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逵 谢淑英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长期以来,英语写作对高职学生而言都是一件极其头疼的事情。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缺乏英语语言自信,担心错误百出;二是对于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经常无话可说、无从写起;三是作文反馈时间过长、批改粗放,学生感觉收获不大。对老师而言,英语写作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一方面,写作的理论和技巧讲授起来很容易,但是在写作中运用起来却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写作题目布置起来容易,批改学生们的作业时却困难。除此之外,还有写作评讲,评讲相对容易,但是要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效果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偏低、作业疲于应付、写作能力徘徊不前等成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写作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如何改进英语写作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开展微信“朋友圈”英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互联网+外语教学”的新路径。
关于英语写作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方面,Krashen[1]认为语言的可理解输入越多,二语能力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理解的输入量的多少。文秋芳[2]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这些理论都给英语写作教改带来理论依据和深刻启示。
实践研究方面,就国外二语写作前沿研究来看,主要经历了从“改不改”到“应当改”、从“自动改”到“智能改”、从“智能改”到“社群改”等几个阶段。其中,从“改不改”到“应当改”的学术争论,用了15年的时间才结束。从“自动改”到“智能改”的范式转变[3],只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见分晓。从“智能改”到“社群改”的新变化,速度更为迅捷[4]。在“社群改”的争论中,Liu & Hanson[5]提出的同伴互评(peer response),包括同伴反馈(peer feedback)、同伴评议 (peer review)、同伴编辑(peer editing)和同伴评价(peer evaluation)等,就是充分利用“社群改”的写作教学模式。具体到微信“朋友圈”来看,学生把自己的英语作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可以使学生及时阅读到自己及其他同学的习作,通过合作学习、反思学习、评议学习激发他们对英语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促使他们在对比中学习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看,微信“朋友圈”的这种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属于“智能改”到“社群改”这一发展阶段。虽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学习因其灵活、便利的特点,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就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献来看,关于英语写作的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偏少,特别是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英语写作的研究几乎为零。这就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研究的空间。本研究正是基于移动终端,利用青年大学生依赖手机的这个特性,借助朋友圈这一社交平台,以同伴交互、师生交互为途径,考察移动英语写作的学习行为及其特点,实证研究其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微信“朋友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实施了“作业布置——写作指导——作业点评——作业完善”的多维互动的运行机制。
第一,作业布置。即精心设计作文任务,课内布置,课外完成。依据Krashen的“语言的可理解输入越多,二语能力就越强”的研究结论,利用“综合英语”课程的阅读材料的语言输入,在充分研读和消化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主题提出候选作文题目。譬如,第一单元的课文主题是有关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在学完课文、做完练习后,教师便紧扣课文内容设计了“My First Day at College”的题目,达到了读写结合、课内输入学习、课外输出练习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宣传活动设计选题,从专业学习角度参入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如针对90后学生普遍存在的拖延症问题,教师提出了“Tackling Procrastination”的作文题目,使学生在练习英文写作的同时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此外,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时,一般会同时设计两个作文题目供同学们选择,以防学生出现无话可说、毫无头绪的情况。这种人性化的考虑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第二,写作指导。即与传统的那种指导模式不同,我们提倡的写作指导是指不求全责备,尽量少改或不改学生的作文错误。在布置作业时尽量要求学生与其未来的职场接轨:首先,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作文初稿,启动电脑文档中的拼写和文法自动检测功能,利用网络资源剔除一些初级错误,检查修改后再上传至朋友圈。其次,在借鉴王初明教授“写长法”教改团队[6]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二稿中出现的诸如词法、语法等方面的错误,采取宽容态度,多鼓励点赞,少批评责备,多注重宏观的写作布局,少纠结微观的用词造句。
第三,作业点评。即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其中,教师的点评主要是重点点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作文点评时重点点评一两篇优秀的学生范文,肯定学生的优点,适度地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通过点评优秀作文、强化学生的优点,进而达到引领学生写出优秀作文的目的。学生互评,即学生把作文发布在朋友圈后,教师鼓励同学之间,甚至是学生家长之间互相点赞、评论,充分发挥互评互助的功能,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这个现代网络时代的写作过程。指导老师在收到学生的作文后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第一时间给予点赞和评论,学生能够在短时间收到反馈信息,这是传统写作练习无法比拟的。
第四,作业完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不断完善的结果。在修改点评完学生的二稿作业后,我们还要求他们根据各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完善自己的作文,改完后才能把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再次上传。教师根据学生终稿作文给出本次作文的分数。
经过自我初稿,同学评价和教师修改后,写作练习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初稿、修改和终稿的动态循环过程。教师对学生写作全过程采取开放、宽容、鼓励的心态,重在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兴趣和敢于写作的氛围。学生借助网络、同伴和教师的资源对自身的作品反复研磨,享受写作的乐趣。
为了更科学地检验本次教改的实际效果,我们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研究微信“朋友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对其在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方面作出统计描述并总结对教学的启示和成果。
