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伴 陈秋丽 贺媛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正确的认知和基本的价值判断,并迫切渴望得到教育的滋养。然而由于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方法与途径,这不仅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生;调查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1]。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当下,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击学生的灵魂深处,让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青年人心中生根发芽。这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外语院校在校学生,回收问卷1001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抽样对象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涉及四个年级学生,样本对应的基本情况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生246人,占24.58%,女生755人,占75.42%;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年级学生369人,占36.86%,大二年级学生282人,占28.17%,大三学生258人,占25.78%,大四学生92人,占9.19%;在学科分布上,文科学生人数最多,共770人,占76.93%,理科学生51人,占5.09%,商科学生180人,占17.98%。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长时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学习。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无疑影响着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学习探究和传承创新。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正确的认知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普遍认为自身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渴望学习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据调查结果显示,62.54%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35.36%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仅2.1%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从“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选项中可以看出,92.41%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理性,普遍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应结合时代来进步和发展。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2]。因此无论是从文化本身的定义来看,还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应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对于“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如何”,仅18.68%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75.72%的学生认为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继承,这与我国近几年个来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当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和惊人的数据统计有些相驳。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较多,开展的活动以体验为主,学习起来轻松愉快,也极具趣味性。而到了高中阶段,由于繁重的高考压力,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多仅限于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缺乏必要的深入和延伸,开展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明显减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是否有用”这一问题,61.44%的学生认为有用,而且很重要,37.5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认为没有用和有消极作用的仅占1%。因此,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文化对自身的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淡漠的主要原因,82.02%的学生选择“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由此可见社会生存压力是导致学生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更值得关注的是62.84%的学生选择“西方文化强势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和66.33%的学生选择“教育缺乏”。从数据显示,高校应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对于“你认为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大吗?”选项,45.85%的学生认为非常大,对于“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94.31%的学生认为各具优势,应相互借鉴,仅5.69%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别的文化无法比拟,可见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外语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各种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对学生的思想必然会有所影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还有着好奇探索的精神,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会产生很多疑惑,而这些疑惑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严重时会导致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体现,她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其包容性就意味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在面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时,我们既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借鑒,又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此外,高校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使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新时代的现实意义,真切感受到何为“中国特色”,何为“民族文化”。要先使学生真信、真懂,才能促使学生真学、真用;要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真切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建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对于“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是否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选项,98.8%的学生认为有责任,但程度有所不同,1.2%的学生选择“否”,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程度有所不同;对于“你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吗”选项,9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在课程融入内容上下功夫,要在融入方式上下功夫,要在激发学生历史使命感上下功夫,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创新校园活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提有效的学习途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还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增强其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能实现高校传承文化的功能。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正确的认识和基本的价值判断,并迫切渴望得到教育的滋养。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都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于融入的内容、形式和程度并未作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程度不同、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首先从融入的程度来看,23.38%的学生认为融入很少,60.34%的学生认为融入的程度一般,仅16.28%的学生认为融入很多。在访谈过程中,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予以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应加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力度。其次,从目前你所在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来看,82.62%的学生选择讲授法,46.85%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法,体验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均不足30%,实习作业法、辩论法和研究法均不足20%。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主要为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选择纯讲授的课堂吸收率达90%以上的仅12.49%,选择案例分析法课堂吸收率达90%以上的学生仅17.28%,而针对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的几个选项,选择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学生高达97%,选择愿意参与情景演绎提升教学效果的学生占93.11%,选择愿意参与课堂积极讨论的学生达82.02%,对于“你是否愿意将自己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与同学分享”选项,88.11%的学生选择愿意分享。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接受访谈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他们对于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十分反感,他们更加喜欢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他们渴望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学习各种看似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一点与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学生互动时的积极表现相契合。这说明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仍需不断加强和改进。从教学方法来看讲,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而传统的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生长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和全民网络时代的“95后”、“千禧宝宝”,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强,是更加开放、更加现实的一代,他们追求个性发展,渴望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因此,授课教师更应当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采取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对于“你认为教师在思政课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到你的兴趣或学习效果”选项,70.13%的学生选择会影响,对于“如果思政课教师布置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实习作业,你是否会认真完成”选项,42.26%的学生选择“一定会认真完成”,55.54%的学生选择“会看实习作业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应注重融入的内容,选择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愿意听,愿意学,真心信,真心用,善于思,善于辨,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的思想意识、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献
[1] 李红丽.中国传统文化导读[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2017(9):10.
[2] 戴维,波普诺,李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ZQ20176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达伴(1980.01- ),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陈秋丽(1985.11-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体育部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贺媛(1981.06- ),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