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红
摘 要:卢作孚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晏阳初、梁漱溟以教育建设乡村,卢作孚另辟蹊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交通建设为先导,文化教育为重点、乡村城市化为带动,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道路,使北碚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他关于乡村建设的一些超前思考,对今天的乡村振兴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乡村振兴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士之一,他一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一个村,一个事”,即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和民生公司的创立。民生公司是他實业救国的起点,北碚地区的乡村建设则是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所进行的试验,他希望将北碚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来,以供整个国家参考,可以说他关于国家现代化的理想都浓缩在了这片土地上。
一、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卢作孚认为建设应以经济为中心,任何建设,政治的或文化的,皆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他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将三峡地区布置成功一个生产的区域,这正是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体现,至于如何实施,他的设想是:这里有丰富的煤产,可以由土法开采进而机器开产;为了运煤可以建筑铁路;为了煤的用途可以产生炼焦厂;用低温蒸馏可以产生普通用焦,电厂用的瓦斯,各种油类及其他副产品;两个山脉的石灰岩石,山上山下的黄泥,加以低廉的煤炭,可以设立水泥厂;为了一个山脉产竹长亘百余里,可以设立造纸厂;为了许多矿业、工业、交通事业的需要,可以设立电厂;如果在那山间、水间有这许多生产事业,可以形成一个生产区域。[1]从卢作孚的设想中可以看出,北碚发展的基础是煤矿业,只有充分利用北碚地区丰富的煤矿,以煤矿业为依托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才能带动北碚地区的经济发展。北碚后期的发展几乎是按照卢作孚的这一设想进行的:由各个小型煤矿联合而成的天府煤矿,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设备,使煤矿得到合理的使用和科学的开采,促使煤矿业成为北碚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成了抗日战争陪都重庆的燃料基地;为了运煤,修建北川铁路;为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建立一座座造纸厂;为了利用当地的水力资源,建立合川水电站……
(二)以交通建设为先导
卢作孚从教育救国转向实业救国的过程中,就认识到交通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四川的建设,第一应为交通,第二才为实业,他主张交通建设应在“一切建设事业之先”,为此,他在担任峡防团务局局长的第一年就开始修建北川铁路。北川铁路的修建是为了运输峡区的煤矿,改善峡区运煤不便的状况,同时也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使北碚煤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抗日战争期间重庆的燃料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华北一游,让卢作孚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要“繁荣市面,必须要交通”[2],他看到日本人以南满铁道为中心经营满蒙,俄国人以中东铁路为中心经营满蒙,德国人则以胶济铁路为中心经营山东,这三个国家都是通过铁路来带动沿线地区的发展,由此可见,交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正基于此,卢作孚从东北考察回来之后,更加快了对北川铁路的修建。此外,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首先开通的就是重庆到合川的嘉陵江航运,以便将北碚丰富的煤矿资源运往重庆、合川,除了打通水路之外,在公路建设方面,卢作孚开通“由合川延长合僮马路”,“由北碚场促渝简路的支路直到江津尤溪”两条公路,由于他分别从水路、铁路、公路三个方面对北碚的交通进行建设,从而极大活跃了北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以文化教育为重点
卢作孚早期主张教育救国,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他曾先后在川南改革教育,成都创立通俗教育馆,但都随着杨森的两次下台而使事业付诸东流。尽管到后来,他的思想由教育救国转为实业救国,他也一直将文化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中,教育也是建设“乡村现代化”的重点。他认为现代化是由现代的物质建设和现代的社会组织形成,要实现现代化,人的训练和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他多次强调,要将三峡地区经营成功一个文化的区域,具体的做法是:以职业的技能,新知识和群众的兴趣的培育为中心,作民众教育的试验;以教生产方法和创造新的社会环境为中心,作新的学校教育的试验;以调查生物——地上的生产;调查地质——地下的出产;又从而分析试验,作科学应用的研究;并设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动物园以供参考或游览。如果在那山间、水间有这许多文化事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区域。[3]卢作孚也确实按照这一想法将北碚建设成为一个融科研、教育并进的高水准的文化区域,他创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兼善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设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从文化上建设现代的科学研究机关,社会教育机关和学校。他认为,教育应包括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两者都应以普及为度,民众教育不仅仅是民众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峡区人民的文化素质,使他们的头脑有现代整个世界那样大,能够在非常明了的整个世界的状态之下决定他们自己的办法。
(四)以乡村城市化为依托
乡村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城市是经济版图的中心和核心,起着辐射周边的作用,乡村城市化即以某个乡村为中心,使之发展为城市,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卢作孚在三峡地区进行的乡村建设就是以北碚为点,延伸到三峡地区整个面,以点带面,通过发展北碚推行乡村城市化建设,带动嘉陵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正是认识到城市的中心职能,卢作孚建设峡区选择了北碚为中心,他要“以北碚作第一个实验,以其比较集中,容易办,而且可以造起周围的影响来”。[4]卢作孚在北碚实行乡村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直接模仿城市的建设,而是将城市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广到农村,他不仅仅大规模建设经济,还重视北碚的文化教育事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用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将整个峡区包围。为此,他在北碚不仅兴办工厂,而且创办学校、图书馆、中国西部科学院等;同时开展民众教育,提高峡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建设北碚的银行,发展金融事业;完善北碚的通讯,开通电话、电报;整顿北碚的市容市貌,绿化环境,规划城区。他将北碚按照城市的标准逐步建设起来,完善应有的设施,使北碚仅仅几十年间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了“现代化市镇”[5],北碚的城市化也拉动了嘉陵江三峡整个地区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