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铮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直在探索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案例教学法一直备受教师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
小学是学生扎实基础学科知识、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数学学科作为教学重点,尤其需要教师投入精力,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开放、追求互动的教学模式,主要方式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生活中的场景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挑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挑选案例时,教师应当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案例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开展案例教学并非教学目标,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味的案例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因此,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挑选合适的案例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时,为了对这一陌生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解释,教师可以选择“分小棒”这一案例。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6个人一小组,每人可以分得6根小棒,然后听取教师的命令。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将小棒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可以发现学生們很快就能将小棒平均分成1份、2份、3份、6份,但是4份和5份在分的时候他们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小组里借用其他人的小棒来进行平均分配,但是到底借用几根小棒也是一种问题。这样会引起学生思考,怎样借最少的小棒来实现平均分配。最后,教师再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解释给学生听,让他们对除法这一概念产生好奇心,从而有探究的欲望。
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决定了学生是否对这一知识有兴趣并且能否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备课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教师要严格甄别案例的可行性,从案例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出发,做好备课工作,让案例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为学生带来优良的教学体验。
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案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不应从课堂的开始就直奔课堂主题,这样会极大程度上阻碍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将自己课前挑选的案例进行精心设计,使课堂导入环节能有序进行,避免课堂杂乱不堪。著名教育学家加涅根曾经将实现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分成九个阶段,其中“引起注意”便是其中的第一阶段。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在案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发现导入法、对比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但是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得教师自己根据实际去设计。
例如,在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案例。老师的同事小红,前天买了一个包,花了60块钱,昨天她带到学校里来,另一个同事小新看到了非常喜欢,就问小红愿不愿意70块钱卖给她,小红同意了。今天,又一位同事小丽看到了这个包也很是喜欢,于是去找小红,让小红想想办法能不能从小新的手里将包转卖给她,自己愿意出90块钱,于是小红花了80块钱从小新手里又把包买了回来,然后卖给了小丽。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小红是赚了还是亏了,赚了多少钱亏了多少钱?有的学生说,肯定赚了,一共赚了10块钱。因为第一次卖给小新赚了10块钱,然后去小新那买亏了10块钱,最后卖给小丽又赚了10块钱,一来一去就赚了10块钱。还有的说,赚了30块钱,因为这三次小红分别都是赚了10块钱,所以一共是30块钱。接着教师可以说出正确答案并解释,第一次商品进价为60,而卖了70,就是赚了10块钱,第二次商品进价为80,而卖了90,也是赚了10块钱,所以总共赚了20块钱。
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利用课堂导入法可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完善案例的内容。案例导入的设计要做到导之有序,导之有法。
三、实验探究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在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验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加入课堂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实验,创设实验探究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尽快突破实验瓶颈,加强实验互动,将实验案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验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推导公式,加深学生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刚才我们学习的都是由基础的图形出发去推导公式,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否也可以通过复杂的梯形推导出像长方形这种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问题一出,学生开始讨论、交流解答,不断用自己的方法找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教师只要在一旁稍加指导即可。
1.当移动梯形下底的一个顶点,让梯形的下底b慢慢缩短,当下底与上底相等时,就会发现梯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通过数据导入公式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ah。
2.继续移动这个顶点,让梯形的下底b再缩短,变成0的时候,下底的两个顶点重合,这时会发现梯形变成了三角形,通过数据导入公式就得到公式:S=ah÷2;
3.当移动直角梯形的下底的一个顶点,让它慢慢缩短,变为和上底一样的长度时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时会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原直角梯形的上底是一样的,宽与原直角梯形的高也是一样的,通过数据导入就得到公式:S=长×宽。
4.还可以在③的基础上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a2。
5.“圆这个复杂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由梯形推导出来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许多同学认为是不可能得到的。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多加思考,其实可以按照之前学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到过程依葫芦画瓢:把梯形沿着高分成若干个等腰三角形,如果把梯形分成足够多的等腰三角形来,等腰三角形越接近扇形,我们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圆,于是会看到拼成的圆的周长就越接近上底和下底的总和,圆的半径就越接近原来梯形的高,再把数据导入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C×R÷2=2πR×R÷2=πR2,就得到公式:S=πR2。
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神秘性、规律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对实验案例的筛选与设计,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展开实验探究,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之一,对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帮助。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教学模式,综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个性差异,完善案例教学的选择、设计和导入过程,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江勋华.浅谈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
[2]周汉忠.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3]王海霞.浅析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