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修教授辨治鼻病验案举隅

2019-05-13 01:47李水芹王振兴张勤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验案

李水芹 王振兴 张勤修

摘要:张勤修教授集各家所长,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疾病,尤其在治疗鼻病方面具有独到经验。张教授认为六淫外袭,邪盛正衰是鼻病的病机关键,提出“双窍闭塞、双毒互结”乃鼻病重要发病机制,临床以“疏窦窍、开玄府、解双毒、扶正气”治则,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张勤修;鼻病;验案;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1-0006-03

鼻窍是气体交换之门户,具有司嗅觉、助发音的生理功能,为肺之所属[1]。《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清阳之气从鼻窍出入,肺气宣畅,自能呼吸平和,玄府通畅,鼻窍通利,能知香臭,发音清晰。目前,随着我国大气污染的加重,鼻病的常常呈现出反复发作、季节性加重,迁延难愈的临床特点,治疗颇为棘手[2-3]。张勤修,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勤修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耳鼻喉疾病,在治疗鼻病方面具有独到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张勤修教授长期门诊,特选取三则验案以飨同道。

1 鼻槁案(干燥性鼻炎)

童某,男,59岁。2008年7月2日初诊,以“鼻腔干燥、鼻痒、少涕5月余”为主诉就诊。自诉去年立秋至今鼻腔干燥、鼻痒、少涕。10天劳动后,因鼻痒难忍,随即抠挖鼻腔,即发鼻衄,出血量少。某医院予以鼻腔灌洗,清除鼻腔内痂皮,另予维生素A、B2、C、E等对症治疗。至今鼻干、鼻痒不止,遂来求治。患者形体略瘦,自诉平素嗜食辛辣。现在以鼻内刺痒感,揉鼻不止,伴口干、咽干,纳差,大便干结,两日一行;舌红,苔微腻,脉细数。鼻腔检查:鼻腔粘膜干燥、充血、上附薄粘痂皮,取去后粘膜表面有表浅糜烂。鼻甲无萎缩,嗅觉正常。

诊断:鼻槁(干燥性鼻炎),阴虚肺燥、痰火内扰证。治疗:养阴润肺以润鼻,健脾化痰以除积。选用《医宗金鉴》人参启脾丸合养阴清肺汤加减。处方:生地10 g,玄参12 g,麦冬8 g,南沙参10 g,桑叶8 g,丹皮8 g,白芍8 g,连翘10 g,党参10 g,白扁豆10 g,炒山药8 g,甘草8 g。3剂,水煎服,1日1剂。二诊(2008年7月9日)服上方后,鼻燥緩、鼻痒消,大便仍秘结;舌红苔薄,脉细数。上方去生地、玄参,加炒白术10 g,火麻仁8 g,郁李仁8 g。再服3剂。三诊(2008年7月16日)服上药后,鼻燥大减,鼻痒未发,食欲渐增,大便调,舌淡苔薄,脉数。二诊原方去火麻仁、郁李仁,再服3剂。一周后来电告愈,追访1年未见复发。

按: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患者平素喜食辛燥伤津之品,日久积火内蕴耗损脾胃,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母及子病,肺阴渐耗。此外,立秋时节,燥邪外侵与内火相结,灼津耗液,鼻失津润,故鼻内干燥不适,鼻涕少黏,黏膜失润;虚火灼津,故黏膜干燥充血暗红,薄痂上附,口干舌燥。今春阳气生发,动则生阳,津液更损,鼻痒难忍;大便干结、苔腻为痰火已生之象,舌红脉细者为肺阴亏虚之象。故辨证予以养阴润肺,补益脾胃之品,生地、玄参、麦冬、南沙参、桑叶养阴润肺,丹皮、白芍凉血活血以润鼻窍,连翘、甘草清热散结,党参、白扁豆、炒山药补益脾胃。二诊患者胃阴渐复,原方去生地、玄参以防滋腻碍脾,入炒白术健脾益气以增其散津之能,火麻仁、郁李仁通便导滞,除肠腑积热。

2 鼻渊案一(鼻窦炎)

祝某,男,5岁。2008年9月24日初诊,以“鼻塞、喷嚏、流黄脓涕1+年”为主诉就诊。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鼻塞、喷嚏,时流脓涕,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反复,并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已行置管术半年。自诉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平素易感冒。专科检查:鼻腔黏膜色红充血,双中下鼻甲肥大,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刻诊:喷嚏,流黄脓涕,鼻塞较甚,耳痒,脐周疼痛,面色萎黄不泽,纳差,大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弱。

