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锋 雷军蓉
(1.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新时代孕育着新的征程,引领着新的潮流。全面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以时代诉求为感召,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优化体育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建设,实现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综合发展,为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新的方向。
舞龙、舞狮作为农耕祭祀、祈福、娱乐的民俗项目,在时代发展诉求和国家政策引领推动下,逐步形成了传统与竞技两种风格迥异的运动体系。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引导下和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的推动下,舞龙作为中华民族典型的传统项目,入选了第十三届全民运动会比赛项目,这不仅在舞龙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为舞龙运动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自1996年中国龙狮协会成立至今,已有二十余载。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的扶持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舞龙、舞狮运动走过一条艰辛的探索历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舞龙、舞狮应以何种姿态发展,如何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与活态传承,如何实现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如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如何驻足体育强国战略等方面,都是我们立足时代新的感召亟待解决的新的命题。鉴于此,笔者通过对舞龙、舞狮核心领域前期研究成果的分析,厘清舞龙、舞狮的研究发展脉络,洞察其症结,论析其因果,以新时代的精神为引领,以新时代的感召为依托,为舞龙、舞狮运动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本文以 CNKI核心刊物数据库为采集源,时间跨1988-2017年,以“舞龙”“舞狮”和“龙狮”为篇名,检索时间为2017年11月8日,剔除相同的文献,共获得相关文献113篇,并以此作为数据来源。
CitespaceⅤ是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在绘制各个科学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呈现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1]。本研究主要采用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对收集到的“舞龙”、“舞狮 ”和“龙狮”相关文献,分别对核心文献年度刊载量、关键词共现、作者共现、研究机构共现、研究前沿热点及研究动态趋势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
根据统计论文数量来看,我国舞龙舞狮研究的相关文献呈波浪式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 1988—2001年),此阶段以舞龙运动起源与特征研究为主。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 2002—2006年),2006年核心论文发表达到顶峰,5年间核心论文刊载29篇,占论文总量的25.66%。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成立,1997年国际龙狮总会在北京设立,2000年首届全国龙狮锦标赛赛的开展,2005年国家非文化遗产遗政策的出台,引起国内学者对舞龙项目的关注,舞龙运动研究领域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阶段为发展缓冲阶段(2007—2017年),2007-2009年研究文献出现了急剧下降,这与2010年全国龙狮锦标赛的暂停和舞龙竞赛规则的重新制定有一定的关系。此后论文年度发表量呈逐步递减趋势,在此期间共发表论文80篇,占总数量的70.80%。2011年中国龙狮协会颁布《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后,为舞龙赛事的开展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此阶段以舞龙舞狮文化、舞龙舞狮的动作特征、舞龙舞狮动作创编和舞龙舞狮的现代化转型研究为主。
图1 舞龙研究文献发表量图
在CitespaceⅤ控制面板“Time Slicing”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988—2017年;网络设置中,选择作者合作分析(Author);在阈值 “Top N Per Slice”默认系统设置,得到由160个节点和139条线形成的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作者共现图谱。图2中的点代表作者,点的大小与点之间连线的疏密程度,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作者的发刊量和每位作者之间合作的密切度,且点越大和点之间的连线越多,说明作者发刊量多,合作交流越密切。
