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平
摘要:文学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写作风格,侧重特定情境中的感官印象。扎伊采夫散文中充满了印象主义特征,有色彩描绘、时空建构和抒情。从印象主义视角分析对于培养当代人的审美观具有现实意义,也能深化对扎伊采夫创作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文学印象主义;扎伊采夫;散文;创作特色
印象主义主张感觉的描述,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人的感觉经验。康拉德认为在文学中达到印象主义效果的方法是光色描绘、时空建构。色彩与抒情性表达结合达到视觉不能达到的效果。主观感知在暗示主人公的状态,在表达来自于自然、爱情、艺术的彩饰感,所以有大量的色彩修饰语来传达既是主人公也是作者的感知。Михаичева指出扎伊采夫是文学印象主义中的人才.
色彩描绘
色彩描绘和半色调以及高档的颜色相联。他笔下色彩的渲染像是墨轻轻划过,轻柔地涂上了一抹抹水彩。色域有单色-红、白、蓝等,也有不同色调组合的颜色,如粉红色、银白色等。
主导颜色为红、蓝、黄、金。笔者认为,这和作者侨居巴黎时的心理、善与观察生活有关。色彩再现帮助读者领会他的心境。蓝色是对城市毫无生气的描述,黄色是对有灵性机械的描述,金色是灵魂的寄托。金色的频繁使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金色的东西飘过”、“金色的头盔”、“像金色的鱼鳞”。金色表达了俄罗斯革命前的安宁。
表颜色意义的修饰语在塑造气氛和表达心理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金褐色液体”、“金光色的光柱”,暖色饱满的色调营造了善意的氛围。可替代颜色词在人的感知中和特定色调相连。扎伊采夫的可替代颜色词有кирпич、огонь、золото等。他还用复杂的色调特征(黑发女人、黑眼睛与头发)代替黑色。这避免了同语反复,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色彩饱满。
色彩描绘客体包罗万象,有宗教、人、自然、机械等。扎伊采夫用了多种高大色调描绘宗教物体。红色常和太阳相连,太阳是上帝的代名词,是惩罚罪人、给予生命和复活的天火。娜塔莉亚在《金色的花边》中小心翼翼地目睹了满是红色的世界。人的外表、心理的变化也是描写的客体之一。扎伊采夫强调要关注主人公特定的外表细节,认为它是常有的特征。比如:“Рафы的大耳朵粉红,血管透亮”。这见证了男孩的健壮。颜色还能暗示身体缺陷的恶化:“Фанни的身材也不好,胸脯凸出,腿上血管交汇的地方发青”;主人公的表情基于她的心理状态。猜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腼腆:“Рафа的脸红了”,“脸色通红”;发窘:Стаэле 脸色通红,向右向左轻轻地点点头,或因被提问不好意思脸红了。
时空建构
扎伊采夫把艺术世界当做一个和现实相比较的体系来研究。艺术世界是作者创作概念的模型,包含了很多单独的子模型,其中最突出的是艺术时空。三元组我—这儿—现在,它确定了人类存在的时空坐标。人—空间—时间成为了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中时空体系的基点是人。通过人对时空的态度再现世界的形象。
《农村》章章之间的纽带是克莱末夫的感觉。作品的空间根据同心圆规则而建,中心是克莱末夫。艺术画面中有三维形象:人—屋子—带花园的庄园。在主人公的意识中作品的艺术空间逐渐地由乡村农舍扩大到宇宙。小说中的时间时而放慢,时而哒哒地跑。农家庄园的时间在事件中,运动中,在主人公对声音、气味、颜色的感知中。篇末空间扩大,“他会做一个很长的有田野”。
二元对立的载体频频出现。《农村》描绘了家里的黄昏,家里的時间因采用了实体的细节和有表现力的形象更加具体。黑夜代替了白天、日复一日、秋去冬来、“很快就要过冬了,克莱末夫晓得这一点,他等待的只有雪和冰道”。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是艺术时空组织的特点。农村庄园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时间的流动,空间图景的变化。“打谷棚里正值打谷期。一大早,下着阴雨的天还黑,风从四面袭来,工人们在下房里不慌不忙地”。动态的时间是假定的,这暗示了作者渴望固定的生活方式。
《莫斯科》和《在远方》的标题暗示了时空的情节建构功能。标题共同构成了一组时空。根据《莫斯科》各章节的标题可见该书是由作者讲述自己、他人和事件,时而穿插了对俄罗斯和法国农村和城市风景的描写。在《莫斯科》中多次描写了契诃夫,在梅利霍沃庄园,在莫斯科,在雅尔塔,在契诃夫雅尔塔附近的别墅,又在莫斯科。契诃夫给作者的初印象“他蓬头垢面,穿了一件简朴的上衣”,接着写雅尔塔的契诃夫“他常坐在小桌子旁喝着红酒,孤独涌上他的心头,荒凉的海在山岩间喧腾”,契诃夫关于雅尔塔的印象是消沉的。最后一次与契诃夫相见在捷列绍夫家里,此时的契诃夫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头发花白,脸是土色的,人又干又瘦”。用简短的细节特写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处所,这体现时空的情节组建功能。
艺术时空的心理描写功能很有表现力。《我们是军人》中“他在叙述一些什么时,军帽出现了,这意味着正是这个叙述者要去上军校”。对于他而言这一刻破坏了他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他还蒙在鼓里。他对这事丝毫没有心理准备,所以这引起了他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大门口和妻子告别”。在这个有限的时空,这是和曾经生活的告别,心理紧张。“和妻子告别”,“玄妙的一击”这不应该是一个男人说的话。作者在多年后回忆这一幕仍是心惊胆战。“帽子也没有入睡。这是什么了?他在哪里。为什么剪掉了头发,还躺在一个冰冷的大厅?这是她—新生活。这还是和平的“世界”,战争还在后面。如果世界都是那样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现在?”这里的时空异常紧张,因为生活在和平与战争边缘上。在紧张的时空里男主人紧张的心理表现地淋漓尽致。
抒情性
散文中常有第一人称抒情角色和代言人抒情角色。在《静静的黎明》讲述作者意识时用了第一人称独白,《梦》中由第三人称代言人展开叙述。在《静静的黎明》中“一年夏天,我住在城里。白天工作几乎是空的家。我也没拉开窗帘,笔直地挂着,粘上了灰尘,有些忧郁。淡黄色微粒的灰尘从外面透入”。作者自我在这里直接出现,直抒胸臆,具有一种抒情的直接性、亲和感。《梦》的主人公来到了自己的新居,屋子里没有家具,很静;脚步声很响,到处都是特殊的、忧郁的死气沉沉。角落的蜘蛛网上掉着一只苍蝇嗡嗡叫。主人打开窗,进来甘甜的空气。他看到一片树林、沼泽地上温柔的小白花。借代言人的感受表现作者对和谐的追求。扎伊采夫用不同形式的比喻加强语言的表现力。早期散文中的比喻只是一种装饰文本的方式。后期的《蓝色的星星》等中比喻变成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与理解现实的方式。
《蓝色的星星》中安娜自称“莫斯科”。《白夜》“墙就是保护”、“一根根劈柴是朋友”、“炉子—你是小助手”。除了直接的比喻,仍有比喻和象征、谜语的结合,双重比喻等。该手法使语言在抒发情感上更有力,也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Импре-тенденции в ру.прозу началаⅹⅹв.》,Виктория, 1995.
[2]《Импре-поэтика в ру.прозе первой третиⅹⅹв.》,Евгеньевна,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