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探究

2019-05-13 10:25杨灿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是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未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或医治,出现了退学、休学、甚至自残、自杀等后果,造成了人生和家庭的遗憾。文章立足实际,分析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并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可能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现实困境

一、高校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表现

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第一,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部分学生是在温室里长大,来到大学后,需要独立生活,遇到挫折和困难,无法独立解决,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较弱。第二,群体生活的能力欠缺。现阶段的大学生为90后、00后,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长大,欠缺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和能力,入学后,进入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造成大学寝室矛盾相对突出。第三,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看来,明显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但当被问及或者建议其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时,却无论如何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也比较排斥,造成心理健康干预和治疗的滞后性。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跟不上现实需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现实中,大多数高校对外都自称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现实的需要,大部分流于形式或者应付检查,发挥作用较小,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逐年提升的现实需要。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跟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存在滞后性,往往是发现问题之后,再介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去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力量明显不足,收效甚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根据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很多高校虽然按照教育部要求,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或者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教师,但是实际上,这类型的工作室大多成为了应付检查的工具,或者在出现问题之后再进行介入,无法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高校大多依托于高校辅导员去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的状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需求,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预防性不足,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不足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存在不足,这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不足,许多学生对高校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为就是心理医生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只有当学生无法解决心理问题,或者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行为之后,才会想到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咨询。其次,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同感不足,很多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基本成为了摆设,没有专门的教师坐班,很多心理咨询室成为了临时活动室,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时,必须提前打电话预约,否则根本找不到专门教师进行咨询。再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自身认同感不足。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多人都是在社会机构兼职,或者在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工作,只有有人预约或者工作上有需要之时,才会到办公室为学生服务,这部分老师基本上把自己当成了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教师。认同感的不足,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限制,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探究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都应该立足实际,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政策制定的范围之内,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充分论证。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分开来,并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都应当严格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体系,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各高校都将心理健康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才能够提高全体师生的重视程度,也才能从根本上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心理健康队伍建设

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立一支集心理咨询师—心理课专职教师—高校辅导员—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为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健全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机制。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进行建设。第一,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配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应享受专职教师待遇,并承担相应的课程任务,在职称评聘上,应将其承担的心理健康咨询任务、实效、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等纳入职称评聘的考量范围。第二,切实落实经费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可单独核算,也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但必须确保经费保障到位,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所设立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室等能够充分运行,并发挥实效。第三,强化队伍建设。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许多工作并不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人员担任,因此,在前期预防和心理健康问题筛选阶段,可依托于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开展。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这支最为接近学生的力量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对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力度,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传授给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从而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欠缺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培训、教学等任务,并对出现的有明显异常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疾病筛查和判断,与相关医院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确实患上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学生,尽早送入医院进行专项治疗,减少意外的发生。

(三)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最终取决于怎么做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有所转变,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网络、走向实践。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当下,大学生无一不涉足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有时候甚至比专业书本、教材更为适用,学生已经习惯于片段化的接收知识的方式。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并确保平台的充分利用,发挥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如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的重要作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面。丰富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谈话、送医院治疗等方式外,高校应该采取更为丰富的教育模式,如微视频、网络课程、电子教材、心理健康知识文章、心理散文等各种模式,吸引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优化管理机制。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机制为互动的社会交流机制,学校要打通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机制,与社会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合作,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在避免商业化的前提下,广泛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打通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凭条,尤其是设置由心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也为学生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增强技能,增长才干。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路,才能够真正让大学生受益,将工作做到实处,取得实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思想道德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重大任务,只有社会、政府、高校以及每一个师生、家长的全面参与,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避免和减少因心理问题而产生人间悲剧和遗憾。

参考文献

[1] 徐国成,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2] 沈易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创新[J].文教资料,2018年第30期.

作者简介:杨灿(1986.04- ),男,苗族,贵州印江人,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