由表1可知,雷军蓉教授、段全伟教授、吕韶钧教授和张继生教授处在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其核心刊载量居于前列。由图2可知,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高校或者是体育院校,图2中形成了四个主要研究团体。其中,以雷军蓉教授、段全伟教授和吕韶钧教授为主导的合作群处在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主要从事舞龙舞狮文化、舞龙舞狮价值、舞龙舞狮动作创编和高桩舞狮等研究方向的研究。此外,形成了以田祖国、舒颜开和刘少英为主的合作团队、以麻晨俊和高亮为主的合作团队、以黄益苏、余汉桥和刘静为主的合作团队、以韦金亮、杨海晨和邱海洪为主的合作团队。第一,以田祖国、舒颜开和刘少英为主的合作团队,主要从事舞龙文化和舞龙演进历程的研究;第二,以麻晨俊和高亮为主的合作团队,主要从事舞龙舞狮高校开展可行性和舞龙现代转型的研究;第三,以黄益苏、余汉桥和刘静为主的合作团队,主要从事舞龙生理特征和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转型等研究。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核心作者对于舞龙舞狮个案的研究较少,传统舞龙舞狮研究更是鲜有涉及,舞龙舞狮文化整体突出现在转型意义,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研究关注力度较小。在此基础上,各研究主体应相互合作,集思广益,推陈纳新。
图2 舞龙舞狮作者共现图谱
序号姓名刊载量序号姓名刊载量1雷军蓉99谢明川22段全伟610田祖国23吕韶钧411余汉桥24张继生412涂传飞25麻晨俊313马庆26黄益苏314舒颜开27高亮315陈晓丹28张延庆216
研究机构不仅可以揭示中国舞龙领域研究力量的分布图和前沿特征,而且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由表 2 得知,目前从事舞龙舞狮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地方高校,综合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其中湖南师范大学(10篇)、北京体育大学(9篇)、山东体育学院(4篇)和吉首大学(4篇),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图3是由112个节点,51条连线,形成的舞龙舞狮领域的科研机构共现图谱,图3中点和线分别代表一所研究机构和交流合作的密集度。由图3不难看出,湖南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是此领域较早开始的机构,且两所机构一直保持合作关系,其研究方向较为广,对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起到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相互之间交流较少,少数民族居住地的院校依托有利资源,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了较多研究。当前各研究机构的资源整合效率过低,科研局限性较大不利于舞龙舞狮运动全面发展,各研究机构应立足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全面核查自身优势与劣势,立足现实情境,加强合作交流,实现研究资源的互补,集思广益全面提升舞龙舞狮研究的科研水平,促进舞龙舞狮运动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舞龙舞狮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度融合,促进其活态传承。
表2 发刊单位一览表(n≥2)
图3 舞龙舞狮研究机构分布图
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文章核心的提炼与浓缩,其出现的次数越高,表示对其所研究主题的热度越高,一般认为高频词的关键词代表着这一领域的热点,其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学科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2]。利用 CitespaceⅤ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圆形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节点越大越可能代表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前言[3]。
在CitespaceⅤ控制面板“Time Slicing”设置中时间跨度为1988—2017年;节点类型“Node Type”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在阈值 “Top N Per Slice”设置为50,选择每个时区内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0个关键词,选取“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network”两种裁剪方式,进行可视化分析[1],得到由50个节点和58条线建构起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4)。
图4显示了在过去30年中舞龙舞狮研究领域出现过3次以上的关键词节点标签,频率越频繁,节点越大,节点连接表示共现关系,节点连接粗细表示共现强度。从图4中可以看出,舞龙运动、龙狮运动、舞狮运动、民族传统体育和龙文化是较为突出的节点。将图4中的所含关键词导出,并对表达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得到舞龙舞狮关节词和中心性关键词表(表3)。
图4 舞龙舞狮关键词共现图谱(n≥3)
频次关键词中心度年度频次关键词中心度年度38舞龙运动0.3020015起源0.02200820舞狮运动0.5419965舞龙舞狮0.13200710龙狮运动0.1620055南狮0.2920008民族传统体育0.1420043对策0.0220047发展0.0820033高校0.0420056龙文化0.2020053特征0.0520066价值0.1520073礼乐志0.1119886体育文化0.171999
由表3可知,依据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我国舞龙研究领域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舞龙运动,频次为38;第二是舞狮运动,频次为20;第三位是龙狮运动,频次为10; 第 4位是民族传统体育,频次为8; 第五位是发展,频次为7;第六位是龙文化、价值和体育文化,频次为6。从关键词中心度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舞狮运动,其中心度为0.54,排在首位;第二是舞龙运动,中心度0.30;第三位是南狮,中心度为0.29; 第四位是龙文化,中心度为0.20。依据图4和表3所示可知,当前我国舞龙研究领域集中在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转型、龙狮运动在高校的开展、龙狮文化、龙狮竞赛规则等方面的研究。
