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在河北

2019-05-11 02:44郭存亭
文史月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涉县武安赵树理

郭存亭

赵树理曾说过:“我是农民出身,是在华北的太行山区长大的。”1937年冬,我党开辟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1945年正式组成太行区。在赵树理的革命人生中,河北也是其主要的工作之地。原河北省作协主席、河北大学教授尧山壁先生,在《忆赵树理》一文里指出:“从1937到1949这十二年,赵树理先后在太行区委、北方局党校和边区新华书店工作。八路军总部在山西武乡王家峪,太行军区在河北涉县赤岸,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河北武安冶陶,最后一年晋冀鲁豫与晋察冀合并为华北人民政府,赵树理也随迁平山县。所以冀西人习惯把赵树理看作自己的作家。”

1942年初,赵树理由边区调往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工作。1月15日,赵树理就来到河北涉县曲园村,出席了从16日到19日的文化人座谈会。当时,129师和太行区所属各单位的文化人,以及从事宣传文化领导工作的干部等共5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这是抗战以来晋冀鲁豫边区规模最大的一次专门讨论文化问题的会议,也称“文化战士大聚会”。赵树理是会议确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大会上作了四十分钟的的发言。

1942年5月,129师先锋剧团在涉县云坪乡深入生活,创作出多幕话剧《清平乡》。据《抗战时期的涉县文艺创作》载:“这时,赵树理在涉县创作出他的第一个剧本《万象楼》。1950年3月,此剧本在《工人日报》连载。”《万象楼》在赵树理的剧作创作生涯中,曾有“生于《万象楼》,死于《十里店》”之说。

1943 年1月,赵树理由杨献珍推荐、彭德怀办理手续,通过北方局组织部把他和王春调到今左权县麻田镇熟峪的北方局调查研究室。之前,赵树理一直在河北涉县的赤岸、温村一带工作。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于1月25日在河北涉县温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即著名的“北方局温村会议”,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就财政经济建设在会上作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专题报告。当时,参加会议的除了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外,还有很多著名的文艺工作者,如徐懋庸、刘白羽、卞之琳、吴伯箫等等,其中也包括赵树理。10月,已经是边区文坛知名的作家赵树理被调到华北新华书店担任编辑。华北新华书店总店位于今左权县麻田镇岭南村。这一年,苗培时和赵树理相识。1944年,赵树理在华北新华书店专门从事文艺创作活动。过年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前后,赵树理顶风冒雪,走了四十里的山路,来到华北文联驻地河北下温村拜访苗培时。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党委,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了规模巨大、盛况空前的“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战绩展览、生产展览联合大会”,简称“太行群英会”。之后,赵树理创作了《孟祥英翻身》。如今,河北涉县合彰乡的丁岩村、峧口村,这两个平常的小村落因为赵树理的《孟祥英翻身》而广为人知。赵树理在《孟祥英翻身》里刻画了一个童养媳解放后翻身的故事。小说在开头便写道:“在涉县的东南角上,清漳河边,有个西峧口村,姓牛的多;离西峧口三里地,有个丁岩村,姓孟的多。”小说的主人公孟祥英的娘家在丁岩村,后来嫁到西峧口村。赵树理当年在“太行群英会”上认识了孟祥英,后通过采访孟祥英,并了解到她的一些家庭情况,于是创作了《孟祥英翻身》,小说成功塑造了劳模“孟祥英”的形象,在当时不仅带动了涉县大部分妇女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使涉县产生了特别多的女劳动模范,并且促进了被压迫妇女“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思想转变。

