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射艺通识课程育人价值解读

2019-11-24 18:29李培金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射箭礼仪育人

李培金 张 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62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且为完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出发点,务必需要以教育为核心,教育的体现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想认识的提升。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目前,高校在开展射艺课程时逐渐将思政内容贯穿其中。射艺的育人功能、人生价值引领方面与其他传统体育相较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从技能上要求“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形内与形外结合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意蕴,充分发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推动学校体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1 中华射艺通识课程育人的核心理念阐释

当前射艺通识课程育人的核心理念所贯通的即是全人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人的全面发展,即是射艺通识课程从“立姿、立礼、立言、立德、立行”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内容,即体现在行为、性格以及生活、人生指导、学业规划方面。这一通识课程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该课程的核心育人理念,即“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是修心正己,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这也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射艺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典型代表,突出的是本土文化特征。它亦文亦武,虽然常以射以观德、反诸求己泛泛而谈,但是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中是民族象征。从1957年第一次射箭比赛到如今已有60余年发展历程中,全国校园射艺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结合当代的时代发展理念与文化特征属性。中华射艺课程在全人教育中主要从四个方面:

第一,传统思想文化的洗礼。中华射艺历史与文化底蕴丰厚,在从射正何为乎?不断地反复求索,进而找到真知。

第二,射以修心,习以养德。在实践中行礼、鞠躬、开弓具有一定的仪式化动作,训练过程中亦是对身、心的修炼,主要是从外在然后强化于内在的稳定。当射艺融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其他方面时,有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

第三,习射中运动技能的培养。习射的技能主要是展现在射艺“十二法”的每个步骤中,且需要不断强化。因此射箭也需要常常温习,每一支箭的释放,都会有新的体会,它不仅仅是飞向靶子而已,同时一支箭落在靶子上不仅仅体现的是分数,更是身体的自我控制、稳定性与内心的波动。

第四,健全人格的塑造。射艺通识课程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更多的是修心正己、身体姿态的审美、仁义礼智信以及道德方面贯穿于通识课程的全身教育体系之中。

2 中华射艺通识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

2.1 射艺的文化性质:课程育人的着力点

2.1.1 射艺中“儒”的内涵和特质体现

《礼记·祭统》中说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从周代礼射的仪式化传承以及祭祀、宗教等时刻在延续礼的行为规范与重要性。“儒家”所提倡的“四端论”也是当代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仁’不只是血缘关系和心理原则,它们是基础;‘仁’的主体内容是这种社会性的交往要求和相互信任”。[2]当前的时代发展中迫切需要“仁、义、礼、智、信”的渗入,以扭转社会不良风气。

《论语》一直在教授弟子“为人”的道理。[3]《梁传·昭公八年》载道:“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儒家皆在说明射艺所追求的乃是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尊贤尚礼。当前在校园射艺普及与推广中主要从射法、器材、礼仪、历史与文化底蕴传承中不断渗透着,充分体现着“儒”的内涵。《礼射祝》中“嗟尔不宁侯,尔不朝于王所,以故天下失业。亢而射尔。所以不射正身何?君子重同类,不忍射之,故画兽而射之。”从目标意识观念上的射图案的改变,保留“仁”的理念。《观德亭记》中所载:“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从习射技术、理论学习,融入到心境以及生活行为上不断地引导学生要保留本心、心端体正、遵守规矩等认识。

2.1.2 射艺中规范仪态形成“身体教养”理念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习射的礼仪与规范必须统一标准,展现应有的民族特色。习射过程毫无疑问是通过身体练习由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三个层次进行,进而达到以育人为本质的最终目的。“作为最重要的军事技能以及生存手段,射箭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传播最广、参与者最多的体育活动”[4]。近年来,“身体”作为现代学术思想阐述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渐次成为一种独特的思维范式。[5]射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它已不单单是一门竞技运动,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多元文化的复合体。除了有竞技运动的属性外,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更多的则是它通过身体体验式的练习,不断从中寻找所涵盖的文化属性。《管子·君臣下》中讲道:“四肢六道,身之体也”,“体”可指四肢五官、五脏、躯体等血肉之躯,有时也指“心思”。[6]又如《淮南子·沮论训》中所说“圣人以身体之”则是指亲身体验的意思。[7]射艺中讲求“射贵型端志正”、“内志正,外体直”等不断得到射箭的基本行为规范的标准普遍认可。从日常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提到礼仪方面的占比71%,提到静心方面的占比59%,提到传统文化的占比48%。其中君子之争、射以观德、反求诸己比较多。通过射艺课堂中术与道的灌输使学生的礼貌行为指数不断提高,因此身体教养的实质性也能得到更好体现。目前,全国已有近100所学校开展了射艺课程,形式丰富多样,中华射艺以公共体育课程进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不仅有利于校园特色的开展,而且有助于传统射箭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射艺作为当前传统体育的复兴的主流项目,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感,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意义。