运行CitespaceV软件,控制版面中节点选择Keyword,设置“Time Slicing”值为1;节点阈值保持系统默认值不变,算法选择“Pathfinder”进行分析,得到舞龙舞狮研究领域关键词图谱;其次,选择图谱主题词聚类方式“Find Clusters”,选择“Keyword”中提取聚类命名,之后选择“LLR”算法进行聚类计算 ,最终得到舞龙舞狮研究领域主题词聚类图谱。红色名称则为聚类命名,聚类的颜色表明舞龙舞狮研究领域在不同时间的演进[1]。
图5 舞龙舞狮关键词聚类图谱(n≥3)
由图5可知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主要聚类有9个:#0舞龙运动、#1舞龙舞狮、#2洛阳珈蓝记、#3龙狮运动、#4龙文化、#5太平乐、#6放鞭炮、#8创新。
图6 舞龙舞狮主题词聚类时间线图
图7 舞龙舞狮关键词时间线图(n≥3)
由图6和图7可较清晰地了解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和研究演化趋势,依据图6的共现关键词时区分布情况和图7的关键词突显阶段分布情况,不难看出民俗体育研究领域大致经历了 “1988—2001年”、“2002—2006 年”和“2007—2017年”三个演进阶段。在上述时区演化的基础上,结合图5中主题词的聚类,分析和阐述了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
3.5.1 舞龙舞狮运动研究萌芽阶段(1988—2001)
此时区有礼乐志、舞龙、龙文化和南狮四个高频关键词,主题词包括:#0舞龙运动、#2洛阳珈蓝记、#4龙文化和#5礼乐志、#5太平乐、#6放鞭炮。在此基础上结合核心文献的分析可知,此时段舞龙舞狮的研究集中在舞龙舞狮的起源、舞龙竞赛评分和舞龙运动生理特征三个方面。
第一,在舞龙舞狮的起源方面:如(1988)郑树荣,结合史料论证舞狮由汉代的“象人”的说法[4]。(2000)黄益苏,就舞狮的由来和舞狮的南北分类进行了阐述,并就不同类别的狮子的特征进行了逐一介绍[5]。
第二,舞龙竞赛评分方面:如(1996)金永兴,依据竞赛舞龙规则和自身执裁经验,从舞龙裁判员思维规律着手,针对舞龙套路评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探讨了舞龙套路的评分依据、评分标准的应用、评分模式、评分规律、独立评分与监督控制[6]。
第三,舞龙运动生理特征方面。如(史绍蓉,尹国臣等)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舞龙运动员的生理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客观评价舞龙运动的负荷强度、疲劳程度、健身功效与舞龙运动员的心肺功能[7]。
3.5.2 舞龙舞狮运动研究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6 年)
此阶段为民俗体育研究领域快速发展阶段,有舞龙运动、舞狮运动、龙狮运动、价值功能、发展对策和高校六个高频关键词,主题词包括#1舞龙舞狮和#3龙狮运动。在此基础上结合核心文献的分析可知,此阶段舞龙舞狮运动的研究集中在舞龙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舞龙舞狮文化源起与价值研究、舞龙舞狮高校发展、舞龙舞狮动作特征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舞龙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张继生,雷军蓉,从价值属性维度,结合全民健身所需,提出以社会力量为依托,以竞赛为动力,以俱乐部的形式从中小学开始逐步建立舞龙等级制,进而发展推广到其他方面[7]。张继生、雷军蓉,在对传统舞龙产生的社会基础全面认知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社会对现代舞龙运动转型发展的积极影响[8]。段全伟、王辉,通过对舞龙表演产生的社会基础、开展现状和现代转型问题的全面梳理,阐述了传统舞龙表演的起源以及现代舞龙运动所具有的文化经济价值,探讨了舞龙运动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关系[9]。舒颜开从国际化的视角在分析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文化形态进行比较[10]。
第二,舞龙舞狮文化源起与价值研究。研究发现,此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舞龙舞狮文化的起源与演变方面。如张延庆从舞狮文化视角出发,分析舞狮的源起、演变与发展[11]。吕韶钧、彭芳,以舞龙运动的文化特征为切入点,旨在以舞龙运动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联结华夏文化的精神纽带[12]。曾世华,在对舞龙运动项目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及其未来走向[13]。雷军蓉,从多学科视角研究舞龙运动的文化特性及其社会价值,充分运用舞龙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与时代传承散发自身生命活力[14]。
第三,舞龙舞狮动作特征研究。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作结构特征和动作特点的研究上,如陈耀佳、林友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深层次研究传统南狮套路,总结其演练内容的本质特征[15]。姜玉泽在全面分析“舞狮”运动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舞狮运动的特征,并对舞狮运动进行前景瞻望[16]。宁南、黄豪提出舞龙运动中动静、快慢、含展三节奏,且节奏的掌握因舞龙队的不同、动作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17]。
第四,舞龙高校传承的研究。如谢明川,张一龙等以“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为研究背景,阐释舞龙运动与高校教育融合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出龙狮运动在搞下发展的举措[18]。
3.5.3 舞龙舞狮研究的相对缓冲阶段(2007-2017年)
在此阶段,中国舞狮舞狮研究领域已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高频关键词有高校、发展、特征、体育文化、舞龙舞狮和创新,主题词包括#0舞龙运动、#1舞龙舞狮、#3龙狮运动、#4龙文化、#8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核心文献的分析可知,此时段舞龙舞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舞龙舞狮文化研究、舞龙舞狮个案研究、舞龙舞狮高校开展研究、舞龙舞狮动作特征研究和舞龙舞狮现代转型研究五个方面。
