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爱芹
【摘 要】 耳鸣是临床常见疾病或伴随症状,本文探讨孙西庆教授从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论治耳鸣,提出耳鸣不仅与肾的关系密切,与肝、心、脾、肺、胃、胆等脏腑的气血逆乱、功能失调亦有关。
【关键词】 耳鸣;五脏六腑;关系;验案
【中图分类号】R764.4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4-0041-02
耳位居头部两侧,司听觉。“肾开窍于耳”,故提到耳鸣多考虑与肾有关。《黄帝内经》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全身经络会聚于耳。耳鸣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却无相应的声源。耳与脏腑及全身各部关系密切。导师孙西庆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载,对耳鸣的治疗见解独到,疗效较好。
孙教授认为耳鸣与五脏不安,六腑不和关系密切。耳又名“窗笼”、“听户”,全身经络会聚于耳,《黄帝内经》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清代医藉《张氏医通》指出:“十二经脉之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故凡经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足以扰乱耳之清明,出现耳鸣、耳胀等症状。
1 耳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1.1 肾开窍于耳 《灵枢·五阅五使》谓:“耳者,肾之官也”,《黄帝内经》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医林改错》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反之,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在临证中常见因年迈体弱,化生无力,肾之精气不足,而出现耳鸣,听觉渐衰。治疗上常予滋肾填精等法。
1.2 心寄窍于耳 《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针灸甲乙经》谓:“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千金药方》谓:“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明代《医贯》谓:“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鸣与心神关系密切,是神失内守的表现[1],《严氏济生方》曰:“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心主火,居上焦,肾主水,居下焦。肾水和心火相互既济,清净之气上荣清窍,则耳聪。若心火亢盛,或肾水不足,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可见耳胀耳鸣,听力下降等。治疗上可予养心安神,交通心肾,清心开窍等方法。
1.3 脾升清胃降浊以濡耳 脾气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以化生气血[2]。各形体官窍需要精气血津液的濡养方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包括耳窍。耳为清阳之窍,脾之升清之功对维持耳窍的轻灵之性至关重要。而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临证指南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气升降协调,清升浊降,耳得清阳之温煦,则轻灵聪敏。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此阴阳反作,自然诸窍不和,则出现耳鸣。治疗上可予健脾益气、健脾燥湿、清利湿热等法。
1.4 耳为肺之用 耳在生理、病理上与肺功能的盛衰关系密切[3]。清代医籍《温热经纬》谓:“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肺主气,《医学入门》谓:“肾水窍耳而能闻声者,水生于近也。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在经络上,肺脉络会于耳中。《素问·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肺司呼吸,气道通畅,耳咽部启闭适宜,保持耳窍内外之气的平衡。“一身之气贯于耳”,耳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活动。《诸病源候论》谓:“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肺金受邪,宣降失司,气壅不通或肺气亏虚,气血俱涩滞不行,故出现耳鸣诸症。临床上常予宣肺开窍、补益肺气等法。
1.5 耳与“肝藏血”、“肝主疏泄”密切相关 听觉是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亦需要肝血的供给与濡养,耳受血始能听,若肝血空虚,耳受血不足,耳窍失养,则出现耳鸣眩晕。另肝的疏泄功能对保持听觉的聪敏有一定的协调作用,其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达,耳窍通利,听觉聪敏。肝胆经络与耳窍联系密切。胆为中精之腑,中正之官,胆经胆腑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行至耳后完骨。《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故胆气条畅,中正不乱,胆腑畅通,精气上输,则耳脉精气流畅,耳窍轻灵。肝胆相表里,肝之经络与耳窍亦有密切联系,固有“耳病实则少阳”之说。治疗上可予清泻肝火、疏利肝胆、滋养肝肾等法。
综上所述,耳鸣的发生与五脏六腑的气机的变化均有关系。治疗上当明确病因所在的具体的脏腑,针对性用药,才能取得更显著的临床效果。
2 验案举隅
患者迟某,男,52岁,2015年11月12日来诊。主诉:耳鸣2个月,加重半月。患者自述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呈逐渐加重趋势。现症见:耳鸣,休息后无缓解,无头晕,无明显昼夜区别,眠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每晚可眠5h,右侧颞部疼痛,呈偶发性,左侧上肢坠痛不舒2~3个月,每次持续2~3h,不影响劳动,休息后可缓解,颈部转动有响声,余无明显不适。平素常感全身乏力,易烦躁。纳可,可食凉,无明显畏寒畏热,小便正常,大便日一行,不成形,不黏。舌红苔薄白,中有裂纹,有吸烟史,晨起口苦,脉弦。中医诊断:耳鸣。病机:肝气不舒,少阳枢机不利,上扰耳窍。孙西庆教授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以疏理肝气,通调少阳经气,使血气归于平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5g,清半夏15g,党参15g,川芎20g,僵蚕20g,蝉蜕20g,甘草10g,滑石30g,龙骨30g,牡蛎30g,磁石30g,菖蒲12g,肉桂10g,川牛膝15g。服药一周后,患者觉周身轻松,耳鸣转轻,睡眠渐安,效不更方,续服。
按语:肝胆经气机逆乱,上扰于耳窍,则出现耳鸣;少阳经气不利,故胆汁上泛,上溢于口,出现口苦;肝藏魂,“肝藏血,血舍魂”,患者情绪急躁,肝之功能活动变异,致肝魂损伤,而出现眠差,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颞部为少阳经的循行部位,少阳经气不利,故出现疼痛。柴胡苦平,入肝胆经,可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苦寒,防柴胡之过于升散,并能清泄肝郁所化之热;僵蚕,咸、辛,平,祛风通络;蝉蜕,甘寒,归于肝经,可疏散肝经风热;川芎调气活血;龙骨、牡蛎、磁石潜敛肝阳,镇静安神;菖蒲化湿开窍,《神农本草经》谓:“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入少许肉桂,以振奋人体阳气,鼓舞气血生长,改善乏力症状。川牛膝归肝肾之经,活血通经引逆气下行。整方寒热并用,收散有序,升降相宜,以疏理肝胆之经,使气血趋于平和。
3 小结
在临床诊疗中,耳鸣的病因复杂多样,对于耳鸣的患者需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理,明确病因之所在。导师孙西庆教授治疗耳鸣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从理论上丰富了对耳鸣的认识,拓展了临证思路,可为临床论治耳鸣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史军,刘玉.耳鸣从心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106-108.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113-117.
[3]王陈应.耳与肺的关系探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10(2):9-11.
(收稿日期: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