诊断:鼻渊(鼻窦炎),气血虚弱证。治疗:益气健脾,通窍排脓。方药:柴胡6 g,枳壳8 g,石菖蒲6 g,地龙10 g,砂仁6 g,建曲20 g,南沙参20 g,生黄芪20 g,淮山药20 g,炒二芽各15 g。3剂,水煎服,1日1剂。二诊(2008年10月1日)服上方后,鼻塞减轻,衄血1次,量较少,偶有咳嗽,脐周痛,夜眠不安,背恶寒,手心多汗;舌淡白,苔薄腻,脉数。原方去砂仁、淮山药、炒二芽、石菖蒲,加白芷燥湿止痛,桔梗、麻黄、瓜蒌皮以宣肺化痰止咳,再服3剂。三诊(2008年10月8日)服上药后,诉手心汗多、背恶寒明显减轻,脐周痛减,仍晨起喷嚏、咳嗽,下眼睑微肿,面青;舌淡,苔薄白,脉细。二诊方去柴胡、白芷、瓜蒌皮、枳壳、建曲、麻黄,加入淮山药20 g,五味子5 g,大枣15 g以益气敛汗,杏仁、紫苑、款冬花各8 g以降气止咳。再服3剂,1周后患者来复诊,诉已痊愈,继以玉屏风散常服,以巩固疗效。

按:患儿年幼,体质虚弱,肺脏娇嫩,不耐寒热,加之风寒外邪侵袭日久不愈,鼻窍反复受累而发为本病。卫表不固,不耐风寒之气则见喷嚏;风寒邪气侵袭鼻窍,郁而化热,熏蒸黏膜则鼻塞、流脓涕;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健全,正气不能抵御外邪,故易感冒;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不能上荣颜面,故见纳差、面色萎黄不泽、大便稀;舌质淡胖,苔薄,脉弱为气血虚弱之象。患儿脏腑之气尚未充盛,肺脾虚弱,腠理疏松,卫表不固,不耐风寒邪气,鼻窍邪气郁久化热,黏膜受邪热熏蒸,故发为本病。鼻腔与耳窍相通,鼻窍邪气壅滞鼻塞则邪气走窜耳窍,致使耳窍受累。该病病性属本虚标实,治疗重在补益脾胃,使正气充盛则能抵御外邪。

初诊之方旨在于培补脾胃之气,以生黄芪、建曲、南沙参、淮山药、砂仁、炒二芽配伍,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待气血生化之源充盛,自能邪不可干;酌加石菖蒲一味,起到利窍排脓,通利玄府,使邪有出路[3];地龙以活血通络,改善鼻窍局部气血运行。二诊,因患儿脾胃本虚,不耐寒热,现痰热内盛,迫血妄行故见鼻衄,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此乃邪盛正衰之象,故去上方之砂仁、淮山药、炒二芽,防止祛邪时碍邪;加白芷、瓜蒌、桔梗、麻黄,重在宣肺化痰止咳。三诊,患儿已有向愈之症,出汗恶寒减轻,但仍喷嚏、咳嗽,故以降气止咳为治法,痊愈后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本案应注意小儿脏腑之气尚未充盛,为稚阴稚阳之体,在临床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起生理特点。患儿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全方主旨在益气固表以使正气充盛而达到防御外邪侵袭之功,重在顾护脾胃。

3 鼻渊案二(慢性鼻窦炎)

苏某,男,16岁。2009年4月8日初诊,以“鼻塞,伴流脓涕、头闷 1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自诉1年前出现双侧鼻塞,伴流少量脓涕,时头昏、头闷。某医院诊为慢性鼻窦炎,予以口服及滴鼻治疗,用药后无明显好转。鼻腔检查:鼻腔黏膜无充血,下鼻道少许黏性分泌物附着,双下鼻甲肥大。刻诊:鼻塞,伴流脓涕、头闷,纳差,时恶心,二便调,舌淡苔薄,脉细。

诊断:鼻渊(慢性鼻窦炎),脾肺气虚证。治疗以益气健脾,通窍排脓。方药:生黄芪25 g,天花粉20 g,丹参10 g,白芷10 g,柴胡6 g,藁本10 g,砂仁10 g,枳壳10 g,白扁豆20 g,建曲20 g。7剂,水煎服,1日1剂。二诊(2009年5月6日)服上方后,服上药后,食欲可,重方1周,复诊诉鼻塞、鼻干、头痛,偶喷嚏,舌红苔薄,脉细数。方药:柴胡10、黄芩10 g,白芷10 g,川芎10 g,生黄芪25 g,桔梗20 g,藁本10 g,枳壳10 g,地龙10 g,细辛3 g。再服7剂。后电话回访,患者半年来未复发。

