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中“赋”的教学方法探究

2019-05-13 01:35袁欢欢张小倩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赋家文学史文学

袁欢欢 张小倩

摘要:《中国文学史》不论是按年代顺序讲授还是分体讲授,赋的教学都应该加以重视。文学史主要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源流及文学作品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领略作家作品的才学。我们应该像重视和宣扬唐诗宋词元曲那样让中文爱好者对赋作品也耳熟能详、顺手拈来。扩大赋的受众范围,提高广大中文爱好者学习研究赋的热情,需要从赋的教学情况来考虑: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赋;教学方法

《中国文学史》梳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涵盖了各时代名家名作,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赋始盛于汉,但汉赋并不是赋的高峰,魏晋赋、唐赋更胜一筹,汉赋的成就也不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加上文学界“汉以后无赋”的偏颇看法,使得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都忽略了赋这一重要的文学体裁。赋在书中的比重较小,以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史》为例,赋的章节有:第一卷秦汉文学绪论、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其他有关赋的内容散见于部分章节和各个作家的介绍中。

赋作为文学史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论是放在《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还是单独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其教法都应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授课。

一、将文学史的讲授和作品的分析结合起来,更重作品的品鉴

胡大雷先生说:“我始终认为,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作品,脱离了对具体作品的阐释与鉴赏,也就失去了文学研究的基础”。当下众多文学史教材都是把所有的文学作品,按时代的先后比较它们的异同,归纳其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史的方法。正如陈寅恪所说:“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其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为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说明文学史的讲授离不开对作品的鉴赏,赋文学尤其为众多学习者所不熟悉,更需要配合作品来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赋的热情,加深对赋的认识,在课堂上要变教师传统的研究者、学者角色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角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为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不论是讲赋的起源、分类还是吟诵名家赋作都得心应手、精彩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师者形象,但是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例如“赋的发展阶段”讲解,教师讲到赋有逞词大赋、骈赋(俳赋)、律赋、新文赋这四类,还要列举相应的作品如逞词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骈赋有潘岳、陆机、向秀等人的作品,这属于教师的引导过程;接下来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阅读对应的赋文,在阅读不同类型的赋文时,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或发现作品中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进而完成论文的创作。

赋的产生、发展、兴盛的历史主线需要站在更高角度的教师帮助梳理,而真正感受赋文的源流、变化,需要一篇篇的赋文作支撑,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鲜活生动的赋文魅力。如枚乘《七发》赋中描述音乐之美、饮食之丰、马车之盛、宫苑之宏深、田猎之壮阔、观涛之娱目舒心等章节,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不阅读原文怎么能感受得到上述场面呢?只有阅读作品才能感受文字的强大魅力。

二、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赋的教学要重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而作品的赏析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呢?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可以设计课堂引导学生去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教學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单一传统的讲授法

《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由于课时限制教师采用重视科学性和思维性的讲授法,重点梳理赋的发展阶段及作品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赋文学知识,书中典型赋作的引用只是截取个别段落,教师在课堂上不做过多讲解。学生对赋的学习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对赋的特征、赋的篇目的认知,却不能真实感受到赋文中语言、篇幅上的铺排渲染、宏大场面。

(二)多样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赋家作品或相关论文,理解作家作品思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自学能力。读书指导法中适合鉴赏赋的具体方法是诵读,诵读在赋的教学中是一种有效方法,即通过赋文作品的朗读,感受其形成和流变过程中“不歌而诵”的文体特征,体会其长于体物抒情的文体功能,感受其抑扬顿挫的音韵美;通过“诵读”这种语言活动,读者能够穿越时空与赋家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对楚王游云梦的盛况的铺陈,不诵读都体会不到楚王生活之奢华;《上林赋》浓墨重彩叙写赏乐观舞场面的场景,不诵读都无法感受语言文字气势充沛、波澜壮阔的魅力。

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解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时就可以用任务驱动法。前四节的授课都是赋家及其作品分析,最后一节交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其他赋家作品并对比概括出作品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讨论法。讨论法适合教师针对具体情况向全班学生或各个小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如学术界对赋“劝百讽一”特点的说法是否合理?魏晋南北朝赋表现出来的新的特征有哪些?以具体赋家作品为例。让学生通过阅读赋作、查阅资料,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这样可以通过学生对赋的内容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赋的热情。

练习法。练习法适合针对学习目标而布置作业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习赋文学最适合的就是语言练习法。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还要重写作能力的培养。用赋来描写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作品很多,如《鵩鸟赋》《白发赋》,学生可以从作品学习赋家抒情、描写、铺排的技巧,再以周围熟悉的事物来锻炼写作能力。

三、引入翻转课堂,改变考核方式

文学史课程由于受课时限制不能充分鉴赏文学作品,这时翻转课堂就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学生通过慕课、网络课程对赋文作品进行学习,提升文学素养。文学史中赋的比重比较小,需要教师录制更多的作品讲解、分析、鉴赏课程以弥补不足。

开发专门的学习软件,以文学史作品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时代、作者、作品、关键词检索到所学篇目(如古诗文网),通过登录次数、学习时长、打卡次数、做题等方式(如学习强国)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享赋作品的学习心得和笔记,也可以在班级学习群、朋友圈分享学习成果。

期末对赋文学作品学习的考核方式应进行改革:转变以硬性的知识识记为主的考试方式,形成以发挥学生个性想法、观点,检验学生写作水平为主的开放性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龚克昌.全汉赋评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3]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池万兴著.六朝抒情小赋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杨明贵.“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刍议[J].安康学院学报,2018(6).

[6]刘贵生.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J].衡水学院学报,2018(2).

[7]邓国均.论“诵读法”在辞赋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渤海大学学报,2018(6).

[8]傅元琼.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素质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

猜你喜欢
赋家文学史文学
“赋家”称谓谫论
我们需要文学
书 香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汉代赋家倡优论商榷
词章与经义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