本研究先后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2015、2016和2017级学生中进行,研究期限为两年,参加学生共计6个班255人。为了实现数据收集的精准性和代表性,研究者专门选取了2017级应用英语专业的40名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9.2岁,具有相似的英语学习背景,均有长达10年的英语学习史。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微信“朋友圈”英语写作教改实验探索。
本研究主要利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2》单元相关的阅读输入以及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传授,采用微信“朋友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研究开始和结束后分别对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写作素养、写作成绩进行测试,检验微信“朋友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前测内容选自2017级40名同学的第一次“朋友圈”写作作业,后测素材选自同批学生在进行本次教改项目之后的后期作业。由于学生相同,课本相同,批改教师相似,批改方式相同,所以前后采集进行对比的数据有着较高的可比性。
本研究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访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随机或既定的方式,围绕微信“朋友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学习困扰、改进意见等内容,对样本进行个别或集体访谈,访谈的具体问题如表1所示。二是测试。测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微信“朋友圈”写作素养进行测试,内容包括与“朋友圈”写作相关的使用方式、使用频率、熟练程度、花费的时间、互动程度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对英语写作的测试,测试材料从“朋友圈”写作作文中随机抽取,由两位任课教师以外的教师参与打分,控制主观印象对实验的不利影响,最后取两位教师的平均分作为微信“朋友圈”辅助的英语写作测试的成绩。
表1 访谈的具体问题
访谈记录显示,部分被试学生认为微信“朋友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寓学于乐,在互动中学习,符合他们的个性特点,使他们对英语学习特别是写作更加感兴趣,而且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作文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分享可以使她们及时阅读到其他同学的习作,更有利于他们在对比中学习和提高。另外,微信“朋友圈”辅助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和探索式学习能力。访谈记录也显示出一些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见后文结语)。
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被试学生分别进行微信“朋友圈”写作素养和写作测试,剔除掉无用数据4组,最终得到36组测试成绩。
表2“朋友圈”写作素养与写作成绩对照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表2),结果表明:实验后学生的“朋友圈”写作素养与写作成绩(M=78.65)较实验前(M=64.91)有提高,并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接着,将前测与后测两组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3),对比前测后测成绩是否存在差异。
表3“朋友圈”写作素养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表3对“朋友圈”写作素养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后“朋友圈”写作素养与写作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78,并在α=0.01的水平上呈现正相关。这说明学生的“朋友圈”写作素养与写作成绩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经过一个学期的“朋友圈”写作训练,“朋友圈”写作素养越高的学生,其写作成绩也越高,也提示了“朋友圈”写作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写作成绩的提升。
总而言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本研究项目取得了如下一些阶段性成果。
第一,将“微信”“朋友圈”这个新的网络交流平台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当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拓展了英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探索了一条“互联网+”外语教学的新路子。
第二, 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喜欢写、敢于写,习惯写英文的良好风气。大部分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学年以来都能坚持用英文在“朋友圈”中记录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记录并反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同学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同学们的点赞或老师的点评使自身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三,随着教改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一些英文写作的佼佼者。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在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的写作单项中有更好的自信,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微信”“朋友圈”这个新的网络交流平台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让其成为与同学、教师分享英语习得成果的平台,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工作,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新设计和应用模式,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带来新机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把英语写作训练与新潮的“朋友圈”相结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深受学生欢迎。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例如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写作练习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篇幅有限、手动打字不便等)、学生的“朋友圈”自主编辑能动性大,造成老师评讲、同学互评的不便、学生长时间手机刷屏对健康造成影响等。在技术层面,写作的素养没有权威的定义,涵盖的方面也有所欠缺,写作测试因是人工打分,受时间地点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某些主观偏差。今后的研究或许可以借助专业智能写作测评系统,或者邀请外籍教师进行打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我们相信“开卷有益”和“动笔有益”,认同“无论什么方法,只要学生欢迎,使其潜力得到发挥并有效地学好英语,就是好方法”[6]。引导学生在“朋友圈”上听说读写,寓教于乐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至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扬长避短,逐步完善。所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准方向,持之以恒,定能随文练笔“朋友圈”,读写结合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