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9-05-13 01:57陈吉红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

陈吉红

[摘   要] 数学知识和人类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必须承认的是,现在的数学教学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数学课程学习的枯燥性、抽象性非常强,学生对其学习价值和效能的感受也不深,自然对学习也就没有浓厚的兴趣。所以,现阶段我们应重点研究与探索的课题,就是大力挖掘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生活元素,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非常强,而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在不违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前提下,结合其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以数学模型来代替实际问题,并对其做出解释和应用,从而让学生既理解数学,也获得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1]而为了让学生将数学规律轻松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和相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利用观察与实践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方法,慢慢将抽象、概括、比较、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起来,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促进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对数学和生活的乐趣有深刻体会。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提升其学习兴趣,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生在思维上以形象直观为主,而数学的学科特征则主要是理性,其对逻辑性和推理性的要求较高,二者表面看是矛盾的、无法调和的,但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便能够让这一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充满活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联系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呈现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好奇心,并使学生感受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在生活中应用。若要将这一教学理念予以贯彻落实,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其借助数学知识将生活中的具体难题解决。而在这诸多的活动中,学生会形成一种潜意识,即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同时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其操作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些也与我们课改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相契合。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从生活中而来,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数学问题到处存在。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可以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小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依赖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积累的数学体验。比如,在对厘米、米等长度单位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高矮实际事例着手,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和精确测量的意义,再借助测量工具使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接着亲自对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黑板的长度等进行测量。这些知识,学生平时经常见到且容易接受,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原来自己身边便有如此多的数学,同时也增强了数学亲和力,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出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合理使用教材,引入生活素材和实例

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与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2]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作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一些例题与习题均可进行改编,使之变成和学生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联系学生所学内容和生活经验,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促进其创造能力的提高。平时生活中存在诸多数学知识与数学情境,结合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能够增加新鲜感,激发其求知欲望,进而让他们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从而喜欢上数学。

比如,教学“认识角”一节时,我们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一些角,体会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聯系。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把部分生活中优美的角展示给学生欣赏,利用角组成美丽的图片,接着向学生提问:“老师发现了生活中有这么多角,那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角呢?”学生们兴趣高涨,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在课后,继续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存在的角,并做好记录,以此有效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建构生活化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由于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让其用客观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让学生对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深刻感受。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其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比如,在针对“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展示给学生看,如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使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也让其知晓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对广阔的生活情境留心观察,就能够找出事件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自行设计校园植树方案,帮助其体会现实生活中诸多事情均有数量关系,对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有所感悟。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开展数学活动,无疑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之体会到数学知识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间一长便会让其对方法的价值、规律的价值以及知识的价值有深入的体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3]在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材料作为数学操作材料。而在提供这些环境材料时需注意:一是选择的操作材料必须是学生喜欢与熟悉的,以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适当的环境,并在其中融入数、形、序,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应是有趣且有意义的。应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和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找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比如,在对“测量”一节进行教学时,将牙签、火柴、硬纸条等多种探索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一些学生量出其有5根半火柴长,一些则说是3根牙签长,而还有一些则说有2个硬纸条长。接着问学生:“为何书是一样的,但量得的结果却不同呢?”学生结合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有着不同的长短,必须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于是立即想到了尺子。这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二年级学生了解不多,因而学习欲望一下便被激起。生活中大量数学问题均可“链接”教材内容,进而被引入课堂。

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创设购物情境,借助学生生活中的购物经验,让学生体验小数加减法题的生成。在教学“一千米有多长”时,可设计:让学生围着周长200米的操场跑5圈,每位同学不论快慢均要跑完。如此,学生就可真切感受“一千米”了。

总之,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之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可自觉思考,动手解决。教师需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活力十足,充满乐趣。而学生也可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理解知识点,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参考文献

[1]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3,(08):145.

[2]朱国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22):42-43.

[3]曾君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分析[J].教书育人,2013,(32):66-67.

猜你喜欢
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