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欣 梁君
摘 要:创新创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教育模式上也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典范,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方向突出的特点,采取“基于行业,嵌入专业”的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效帮助大学生在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规划的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正指引着青年一代,把个人的成长奋斗与国家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弘扬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扩大就业和实现富民。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占到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3%以上,根据教育教学和认知规律,探索合理高效的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结合李家华、张玉利、赵金华、施永川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9年前,基于创业实践指导的创业教育萌芽;2000-2008年,基于课程设置和模式探索的创业教育探索期;2008-2010年,基于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拓展期;2010年之后,基于教育理念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概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山大学,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开展学分教育的方式,形成了创新创业学位班培养模式;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开始模块课程,形成了创新创业课程结业证书模式;东华大学等,通过依托就业服务项目和社团活动,形成了创新创业活动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依托科技园,形成了创新创业孵化模式;中央财经大学,通过“SEMINAR”演习模式、组建创业先锋班和成立现代工商管理实验室等形式,形成了普及性、系统性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的创业教育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构建了“普及性创业课程、专业性创业课程和实践性创业课程”的创新创业人才核心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二、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上述成功的模式主要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体系,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由于生源、學制、师资和培养条件的差异,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可复制性较差。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自办学基础、地域特点和区域政策,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征。
(一)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将课程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2015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基础必修课程。但是,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受学制短、总学时有限、师资条件不足等因素制约,在课程安排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未能有效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或实践指导工作,致使课时的利用率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以大赛训练为重点,将大赛成绩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绩。近几年来,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科技部、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成为高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得了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心放在了技能大赛,采取精英式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普及面不广,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形成。另外,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科技水平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大赛的成绩普遍不太理想。
(三)以项目实施为重点,将项目孵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根据毕业生选择创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人数比例不足总人数的5%。创业中需要企业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高等职业院校学制时间短,课程设置主要考虑核心专业能力培养,对于创业最需要的市场营销知识,投资、财务、法律知识以及创业项目推介等方面培养的投入不足,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缺少相应创业知识储备;同时,社会扶持的创业资金主要流入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窄;另外,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对市场的发展方向预测不准,不能把握好市场走势,对较大创业项目的驾驭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创业项目的成功率较低。上述原因造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不高。
三、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互相促进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两者的融合,更加有利于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激励学生在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在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专业类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结合,把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范畴。将创业机会的发现、创业计划的制定和创业项目的实施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社会调研、项目化课程实训和技能大赛等活动结合,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
(二)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机结合。将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创业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中。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资源建设,融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组织多样化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
(三)整合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赋能和提能训练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整合校内专业实训室实训室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项目的实施;依托优质合作企业资源,利用创课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学生的创业项目实践提供指导和实践平台,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服务體系。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和创业赋能训练项目实施,综合培养学生在公司注册、团队管理、运营管理、股权设计和风险资金退出等方面的创业基础能力,同时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结合,强化创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四)加强师资培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导师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类教师培养与青年教师培养、学工队伍建设、校友会和企业专家库建设相结合,建设专兼职结合、全方位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挑选优秀青年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进行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风险管理、创业心理调适、创业资源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小微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和课程开发;利用校友会资源,为在校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经验指导、心理咨询和项目推介服务;选择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合作企业实践专家,为学生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建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生创新创业专业学习导师、由优秀往届毕业生组成的学生创新创业心理调适导师和由企业专家组成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导师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导师制”。
(五)注重技能大赛,将创新意识激发和创业精神培养与专业技能大赛相结合。建立“专业竞技-院系选拔-推选省赛”三级技能大赛制度,通过科技活动、专业活动和文体活动等平台,将专业技能大赛与创业计划书、职业生涯规划书、企业模拟经营等创新创业类大赛以及数学竞赛、辩论赛等思辨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抗和竞技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 邵月花.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2] 陈崇刚,苏丹.基于“三创平台”融合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03).
[3] 沈雯.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
[4] 常瑜,史淑雅.基于AHP-FCE模型的设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2).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7年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CXCY28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