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燕
【摘 要】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不少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笔者探寻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些许策略,引导高中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传统文化于写作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及心灵世界,提高作文教学质效。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传统文化 策略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研究传统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很有必要。习近平说:“时代是出题者,我们是答卷人。我们要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学生去了解我们的文化,先了解后传承发扬。”高中作文教学如果能与时代与传统文化三者合一,我想,定能发挥出强大的时效和质效,既让高中生学会品鉴、收获智慧,提升写作,又完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让传统文化与作文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具有深远意义。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援用古人事例
例如,学生钟梓铭在作文《负压前行》中这样写道:楚国曾经之所以能称霸天下,正是因为楚庄王高瞻远瞩,负压前行。他内有忧心无人敢议朝政的忧虑,外有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威胁,如此战战兢兢,化压力为动力,筚路蓝缕,方能成就霸业;而反观吴越争霸成功的夫差、勾践,好大喜功,毫无半点压力,贪图安逸享乐,终被覆灭。历史用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次次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援用古人事例表述作文思想,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作文散发文化的馨香,这样作文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丰富了作文内蕴。
(二)活用文化诗文
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传统文化的文学精华篇章、语段、字句都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到作文中来,这样会显得文雅精炼。
1.直接引用
例如,写以“思念”为话题的作文,学生李江平这样表述:思念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思念是“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的缠绵;思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
这样引用诗文使得行文内容诗意盎然有内涵,又增加了作文的文采。
2.间接化用
例如,写作“美”这一话题,学生廖子淇这样写:美就是那翠柳晴空下的两只黄鹂,美就是那枯木逢春的盎然春意,美就是那鹦鹉洲随风浮动的碧绿芳草,美就是那不要人夸好颜色的清香寒梅。
这段文字就是化用了“两个黄鹂鸣翠柳”“病树前头万木春”“芳草萋萋鹦鹉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诗句,化抽象为具体可感可触,作文显得生动、形象。
3.描摹意境
比如,学习“鹿门月照开烟树”,以动写静,精炼地写出了月光笼罩下的鹿门山朦胧的静态景色;再比如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学习借鉴通过鲜明的视觉冲击,表达时光易逝、青春难在的情感,描摹当时的意境。
例如,学生张开淇在作文《脊梁》中试着描摹意境,他抓住红军“不怕难”,来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场景:冲锋陷阵挡枪口乃红军也;日行万里无温饱乃红军也;火烧眉头,却仍敛声屏息的亦是红军!他们并非铁人,并非武林高手,更非转生罗汉能刀枪不入。他们只是有血有肉有脊梁的中国人,血脉同出而目标一致,家国濒危而勠力抗敌。
写作的时候有意识地描摹意境,这样作文的语言就生动形象,文雅有情得多。
(三)借鑒论证方法
传统文化中许多名家篇章的论证方法,很值得高中生模仿借鉴。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多次运用假设,极大地增强了说服效果。《劝学》中,“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等对比法的运用使文章说理透彻,观点明晰。又如《过秦论》使用因果法,让人深思。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用战争做比喻,引出“邻国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少”的原因,喻证既生动形象,又深入浅出的阐明道理。
作文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回顾了以上传统文化中经典的论证方法实例,例如学生梁晓彤的作文《中国的脊梁》中就很好地运用了假设法,层次分明:中国从不缺少为民请命的人。清官包青天,他不畏强权,为民平冤,还民公道;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他身怀疾病,仍然坚持工作,倒在岗位上;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名牌大学毕业,却选择回到祖国为农民排忧解难。如果没有这种为民请命的人,中国社会会变的怎样?我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必将充满黑暗和阴森的寒风,而脚下,便是星罗棋布的陷阱,一不小心,我们便会落下圈套之中。这种为民请命的人便是中国的脊梁!
而学生廖伊睿在《静静呵护一朵花开》的结尾采用这样的喻证:“当我们在回望人类的历史长河时,发现真正璀璨的,不是如“斜杠青年”般的“多面手”,而是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大师,方似玲珑剔透的琥珀,在人类精神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他们,用一双双手,用一生一世,在远处静静呵护一朵花开。”“琥珀”和“呵护花开”这两个喻证真是很美很精妙。
三、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反思
1.作文教学课程不能忽视了老师自身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作文教学不要只注重练笔运用而忽略背诵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和实践中,要不断完善作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策略,从而使高中生真正受益,既学习传统文化,又提升写作能力,让传统文化与作文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质效。
【参考文献】
【1】吴碧芬.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J】.中学语文,2010(03)
【2】顾燕.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探析其教学方法的创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4)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上海:语文学习,2014
【4】张陈,郭惠宇.坚守与突破:回归写作的本质【J】.上海:语文学习,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