2.2 射艺中育人价值的剖析

2.2.1 民族信仰,文化传承

从先秦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就明确规定了“年十五学射御”,可见当时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射箭活动,其中也不乏学、术并重。刘桑认为“弓道的基本原理是,练习者为了的高技术水平,必须首先认真地掌握弓道的各种礼仪,并贯彻于练习活动乃至于日常生活中。只有通过行为上的高度约束与心身的统一,人才可以心平气静,进入一种‘道’的状态。在这方面,弓道无疑得益于中国古代的射礼。而日本的弓道家们也承认这一点,他们甚至认为,日本弓道在某种程度上乃是中国古代射礼的延续与本土化。”一直以来,日韩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工艺制作都较为保守,极大地展现民族意识的强烈。当前中国传统射箭器材却依然处于摸索阶段;以仿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均逊于国外产品。[8]日本的弓道是世界所认可的,但是中华射艺却是近代才复兴的体育项目,由于我们民族自身的原因致使文化的断层、器材制作的断代情况,现状令人担忧。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当前文化的发展需要射艺文化的发展,它从远古时代的狩猎、防卫,不断转化为两周、先秦时期的军事,再到两汉时期的礼乐文化。使射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战争、祭祀、狩猎等。古文献《射义》篇载道:“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从文中可以看出弓矢器材、射箭与仪式密不可分,它有迷信的巫术存在,也有仪式化的社会形式,它不仅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信仰。正是“由巫到礼、释礼归仁”[9]从而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射艺通识课程以文献解读的形式从先秦、两汉至今,避开闭锁保守的内容,将理论贯穿于课程中,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兼有潜移默化提升文化自信与传承的作用。

2.2.2 树礼立德,立德树人

中国传统射箭深厚的人文底蕴正在重新被人们理解和重视。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都主张在“射”的学习中实行礼义教化。而今,传统射箭礼仪教化的规范性在不断完善,习射是以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为主,进而培养习练者品德、意志和修养,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共识。[10]通过中华射艺通识课程育人的价值来分析,射艺回归校园将会产生更积极、更持久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它在不断地以礼仪来规范行为,树礼立德的层次。继而从育体、育德价值中追求形成完人的内化作用,达到健全之人格的培养。《射艺》中解释道“中国弓箭文化的最大亮点在于西周以后,弓箭逐步转化为礼乐活动的器具,进入文化教育层面,成为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11]它在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上具有较大的作用:从技术上,《乡射礼》以“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仅教人习射,而且要教人为射之道;从修身修德上,《论语·八佾》讲:“君子无所争之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都在围绕“射以观德”进行射艺中树礼立德,而“反诸求己”让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好心态,合理对待胜败,这个对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同样,在课程感想中学生所写的体会针对习礼修身、修身养性、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出现较多。“德”是一种价值观或者社会观念的内化和认同,从礼仪所表现出来的是外在行为的基本认同。射艺通识课程是通过外化于形达到立德、内化于心而树人,他们对礼、德、修心、正己能有如此大的反响,认识上有如此大的改变,乃是该课程的成功之处。

2.2.3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西江月·射箭》中讲道:“射贵型端志正,……稳满方能得中。”从技术要求上规范习射者的身体姿态,以至于达到内外统一。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同时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对于礼射,尚存纷争,尤其是在社会领域,很多人对于礼射不以为然,甚至排斥反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文化的缺失和断层;二是认识定位不同;三是排斥礼化,讲求射准。在射艺课堂中遵循礼、射一体,在追求“准”过程中让它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教育学生学习先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在长期的训练使情绪得以控制,久而久之仪式感使他们学会尊重,表达尊敬,能够沉下心来,至关重要的是对“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同时在2017年少林寺禅弓大会上,卢元镇教授详谈了射箭过程中“哲学三秒钟”的理念,这三秒钟正是内化于心的三秒钟、外化于形的三秒钟,重新审视认识自我的三秒钟。

3 中华射艺通识课程育人价值的生成路径

3.1 教育形式的改变:“三元一体”模式与课堂的融合

全世界各大高校都存在差异性教育,美国在运动技能上的全纳性教育,英国的户外运动课堂方法的创设,澳大利亚的健康教育,新西兰的健康探究,韩国水上项目的安全教育。当前,国内的应试教育也在不断地根据各个区域的教育情况来进行各个项目教学形式的改善。任何项目都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内涵,而且在教学设计、手段、大纲、方案、教案等等,并通过团队、器械、礼仪、文化内涵对接到课程思政方面,单纯的射艺项目而言,从射艺项目中得到相应的礼仪文化、价值内涵体现。主要通过“三元一体”模式的创建与实施,它主要是“对国内外大学体育现状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校情和学情,提出了以体育教学、体育社团和竞技俱乐部三种形式有机结合的“三元一体”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模式”[12]该环节属于射艺通识教育实施中的教育形式的改变,即是课程育人的实践环节。从体育教学方面,课程素材的选择主要以文献解读、经典故事解析、课堂探讨等,从侧面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使体育教学环节在教育形式改变中有效地促进三元一体模式与课堂相融合,继而使传统历史与文化课堂内消化,形成传承的有效途径。其次,在体育社团中,学生成员不仅作为运动员、管理者、计分员、裁判员,而且还作为后勤工作人者,详细分工与合作,促使射艺通识课程在实施中有效的达到育人目的。最后是竞技俱乐部,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无论是射艺的文化特质、竞技性、娱乐性还是团队合作性质。这些都急切地依靠合理的实践方式和教育形式来不断完成体育、教育统一的目标。

