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文本:从形象向内涵迈进

2019-05-13 02:06谈慧星
成才之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形象内涵语文教学

谈慧星

摘 要:哲理性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在感知文本内涵时会遇到种种阻碍。这就需要借助文本中刻画的生动形象,搭建通向哲理的桥梁,让哲理性文本经历从形象向内涵迈进的过程,引领学生认知思维和感悟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哲理性;形象;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0-0078-01

所谓哲理性文本,就是借助于生活现象或者历史性事件揭示出深刻道理的文本。这一类文本往往既融合了生动的形象描写与叙事,又具有理性之光辉和思辨之色彩。但由于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在感知文本内涵时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借助文本中刻画的生动形象,让哲理性文本经历从“形象”向“哲理”迈进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教材《金子》一文的教学为例探讨哲理性文本的解读。

一、依托文本语言,在反思中还原形象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要想一下子完成对文章的哲理性揭示,无疑是具有一定教学难度的。对文本内涵的体悟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教师需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借助于多重悬念的解读调动学生依托语言来感知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真正进入作者的创设意境。

在《金子》的解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彼得付出艰辛却还是淘金失败的原因,让学生紧扣文本的相关段落展开这样几个层面的解读。首先,从语段中“无意”一词认识到发现金子纯属于偶然,并不代表这里始终都会有金子,发现金子是需要一定运气成分的,这样学生就认识到其实那些淘金的人只是盲目地跟风而已。其次,教师通过语段中“绝大多数人”“蜂拥而至”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前来淘金的人非常多,鼓励学生想象人们淘金的场景以及失望而去的表情,从而理解课文中“一无所获”“扫兴而去”的意思,总结出“要想有收获仅仅依靠所谓的运气是不现实的”。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整体诵读这一段,梳理并体会彼得淘金失败的真正原因。

教学伊始,教师需借助对淘金失败原因进行提炼与归纳,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彼得这个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背后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通过文字背后的画面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深刻体会彼得一开始试图通过淘金侥幸发财的心理活动。

二、置换角色心理,在体验中感知形象

要想让哲理性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真正在学生思维意识中站立起来,就需要借助从文本形象到生活形象的体验置换。因此,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地靠近文本形象这一情感导体,形成认知的碰撞,甚至是“触电”,真正进入文我交融的境界之中,实现由人至己的体察,为深入文本、揭示哲理做好铺垫。

一场大雨的降临,让彼得有了三天三夜反思自己行为的契机。当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小木屋中,想到自己的经历时,他会明白些什么呢?教师出示填空题:哎呀,我真是(),( )。学生们将自己置换成为文中的彼得,纷纷表达自己过于天真、幼稚,甚至是愚蠢的心理,认为不应该幻想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应该成天想着不劳而获,不应该始终将成功依托在運气上……正当学生站立在彼得视角深入反思之际,教师相机拨转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深入反思:如果不能依靠运气取得成功,那么你觉得应该靠什么成功才是有意义的呢?这时,学生意识到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艰辛的劳动和卓越的努力,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换来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

教师借助于深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阅读情境,以一道填空题为桥梁,促使学生在角色转换中换位思考,实现了文本形象向生活形象的不断逼近,这对于后续理解彼得种花的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激荡丰富联想,在补充中升华形象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文本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心中体验的形象与文本形象之间的融通渠道,使学生产生共鸣。如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相关语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将“全部精力”加重语气,并顺势围绕这个中心词促发学生思考。这个词显示了彼得的转变,一个已经全身心投入劳动过程中的彼得。此时,教师播放配置了音乐的幻灯片,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对彼得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展开想象:清晨,天还没有亮,彼得就(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大地,彼得还是();晚上,太阳早已落山,彼得依然()……在学生的联想中,一个迎着朝阳、顶着烈日、沐浴着星辉的彼得呈现在眼前。在学生想象交流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故事最后的结局,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彼得取得成功,最终获取真金,与其转变认识后扎扎实实的辛勤劳作有直接关系。这样,学生就在想象中梳理了人物形象,弄清了人物言行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联系,领会了“脚踏实地、辛勤劳作”才是实现梦想的真金。

总之,教师要重视对哲理性文本所含道理的揭示。这种哲理不能生硬地向学生灌输,而需要将其融入一个自然的认知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越读越厚,越读越丰,实现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还原、感知与升华,并逐步剥开文本的外衣,将思维引向文本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黎明.熔铸语言哲学利器 开启语文教育研究新视界——读《语文教育哲学导论》[J].教育研究,2010(04).

[2]苏添生.加强语文教学基本训练 还语文教育本来面目[J].时代教育,2008(05).

[3]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品格机理分析——哲学解释学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02).

猜你喜欢
形象内涵语文教学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