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中的审美教学

2019-05-13 01:35贠志琨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贠志琨

摘要: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价值和美学意蕴。但在当下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其讲解仍停留在知识层面,鲜有教师能从审美角度对其进行教学。忽视了其对于情感陶冶人格塑造的作用。本文旨在语言、画面、意境、哲理几方面对学生古诗词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关键词:古代诗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古诗词以其短小精炼的语言构建了多姿多彩的独特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甚至于现在的启蒙教育中也包含着诗教的影子,如幼儿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它们都是诗教的范围,可见诗教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何其重要的。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日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趋势下,如何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在教学中落实课标所提出的“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创造美的方法”是新课改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表达之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使它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美感。古诗词的美首先在于其以精炼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以有限的诗句传达出无限的情感。如杜甫《登高》中既写出了登高所见的景象也倾诉了自己漂泊多年孤苦无依的情感,首联十四字写景形声色面面俱到,颈联更是被罗大经解读出八层意味,可见其语言表达是多么的凝练,寥寥数字便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再如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以花写人,夸张手法的运用将一个思念的妇人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言有尽而意无穷,将相思之情写的含蓄而深沉。

其次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还在其“炼字”之上,苏东坡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炼字”其实也是一种“诗眼”的提炼。[1]无论是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还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炼字”的艰辛。而这正是古诗所独具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些形象而个性的语言,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咀嚼体会诗人用词的考究。如特级教师韩军在讲授《登高》时就是以读入手,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通过读来感染学生,并将读贯穿于课堂始终。同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朗诵模式,以配乐朗诵的方式进行古诗词的朗读。教师可在上课一始通过美读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的美,在进行了诗歌的讲解分析后再指导学生走入作者走入情境针对性的对字词进行分析。甚至有一些古诗词是有曲子可以直接吟唱出来的,古有《毛诗序》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之嘆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教师在讲授《关雎》时可以以赵季平先生创造的歌曲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来体会语言的美。

二、引导学生发现画面勾勒之美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景色万千,无数自然风光被作家们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古诗词更是如此,所以才会有“借景抒情”这一用于学生回答诗词所采用的技巧的万能答案。我们可以通过一首首古诗词的阅读去领略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温婉绵柔的江南细雨、壮阔辽远的塞外边疆。通过阅读那些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热爱的诗词,学生们能够领悟到自然的无限美好,美妙的诗句使得作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写出了边塞的雄浑壮阔,烽烟是边塞特有的景象,而“孤烟直”更是平添了边塞的悲凉,在黄沙漫天,无边无际的边塞只一只孤烟独立,“直”字将烽烟的状态描写的出神入化,而“落日圆”一个“圆”字也是写出了落日的特点,这一轮红日落在长河之上,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加雄起瑰丽。使人仿佛置身其中,边塞奇观跃然纸上。

古诗词的语言是具有一定的传神效果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看到其描述的画面,而不是只在语言上做文章。教师要把握古诗“诗中有画”的这一特点,有效的将无声语言转化成直观画面,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将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初中语文教材的《钱塘湖春行》、《春望》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都对春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但又自成风格,在教学时便可让学生对这三首诗中的春景进行描绘从而把握诗歌之美。

三、启发学生鉴赏意境营造之美

“象”本来是指客观事物或人物的外部形态,“意”是作者的主观之意。而历来的诗论者认为,构成意境的基本要素是情和景,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成的特殊艺术境界。[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历来的古诗词创作都是情景交融的,通过对意境的营造来抒发一定的情感。在《观沧海》中曹操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春望》中杜甫用烽火连天的战场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意识;在《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演奏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情景交融之美,在给予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陶冶了其心境。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确实将重点放在了意象的讲解之上,但却是唯知识的教学,忽视了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如在《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营造了一种完整的意境,它的美不是“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等意象的单独呈现,如果把这些意象孤立起来看是不会产生美的,甚至是丑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将意象单独隔离开来,而是要注意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美,使学生入其境而知其趣。教师在启发学生鉴赏意境营造之美时可将画面美结合起来,通过画面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果确有非要讲解的意象的不可,那么对意象的分析也不应是标签式的解读,如在讲解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中“月”的意象时,可对比分析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意境的准确把握,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同一个意象由于心境的不同作者营造的意境也不尽相同。

四、带领学生感悟哲理意蕴之美

古诗词中的许多篇章都蕴含着思想的光芒,读后使人回味无穷深受思考和启迪。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诗句是作者思想的光辉,可以滋养学生的生命,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想法更深刻。

古诗词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何种题材的诗词都不乏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自然之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说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像《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时间的流逝描写人生的短暂等等。这样的诗句举不胜数,也正是因为这样古诗词才能流芳百世,在时间的流逝中仍受人们所喜爱。古诗词具有超越卑微的高贵,超越渺小的伟大,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局限于诗词的背诵和知识的讲解,而是要深入思考其蕴含的哲理并带领学生感悟其美。

尽管古诗词的审美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要具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采用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语文审美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亚瑾.即便不做丹青手“诗眼”亦应工识拔[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09).

[2]费甜添.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