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武 罗铭 李明
摘要:目的 观察新加达原饮治疗小儿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40例患儿为治疗组,选取同期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氯霉素和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新加达原饮作为治疗药物,患儿连续服用新加达原饮3~5 d,观察2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情形以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凝集实验的各项指标。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其中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75.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症状消除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新加达原饮在小儿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有着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当前儿科小儿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沙门氏菌;新加达原饮;疗效
中图分类号:R378.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2-0036-03
沙门氏菌为临床常见传染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对患者小肠壁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恶心、呕吐为主,严重时会导致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引发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危害患者生命[1]。本病全年皆可流行,尤以夏、秋兩季发病率为高,属于特殊类型的外感湿热病。小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全,抵抗力较低,罹患沙门氏菌感染的几率更高。抗生素是沙门氏菌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但特效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也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尤其是对抵抗力较弱的小儿来说,抗生素非首选治疗方法[2]。本病为中医所称的急性外感热病,多被称为“湿温”或“湿温伤寒”,而中医对本病同样有着广泛的临床经验,并且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少有效的治疗药方,以明代中医吴又可的达原饮(达原散)为基础而提出的新加达原饮在小儿沙门氏菌的治疗中有着显著的效果。笔者以本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40名患儿为治疗组,观察了新加达原饮在小儿沙门氏菌感染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儿科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沙门氏菌感染的患儿中选择40例作为治疗组,男患儿26例,女患儿14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5±2.5)岁。体温(38.5℃~39.7℃,其中38.5℃~39℃ 16例,39℃~39.5℃ 14例,大于39.5℃ 10例。发热时间4 d~19 d,其中4 d~10 d 19例,1 d~15 d 14例,>15 d 7例。选取同期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15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6±2.3)岁。体温38.5℃~39.7℃,其中38.5℃~39℃ 15例,39℃~39.5℃ 15例,大于39.5℃ 10例。发热时间4 d~19 d,其中4 d~10 d 20例,1 d~15 d 15例,>15 d 5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儿临床表现为起恶寒而后身体发热,体温超过38.5℃,为稽留热型,连续数个昼夜发热不退,存在头痛、腹泻、口苦、呕吐、目眶痛的现象,部分患儿有腹胀、便结或者溏泄的情形。中医检查发现患儿舌尖多呈红色,较厚的舌苔,脉数为相对缓脉,与高热患者的体温升高的程度不成比例。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凝集实验等,诊断依据为白细胞范围在3.0~5.0×109/L,中性粒细胞<0.50,嗜酸性粒细胞<0.02,绝对计数的低于0.04×109/L,血清凝集实验“O”>1:80,H则大于1:160。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氯霉素和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予以新加达原饮,处方:槟榔9 g,厚朴6 g,草果3 g,知母12 g,白芍药9 g,黄芩12 g,甘草3 g,青蒿9 g,柴胡12 g,葛根20 g。加减:患儿体温超过39℃,且连续数个昼夜不退,汗多口渴,加入生石膏30 g,患儿热盛烦躁、大便干结、舌苔转黑,加入大黄6 g,用药方法如下:患儿高热持续不退的情况下,本方每日2剂,以水煎分4次服用。患儿热退之后,减少服用剂量,每日1剂,以水煎分2次服用。同时,在患儿肠热病的治疗中,要注意饮食调理,宜饮食清淡,注重益气生津。根据患儿身体情况连续用药3~5 d。
1.4 疗效标准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将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标准。治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并且没有反复的现象,临床各种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现象消失。经实验室检查发现,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白细胞数量在4.0~10.0×109/L,中性粒细胞介于0.50~0.70之间,嗜酸性粒细胞在0.005~0.05之间,绝对计数0.05~0.50×109/L,血清凝集实验“O”<1:80,H则<1:160;显效:患儿发热仍未控制,无反复,恶心、呕吐、腹泻等各项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部分症状完全消失,身体不适感大为降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凝集实验等各项指标虽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但已经接近正常范围;有效:患儿各种症状出现了一定的减轻,高热现象得到缓解,但仍然有反复的现象,没有持续高热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有所弱化或部分消失,但仍然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凝集实验各项指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患儿高热现象仍然持续不退,体温维持在39℃以上,各项症状没有明显的缓解态势,部分症状甚至出现了加重的情形,各项指标数据较治疗前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部分指标出现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2组患儿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收集与整理,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见表1。
2.2 2组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症状消除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在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及症状消除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2。
3 讨论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病变在肠道的传染性疾病,为了区别中医传统理论上的伤寒,该病名称传入我国之初,多被命名为肠热病。罹患肠伤寒的患者不仅伴有高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多种症状,更容易導致引起出血和穿孔,危及患者生命[3]。成人、小儿沙门氏菌发病率均较高,但小儿的情形更加凶险,在病程第2~3周时便面临着肠出血的风险,有腹泻时出血机会增多。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肠伤寒属于典型的瘟疫学范畴。明末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出现严重的瘟疫现象,传统的伤寒理论束手无策,吴又可在广泛的治疗中提出了“疠气”致病的说法,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的先河。所谓疠气,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其从患者口中传入,渗透到夹脊,表气、里气不能相通,致使“营卫运行之机受阻”,其临床表现以先恶寒而发热为主。疠气来势凶险,寒热俱盛,因此,在治疗中不仅要燥湿,更要泻火,达原饮则是吴又可为治疗瘟疫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药方[4]。吴又可的药方由7味药物组成,其中草果、知母为主药[5]。方中的槟榔为疏利之药,具有除伏邪的效果,厚朴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的功能,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能够破除患者的戾气。肠热病的治疗以除去秽湿为首要目标,因此,在药物选择中必须苦温辛烈为主,否则难以实现燥湿的目标[6]。但肠热病同时具有寒热两重特征,过燥会导致湿从热化,因此,必须加入黄芩、知母等清热护阴的药物[7]。青蒿、葛根为原方所无,此处加入能够起到清热解肌的效果,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对肠热病导致的小儿高热不退治疗效果颇佳。至于柴胡,同样属于退热良方[8]。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加入了不同的药物,比如生石膏、大黄等。生石膏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对于患儿多热汗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生石膏的使用中,需要先煎服30min左右。在患儿肠伤寒的治疗中,积极的饮食配合同样至关重要,饮食上需要服用无渣的清淡食物,这对于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从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可以发现,新加达原饮对小儿沙门氏菌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临床治疗,其中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75.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相比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而言,新加达原饮不仅治疗效果更佳,并且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中的副作用,值得在小儿沙门氏菌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瑨,赵勇.吴又可发现疠气病因的推理过程展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6):445-450.
[2]李董男.明代温疫学者外感热病证治学术特色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34(2):61-64.
[3]练春萍、康文杰.达原饮加减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5):72-72.
[4]张丽雯.读《温疫论》谈运用大黄的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8,29(8):55-56.
[5]王礼凤,宋春蓉,曹宁,等.新加达原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8):24-27.
[6]何华,姜蕊,林腊梅.达原饮加减临床验案三则[J].湖北中医杂志,2017,39(9):43-44.
[7]刁竞芳,莫嘉强,叶青.柴芩达原饮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32(8):55-57.
[8]李思颖.达原饮加减应用治疗发热两例体会[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