学习。同时也有很多一般大学、地方大学因就业率不佳等问题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大一就开始鼓励学生考研,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压缩至2.5-3年,剩下的1-1.5年全部给学生考研备考。高校自身应正确面对考研,并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知识,并具备较好的实践技能,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引导学生的考研动机。

(四)国家应做好宏观调控,用人单位要转变人才观念。国家应做好宏观调控,做好长期的教育规划,并对当前国家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合理预估,从而确定好招生规模、招生人数、录取比例等,并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中严把质量关,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严把出口,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质量。用人单位也要转变人才观念,不仅仅是唯学历更要看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仅仅是为了单纯提高人才招聘门槛,抑或纯粹是利用研究生的招牌做宣传从而提升层次等,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招聘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

参考文献

[1] 胡赫薇,张高煜.关于考生考研意愿的现状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19(02).

[2] 王萍.新形势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考研热现象剖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3.

[3] 肖潇.考研学生选择专业以及院校的动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 欧妍君.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研热”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

基金项目:该文受2018年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考研关键影响因素及衍生结果调查研究——以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为例》资助(编号:MSCYCY-2018097)。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