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
从2017年初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见证四方框架协议的签署,到十九大报告定位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建设区域经济共同体、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国家战略,对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东与港澳,特别是深圳与香港,在地理上毗邻相连,经贸合作密切,联系程度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店后厂”模式到产业协作互补的格局,特别是CEPA签署实施和自贸区建立以来,许多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先行先试措施陆续实施。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各种行业壁垒、地方保护主义、门槛过高的不合理监管和僵化的思想等不利因素,加之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优化及国民待遇申诉沟通等方面的障碍,“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不少行业尤其是专业服务业发展,突显了不少政策缺乏张力,改革创新有待深化,例如:在内地注册公司手续仍较繁琐,门槛较高,附加较多特别要求;对非本地专业人士强制要求通过本地化专业考试,这给港澳与内地的专业交流、内地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人为设置了障碍。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际一流的市场条件和创新基因,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深港相互毗邻,互有优势。深港携手,建设世界级高端专业服务区,能够率先示范和迭代已有的合作模式,为湾区企业在全球运营中提供优质的国际化服务和支持。特别是香港的会计、审计及法律专业服务业都奉行国际标准及准则,为全球五大洲认可,便于内地企业“走出去”,也利于深圳和大湾区的各城市更快速、更直接地与国际接轨。同时,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过硬,公信力高,有利于促进内地快速打造专业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公平营商环境。
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湾区,深圳与香港当首先垂范,以协同和融合发展为依托,开创深港深化合作新时代。
一是要由把香港经济体作为外资引进向高度协同融合发展过度。
二是要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运用香港超级联系人的地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要发挥改革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大胆进行制度创新,让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
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优化高端专业服务业的人才配置。以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以消费引领产业创新,引进和吸纳国际标准,让专业服务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培育和优化人才结构,把人才发展作为专业服务业发展的落脚点。
二是大力促进全球性具有国际视野的、诚信规范的、高端专业水平的、风险管理意识高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在深港互通执业,涵盖法律(国际商事法与仲裁)、会计、审计、验证、资产管理、医疗及健康服务等行业。
一是积极借鉴香港经验,吸引香港及国际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借助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和专业机构的海外网络渠道与国际化管理,带领湾区企业更好地国际化。
二是提倡专业精神,借助香港的国际网络和品牌优势、诚信和严谨的行业监管和国际专业标准,推动并强化专业服务业守则及行业监管的落实和示范。
三是培育好未来专业的接班人。推动和培育国内青年专业人士了解国际化标准要求,通过理论规范与实践案例来可持续地提升大湾区内的专业服务水平。
一是推动深圳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和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和国际优质示范城市。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政府应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监管制度,为湾区企业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是完善人才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政府积极出台和细化各项人才措施,为国际和香港的专业人才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包括居住、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就业执业登记和税收等便利优惠措施,让他们安全、安心地工作。
三是接轨国际,率先推行三种语言(中文、英文、00葡文)的专业报告及标准,实行专业资格互认,由专门小组或联席会议协调财政、税务、法律等部门解决相关业务问题。
深圳应该发挥好改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借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用创新与专业促进融合,用战略与服务提升优质品质,开创深港深化合作新时代。深港应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率先垂范,打造最佳营商环境,逐步推广至整个湾区,最终建成世界一流的大湾区和经济生活圈。
[1]创新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湾区经验与启示[J]. 刘佐菁,陈杰,余赵,陈敏. 中国科技论坛. 2020(01)
[2]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及其路径[J]. 卓泽林,杨体荣. 教育发展研究. 2019(11)
[3]新时期推动湾區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 盛朝迅. 全球化. 2019(04)
[4]湾区经济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走向分析[J]. 冯晨曦,张仕荣.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5]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形态的创业策略研究[J]. 周永特. 经济界. 2019(01)
[6]“一带一路”视域下构建南海海洋共同体研究[J]. 张尔升,徐华,李卓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8(03)
[7]全球航空网络体系中的穗深港中心性比较[J]. 梁雯敏,赵渺希. 城市观察. 2018(03)
[8]杭州湾区经济建设的分析研究[J]. 田平. 经济师. 2018(03)
[9]粵港澳大湾区中广州的地位优势分析[J]. 谭弈霖.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2018(03)
[10]浅析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J]. 袁宏舟. 宏观经济管理. 2018(02)
[11]全球视野下的湾区经济发展战略[J]. 申勇,周会祥.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17(00)
[12]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 彭芳梅. 经济地理. 2017(12)
[13]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和对策[J]. 邓志新. 特区经济. 2017(11)
[14]慈溪融入湾区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 陈迪,叶建青. 管理观察. 2017(29)
[15]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化深港合作创新[J]. 许鲁光. 开放导报. 2017(04)
[16]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 张日新,谷卓桐. 改革. 2017(05)
[17]建设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的思考[J]. 卢昌彩. 决策咨询. 2017(01)
[18]国内外发展湾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J]. 俞少奇. 福建金融. 2016(06)
[19]“一带一路”辐射下国土资源开发研究[J]. 韩硕. 现代职业教育. 2016(12)
[20]“一带一路”战略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路径选择研究[J]. 邓志来. 宁夏社会科学. 2016(02)
[21]我国“一带一路”研究脉络与进展[J]. 安晓明. 区域经济评论. 2016(02)
[22]保障房异地建设的金融支持——论深圳湾区城市发展基金设立[J]. 罗成. 开放导报. 2016(01)
[23]“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郑志来. 现代经济探讨. 2015(07)
[24]发展粤港澳湾区经济的思考[J]. 李晗. 中国商论. 2017(20)
(作者单位: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