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240名高中學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21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呈现出一定的学习倦怠,学习成就感降低最为严重;不同年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学习倦怠呈现显著性差异。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学习倦怠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倦怠;成就感降低;现状与差异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3-0137-02
一、 研究背景
16岁到18岁正是人们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各类问题的阶段。自杀、家庭关系紧张、身心陷入亚健康、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比比皆是。在经历了初中升高中考试,顺利进入高中之后,“高考”指挥棒将会使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对高中生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使得该群体可能产生学习倦怠,即身心疲惫,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甚至出现焦虑、易怒等极端情况。学习倦怠如果被长期忽视,必将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降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降低,又会进一步刺激学习倦怠,使其更为严重,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关注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学习倦怠及其测量
1969年,学者Bradley在一篇以青少年犯罪干预为主题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倦怠(Burnout)的概念,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1974年,Freudenberger以服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创了对于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1981年,Pines等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比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更为严重。Pines等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没有办法应对长时间的课业负担或学习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所耗费的精力让她们开始对学习失去了热情,态度冷漠的负面表现。由此,大量的学者开始对学习倦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基本上都遵循了上述定义的基本范畴。
学习倦怠的测量,也是充分借鉴了职业倦怠的维度划分与测量工具。1981年,Maslach 与Jackson针对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者,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该量表将职业倦怠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由22个问题组成。国内学者以MBI及MBI-SS为基础,提出了本土化的测量工具。连榕等(2005)提出了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降低三维度的学习倦怠量表;胡俏,戴春林(2007)提出的量表则包括情绪耗竭、师生疏离、生理耗竭和低效能感四个维度;吴艳等(2010)开发针对青少年的学习倦怠量表,将学习倦怠分为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对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研究。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变量信息,包括性别、年级、独生子女状况;第二部分是学习倦怠问卷。本研究认为学习倦怠是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化解学习压力,出现的厌学、学习低效能的情况,导致身心疲惫。问卷采用吴艳等(2010)开发的针对青少年的学习倦怠量表,将学习倦怠分为三个维度。问卷包括16个题目,其中身心耗竭包括4个题目,学业疏离包括5个题目,成就感降低包括7个题目。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五分法,其中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有点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其中,成就感降低采用反向计分,将分数进行反向调整。最终,通过计算各维度及学习倦怠的平均分评判学习倦怠的严重程度。
问卷共发放240份,收到有效问卷218份。问卷回收录入后,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的218名高中生中,男生115人,女生103人;高一学生71人,高二学生70人,高三学生77人;独生子女170人,非独生子女48人。
四、 调查结果
(一)高中生学习倦怠现状
问卷调查显示,高中生学习倦怠为2.80;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成就感降低得分分别为2.90、2.26和3.12,成就感降低得分最高,学业疏离最低,如表1所示。
五、 总结与对策
(一)总结
总体而言,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并不是非常严重,但是成就感降低较高。这也和现有的研究相匹配,很多高中生即使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因为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与快乐不足,是为了应试而努力学习,造成最终的学习动力不足。同时,男生、高三学生、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相对较高,需要更为关注。
(二)对策
1. 学生自身
作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树立“我的人生我负责”的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与短期目标,端正态度,获得信心;其次,要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正视学习倦怠,寻找原因,积极解决。
2. 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主要包括家庭与服务、社会与学校。
中国的高中生,实际上是从家庭到学校的一个过程,在父母的过度关爱下成长。对于家庭与父母的依赖,成了一种习惯。在此过程中,家庭及服务需要帮助高中生积极地面对学习倦怠,但要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增强其面对困难不慌张、解决困难有方法的能力。同时,更需要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分关注学习成绩的狭隘思维中走出来,将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作为追求的目标。
中国的传统社会,将学而优则仕作为改变命运的捷径,过分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学校也将学生考入名牌大学作为教学的标志性成果。这些,都需要改变,需要将培养真正身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Bradley H.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for young adult offenders[J]. Crime and Delinquency,1969(15):359-370.
[2]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J]. 1974(30):159-164.
[3]Pines, A, Aronson, E. Kafry. Burnout: From Tedium to PersonalGrowth[M]. Free Press, New York,1981.
[4]Maslach C., Jackson, S. E. & Leiter, M. P,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J].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Inc. Palo Alto, CA,1996.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632-636.
[6]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7]吴艳,戴晓阳,温忠麟,崔汉卿.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52-154.
作者简介:
沈书行,男,苏州市吴江中学高三(10)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