按:患者肺气虚弱,肺失肃降,则鼻塞;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清窍失养,则头昏、头闷;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则鼻涕混浊,时多时少,气虚血弱,则鼻腔黏膜不充血,但有黏性分泌物附着;脾气虚弱,胃失和降,则纳差、恶心。用柴胡既能透少阳之邪,又能疏畅经气之郁滞,黄芪、丹参以调气理血,白芷、藁本、天花粉通窍排脓,砂仁、枳壳、白扁豆、建曲化湿和中。二诊,患者脾胃渐复,原方去砂仁、白扁豆、建曲,加入黄芩清泻少阳,桔梗、地龙加强宣肺通窍排脓之功,细辛祛风止痛,川芎行气和血,取得了较好疗效。

4 讨论

张勤修教授认为鼻病的发病原因虽然多种多样,病机变化亦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疾病的发生不外乎正邪两端,其中六淫外袭、邪盛正衰是为发病的病理关键。一般来说,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常常导致内外邪气交结于鼻窍,导致气血郁滞,玄府失畅,出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频作等症。另一方面,脏腑虚弱,累及肺脏,导致肺气不足,不能主气,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导致外邪侵袭、邪气易留,临床以各种虚性、慢性、反复发作的鼻病最为常见。

在鼻病论治上,张勤修教授首重“气血和派”,认为人体气血和畅,则正气不虚,临证中以调和气血、调畅五脏为基础辨证论治,治法中以调气和血、通畅玄府最为重要。鼻病无论是表邪入里或内伤导致鼻窍受病,均具有病程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外邪六淫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多伤及鼻窍气血,导致玄府郁滞,气血壅滞,痹阻窍道;内伤劳倦、痰饮瘀血等又会导致脏腑官窍功能异常,气滞血停,久则伤及鼻窍。故治疗鼻病应注重鼻窍的气血流通,玄府通畅。

其次,张勤修教授提出“双窍闭塞、双毒互结”乃鼻病重要发病机制,临床常采用“疏窦窍、开玄府、解双毒、扶正气”治则。临证中,张勤修教授尤重鼻腔组织内环境及鼻腔内外环境物质信息交流的“气液循环”,常以辛夷、白芷、细辛、炒黄芩、鹅不食草作为通窍开玄的基础方,根据病机随症加减[4],宣肺气、通玄府常用药物有柴胡、辛夷、桔梗,解毒利窍常加入黄芩、龙胆草、藿香,益气扶正则随症选用生黄芪、南沙参、山药等。

再者,对于肺脾两脏气虚,迁延难愈的鼻病,张勤修教授强调以“健脾祛濁”为要[5]。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升清降浊对于维系鼻窍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若多种病因导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正常障碍,使鼻窍丧失通利清阳之性,则浊邪停留,壅塞鼻窍。所以,张勤修教授对于久病难愈、反复发作的鼻病常辨证为虚实夹杂之证,临证以健脾益气、化湿降浊、温阳化气之法,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证中,健脾益气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作为主方,随证加入桔梗、藿香、枳壳宣清降浊,桂枝、茯苓、生姜温阳化气,再常服玉屏风散培土生金,益气固表。

参考文献:

[1]熊大经.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2.

[2]王振兴,王飞.环境毒邪对肺系疾病的影响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2):206-208.

[3]王振兴,张秀,张廷模,等.玄府气液理论在鼻鼽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5,56(16):1433-1435.

[4]张勤修,熊大经.鼻玄府学说理论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334-336.

[5]刘洋,李昕蓉,杨莎莎,等.以“一气周流”理论浅析鼻鼽的辨证论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3918-3921.

猜你喜欢
验案
基于国医大师张震“一体两翼”学术思想论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杜小利教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验案举隅
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验案
张鸣鹤教授治疗结节性脂膜炎验案2则
名老中医张瑞霞主任医师治疗过敏性休克验案赏析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反复呕吐验案一则
王伟明论治胆囊炎经验浅述
补中益气汤临床验案举隅
五子衍宗丸治疗淋证验案1则
孙西庆教授论治耳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