“三元一体”模式所体现的多元化形式、层次性需求与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好解决了体育课堂中的乏味的技术问题,两者之间融合可以使学生对射艺文化内涵充分学习与理解,对于学生在射艺通识课程中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价值及意义。

3.2 教育方式的实施:严格遵循体验式练习与育人同步

射箭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以个人项目为主,练箭同时也会练心。但是在近几年的课程小结来看,学生的认识的上升为团队互帮互助的意识。该项目主要是礼仪与实践技术环节,也就是所谓的体验式练习状态,不管是礼仪环节还是射准环节都在体验,都寻求身体内外的交流。在射艺通识课程中想达到育人的目标,也需要进行教育方式的实施,必须严格遵循“体验式练习”,从持弓、准备、就位(起始礼仪)、静心自信、搭箭、钩弦、握弓、转头、举弓、开弓、靠位、瞄准、撒放、动作暂留(技术环节)、退射位、藏弓、鞠躬、结束(收势礼仪)。三大部分每一番必须严格执行,使学生形成一种敬畏之心,在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面前,保持一点谦卑,做到“敬人、敬事、敬物”,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目标。目前,除了文射、武射中场面的宏大,激烈表演所展现的体能与运动技艺高度结合美的享受外,全国大学生射箭比赛将礼仪纳入竞赛规则,射艺可以在帮助我们修德,靶子就像镜子,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同时,又能照出自身虚伪的一面,只有不断反诸求己,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与行为习惯,才能去恶存善,有正气之风。

无论从射箭的竞技性、娱乐性、健身功能还是表现的特有的价值属性。射箭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而是在“礼、技、理、心”中反复求索的人生大道。可以说,在射艺通识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一个由射艺体验到思维判断提升的合理过程,在射艺课程中融入思政课程也是一个最直接和有效的德育过程。

3.3 教育过程的推进:从“以射育人”、“以文化人”到生命教育

从实践来看,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已经证明“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如上海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推动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3]因此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射艺通识课程由之前的单纯技术型“以射育人”不断转化为文献解读与课程思政上的“以文化人”,两者齐头并进。孔子《论语·泰伯》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认为只有经过“诗、礼、乐”的熏陶与教育,才能达到至臻的境界,实现育德目标。射艺通识课程在礼仪育人方面也是一个主要的实施环节。中国自汉代以来就越来越缺乏先秦原本的士文化和武文化,逐步弱化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使得国人的体质和心理都产生了严重的“异化”,这样的传统文化状态一直延续至今。[14]

从古至今,中国就非常重视射箭过程中的育人功能。颜习斋先生常常习射御、技击等科,他曾说过:“苟时时正吾心,修吾身,则养成浩气,天下事无不可为也,况区区文艺乎?”可见射御着实对身心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而今中国传统射箭进入一个复兴的阶段,可以说射艺通识课程在这种兼容技能、心理、教化功能的教育模式与新时代的背景下能够更好的绽放光彩。孔子试图淡化射箭的竞争性,不提倡射箭仅仅是优胜劣汰的赛事,希望射箭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以使其适应更广泛社会需求,让更多的人参加射箭并演习礼仪,以达强身健体和提升礼仪修养的目的。[15]

射艺是体育,更是文化。它由历代儒家学说推崇的六艺之一的“射”发展而来,在西周已经发展为陶冶性情之用。当前校园射艺活动已蓬勃开展,射艺这项运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与熟知。射箭过程中所必备的姿态、礼仪、心力、修养等,都能充分锻炼射手的身心。射艺是中国民族体育和艺术的合体,包含了对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励炼的哲学内蕴。从吉登斯的“本体焦虑论”到丹尼尔·贝尔的“信仰危机”,当人成为一个主体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行动,忘记存在的意义,这些在长期的射艺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断由射艺的技能升华到生命教育的层面上来,因此射艺作为运动的同时,极大地推进“射”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4 结论

身体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中华射艺通识课程的育人价值主要是让人最大限度地去从身体活动中寻找内在强大的功能、价值、意义,并认识自身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一个差异。它易学、易懂、趣味性强、容易掌握,并将修身、修心等共性特征融入一体,实践中逐渐形成“德、艺、礼、体”的综合育人课程体系。当前在传统文化复兴阶段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文化传承、树礼立德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达到体育、德育、礼育、技育于一体,实现课程的多功能育人效果,打造特色育人课程。因此围绕“以体为本,以艺载道,以德修身,以礼修行”的整体目标,从教育形式、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实施“三元一体”模式与课堂的融合,严格遵循体验式练习与育人同步;并积极从“以射育人”、“以文化人”到“生命教育”三方面进行,再结合该项运动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强化体育的德育教育价值,达到体育与德育教育价值的融会贯通。

猜你喜欢
射箭礼仪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两支箭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学射箭
射箭游戏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跳跳龙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