1945年2月,赵树理在涉县参加农村的反奸、反霸、减租、退租运动,其间创作了小说《地板》,刊登于 1946 年 4 月 1 日的《文艺杂志》上。这是赵树理“最纯粹意义上”的“问题小说”。6 月,新华书店和韬奋书店联合创办《新大众》半月刊,赵树理担任编辑。这一时期,赵树理先后生活、工作在河北的涉县、武安、临城,直到 1948 年 7月迁往平山。其间,赵树理在下温村与苗培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又长期在一起工作,二十多年间,他们来往十分密切。涉县河南店有个叫张启元的写过一本《清漳浩气》的书,里面就记载了赵树理从中原村涉水到涉县河南店的故事。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5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赵树理在河北武安工作时,于1946年10月后,还把妻子与孩子接到冶陶村居住。1947年1月22日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到达武安冶陶。当贝尔登采访完杨秀峰等人后,在领导的安排下还对赵树理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杰克·贝尔登后来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这样写道: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了。”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华北新华书店编辑部驻武安赵庄。8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召开了土地改革会议,赵树理是主席团成员。会后,赵树理在武安参加了赵庄的土改工作。赵庄当时有七千多人、万余亩地,是具有典型性的村庄。9月4日的《人民日报》曾作这样的报道:“作家赵树理同志,今年以来,经常帮助驻村的群运工作。在改善干部关系,動员干部‘洗脸时,他为了解决某一些干部积极分子的思想疙瘩,常给他们耐心的解释,甚至一连搞四、五夜……随时给群众讲理撑腰,打击地主;参加村中各级会议,给村干部帮忙。”《人民日报》在报道中首次赠予赵树理“农民作家”称号。赵树理在赵庄村搞土改,住了一年多。那时的赵树理,在武安人的记忆里是:他留着分头,戴一顶旧毡帽,穿粗布对襟褂子,手里总是端个烟袋锅子;他经常出现在田间、饭场、老百姓炕头上。赵树理在武安,常常是夜里点一盏油灯写作,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的赵树理,鼻孔总是熏得黑乎乎的。尧山壁先生在《赵树理在邢台》一文里是这样回忆的:“夜里在一盏油灯下写作,写累了到合作社买一小碗白酒,也不就菜,一饮而尽,喝罢乐悠悠回住处,逢人就问好,群众说老赵像个活济公。”在武安人的记忆里,赵树理说话幽默。有一次开会,妇女们没人发言,赵树理就说:“过去妇女在茅房顶个人,出来到街上就不顶了。现在解放了,快快发言。”赵树理根据在武安县赵庄村的工作,他写了小说《邪不压正》。

赵树理在太行解放区,既作过机关驻地的群众工作,又在土改时期作过群众工作。所以,他在河北也受到了冀南风俗人情的影响,并在他的作品中有所表现。其中,1948年他在河北平山县写的小说《邪不压正》,在对人物和风俗的描述方面,就融入浓郁的冀南风味。该小说于当年被《人民日报》连载,后收入《赵树理短篇小说选集》(新华书店1949年4月版)。

1949年4月,赵树理回到北京。这一年,他的《小二黑结婚》在太行区发行了四、五万册,可谓是家喻户晓。此时,晋冀鲁豫边区的小学课本里就有赵树理的《地板》《富贵》《孟祥英翻身》《田寡妇看瓜》,而河北乡村舞台上有《小二黑结婚》《武家坡》《罗汉钱》等戏曲。在河北,被改编为歌剧的《小二黑结婚》,其主旋律就是武安的平调,这是河北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

赵树理从1949年进北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5年的时间里,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但他也多次到河北参加活动。1953年12月上旬,赵树理与作家康濯、厂民赴河北定县参加宣传粮食采购工作。1955年3月至5月,赵树理在武安县伯延村下乡。之后,赵树理还到邢台下乡。1956年春天,已经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的赵树理,应时任邢台市副市长王量宏邀请来到邢台。赵树理一到邢台,首先是与文学爱好者开见面会。会场就设在邢台西街的地委礼堂,会议的主题是谈《三里湾》小说的创作。1968年尧山壁先生去太原出差时拜访了困居牛棚的赵树理,提起他在河北邢台一事时,赵树理还记忆犹新。

猜你喜欢
涉县武安赵树理
以新理念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武安小米
河北省山区县域谷子产业发展分析
涉县花椒常见几种虫害及防控技术
核桃高接技术
铁血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