第一,舞龙舞狮文化研究。结合核心文献分析可知,此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文化价值、文认同与传承三个方面。田祖国、黄文辉在对龙狮运动的文化渊源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 龙狮文化的发展应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健身与娱乐相结合,走体育市场化[19]。闫荣山,在全面把握中西方对龙的认知基础上,从健身观、凝聚力和文化内涵视角阐释了中国舞龙运动文化,提出了舞龙运动从衍生到传承是龙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再现论断[20]。毛迪、王智慧等从文化渊源和文化特征视角对舞龙运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舞龙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诠释,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普遍的认同[21]。焦英奇、刘良超从历史维度和文化维度对龙狮运动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仪式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龙狮运动的形式不一,但是其意义象征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就龙狮运动的文化功能与价值进行了阐述[22]。
第二,舞龙舞狮个案研究。研究发现此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舞龙舞狮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如涂传飞,以一个村落舞龙活动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舞龙历史作用进行阐述,同时为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23]。高亮、麻晨俊对南京 “骆山大龙”传承问题、发展机遇以及对策进行了研究[24]。王标、杨海晨等,立足于人类社会行为理论角度,以田阳舞狮为个案,对人类体育运动参与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成员对其不同程度的需求,以及不同层面的利益驱动,二者合力助推着其变迁[25]。
第三,舞龙舞狮高校开展研究。如顾城在对我国龙狮文化开展现状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校园体育文化本质特征,提出高校对龙狮运动传承发展的时代意义,认为应加强体育课程改革,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产业[26]。高亮、麻晨俊在江苏高校龙狮课程开展情况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校园文化层面、师资层面、技术层面和竞赛层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27]。段全伟、吕韶钧和雷军蓉,在我国高校龙狮课程开展情况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对龙狮课程内容的关注力度较小,对课程体系研究缺乏深度,仅停在单一的理论层面[28]。
第四,舞龙舞狮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员生理和生化指标的研究,如蔡春水、崔国庆等在对南狮运动员运动创伤进行全面筛查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创伤的原因及发生率,并提出合理的防治规律[29]。范锦勤探讨舞龙运动对男大学生IgG、IgM、IgA和WBC指标的影响,研究认为一次舞龙表演,可使运动员WBC提高,抵抗力得到暂时提高,具有一定的健身功效[30]。段全伟、吕韶钧等,通过对4名参赛运动员不同阶段训练强度下心率的测定,研究第二套北狮规定套路在不同阶段心率变化的特征[31]。
第五,舞龙舞狮动作特征研究。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作结构特征和动作特点的研究,如杜君鹏、孙辉以具有典型特点和代表性的北狮套路的视频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主题表演”这一创新形式对北狮运动现代转型与发展的推动作用[32]。曾杨立足于训练维度、形态学维度和音乐基础维度,并综合自身训练和比赛的实践经验,合理阐述了制约舞龙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发展的主导因素[33]。马庆、雷军蓉以空间结构理论和竞技舞狮竞赛规则为依据,在对现代竞技舞狮动作技术体系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二维平面技术和三维立体技术[34]。
第六,舞龙舞狮现代转型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作结构特征和动作特点的研究,如王国志、杨敢峰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立足时代变迁的情境,从舞龙运动的器物维度、社会价值维度、技术方法维度和传承维度,进行了全面阐述,研究认为舞龙运动实现了从创造到创新再到创意演变[35]。王继娜、王继强以北狮运动专项特征为研究对象,全面审视转型期制约我国北狮运动活态传承的因素,并提出:套路创编对北狮运动的现代传承起到核心主导作用;演练器材的过度老化和动作技术难度体系过于复杂,是影响北狮技术创新和推广重要因素;提升标准化与品牌化的意识;结合现代语境重塑主题情节[36]。
3.5.4 我国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演化特点分析
第一,舞龙舞狮研究的理论基础逐步丰实。完善、成熟的概念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自1988年首篇舞狮文化核心文章的刊载,至今已有30年,后续研究者相继从不同的领域,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以及舞龙舞狮文化概念和内涵的认知,促进研究舞龙舞狮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第二,舞龙舞狮研究主题内容的逐步多元化。在时代发展推动下和国家政策引导下,舞龙舞狮的研究主题向多元化发展。在2005年国家非文化遗产政策、全民健身计划和城镇化进程加剧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加强了对舞龙舞狮文化价值演进的研究,加强了对舞龙舞狮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加强了舞龙舞狮校本课程的研究,加强了对舞龙舞狮动作创编和技术体系研究,加强了对运动员选材和运动影响的研究,加强了对舞龙舞狮现代转型的研究。从单一的文化价值角度追求,转向文化价值、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元平衡发展的追求。
第三,舞龙舞狮研究的学科整合思维逐步加强。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对舞龙舞狮的研究,从最初的单一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转向人类学、民俗学、生理学、运动学等多元交叉视角,研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史料挖掘和低层次的表面阐述,研究不仅局限于动作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对于舞龙舞狮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梳理,逐步实现与时代发展的接轨。
党的十九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深入发展,加快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目标。龙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典型的民俗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在全民健身中彰显着无限的活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以现实情境为依据,以时代发展的脉搏为导向。如何在坚守龙狮运动内核基因不变的前提下,构建普适化、标准化和规范的技术体系;如何依据国民所需,打造系列品牌赛事;如何在国家政策制度引导下,构建生态化、立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龙狮运动产业等,均是广大学者亟待解决的新命题。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是民族精神的后花园,是增强民族文化信心的基础。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明确指出,将全民健身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中的全过程,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7]。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与魄所在,文化教育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38]。站在历史发展的维度和全球化维度,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新时代”的新方位、新内涵、新的使命,尤其在当前西方文化思潮渐趋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文化“本土化”的发展, 是亟待需要我们解决的。缺失文化理论的自信,我们犹如无根浮萍,心灵逐渐沙化,文化自信也因缺失生存的土壤,将无从谈起。
我国龙狮运动项目体系比较多样,即使同一系列的项目,其文化亦有所不同,如南狮和北狮为两大体系。采取何种方式整合多元文化内涵,建立完整的立体文化体系是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此外,文化的整合必须建立在以时代主题和国民所需的基础上,在保证文化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整合中西文化,并归纳、整合、创新龙狮文化新内涵,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自2005年颁发非遗保护政策以来,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当政府部门及非遗保护机构将“非遗”从乡村搬到城市,活跃在舞台表演时,它完全失去了本真生存的土壤。此外,村落旅游文化的过度开发,导致传统龙狮技术结构编排异化,逐步体操化,传统文化内核基因被撕裂,濒临灭绝的尴尬囹圄。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前沿,重审乡村的城镇化发展,可发现在此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显得尤为重要。
以时代发展为依据,以传统龙狮生存困境为起点,整理分析传统龙狮的演变历程,明晰其症结,坚持活态传承的原则,结合非遗保护措施和村落旅游开发现状,探究其对传统龙狮演变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如何促进传统龙狮回归生存的土壤,重塑传统的文化色彩;如何在保持龙狮文化特色同时,促进传统龙狮运动与时代的相互融合;如何构建立体化的传承体系等,皆是新时代龙狮运动发展亟待解决的新命题。
龙狮运动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传统体育运动,全世界有华人聚集的地方就有舞龙运动的开展,而且方兴未艾,呈现出勃勃之势,泱泱之象。以全球维度为审视,以自我维度为关照,以时代感召为导向,以历史维度为奠基,以现实维度为章则,促进龙狮运动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构建龙狮文化多元化的内涵体系;以活态传承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运动的大众化;以强才育人为导向,关注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新的历史起点为开始,以时代感召为引领,实现龙狮运动的转型发展,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发展,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