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我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育人的情怀,来到东莞这片热土的。
1998年,初来乍到的我,乘坐一台摩托车,“嘟嘟嘟”地拐了好多条村道、好多处荒田,来到了一所乡村学校。穿过锈迹斑斑的大铁闸校门,随即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拆”字……
这是一座破旧的四合院,也是我们的教师宿舍。据说它已被列为“危房”,准备拆迁;在几棵老态龙钟的大榕树的掩映下,显得更有“年代感”了。见到此情此景,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这样破旧不堪的生活环境下,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呢?这是否是一片“文化沙漠”?我在这里能否培育出“好苗苗”?我一个刚出校门的弱女子,将要面临怎样的艰辛?我最初的梦想能实现吗?……
学校教导处老王主任,在带我介绍学校工作时的第一天,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姑娘,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啊,每天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哦!这里的学生可不是省油的灯,不会让你省心的!”
果不其然,这里的孩子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文明、淳朴。他们开始欺负我,欺负我的年轻幼稚,欺负我的温柔软弱,欺负我是个外地老师。当年,绝大部分的家长和孩子,是不会说普通话的。大部分学生,无论课上课下,都是满口的莞音,连朗读课文都是。记得有一次,有几个特别调皮的,下课后故意从我旁边经过,然后突然大呼一声“老鼠!”——因为这里的東莞厚街方言,把“老师”念成“老鼠”。我误以为他们用本地话跟我打招呼,叫我一声“老师”。于是我就甜甜地应了一声“哎——”结果马上引来一阵哄笑!让我哭笑不得而又无所适从。
苦啊!连语言沟通都成问题,我怎么“展开拳脚”好好干?我怎么做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初为人师,被“老带新”,我感受着教学的压力。轮番的听课、评课、学习培训,这些日常的教学任务自然在所难免。
“声音这么小,怎么能唬得住学生?”每次听完课,好几个评课老师第一句话就是这样。我听后心里别提有多委屈了:“当老师不就是要斯文大方、亲切和善的吗?我有错吗?粗声粗气的那是老师吗?那是教官!”可怄气归怄气,残酷的现实还是摆在我面前。尽管我很努力、很勤奋,每天基本都是“三点一线”、摸爬滚打的生活,可我带的班级还是一团糟:学生上课趴睡,放学打架,不搞卫生,不做作业,甚至故意顶撞、戏弄老师……在打给家人的电话里,我不知为此偷偷哭过多少回。
终于熬完了第一个学年。校长找我谈话,指出了我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我重新带新一届初一。我听后非常惭愧和难过,自己在读书时一向都是个佼佼者,怎么在工作岗位上就这么怂呢?初入职,我的感慨就是:“师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时,老王主任洞悉这一切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陈啊,这很正常。成长是需要磨砺的,别难过,更别灰心!我给你看样东西吧!”他边说边卷起一边裤脚,露出两条拧巴的蜈蚣状的疤痕。他缓缓告诉我说:“这是狗咬的,六年了,疤痕还这么深……”
原来,六年前,老王主任刚从家乡调任到这里当老师。班里有个“刺头青”,吸烟、打架、旷课逃学,无所不为。几经教育无果,他最终决定家访,想通过家校联合的手段突破教育。第一次去家访,家长还跟他聊几句;第二次家访,家长在打麻将,爱理不理;第三次去,家长猜到老师来了准没好话,直接当面把孩子暴打了一顿,然后骂骂咧咧地扬长而去……此后这孩子更是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不听劝阻。第四次去家访,该家长居然放狗出来,原本是打算把老王主任吓唬走,没想到却把他给咬伤了。
老王主任继续说道:“我当年初来乍到,受的委屈不比你少啊,可我不还是坚持下来了吗?说来我还得感谢这次‘狗咬事件,因为我借此告了那个同学的家长,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事后,那家长居然主动带孩子来学校上课了。我用我的真诚和关爱,慢慢地转化了他。通过去家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明白孩子犯错的主因。现在的东莞正是经济转型期,很多家庭因此成了暴发户,许多家长都认为只要有钱,读不读书都一样,自己不是也不认识几个字嘛,日子过得照样潇洒。他们不仅忽视了孩子的精神富足,还因钱财给不少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如沉迷黄赌毒,对孩子不管不顾。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啊指不定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一系列因家庭社会因素出现的教育难题,还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脚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建议多 ‘拜师求艺,多分析班情学情,有了方法和经验,就拥有了治班的金钥匙。”
老王主任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像一缕阳光,扫走了我心中所有的阴霾。当时我就告诫自己:不能这么轻易就被打倒。我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境,迈过去了,就是春天!
当我面对着第二届学生时,我决定先武装自己。得像大多数前辈老师们希望的那样,强势起来,树立威严。我把垂下的长发盘起,每次进教室前用犀利的眼神扫一遍学生,眼神坚定了很多。课后,跟所谓的“难缠势力”死磕到底。各方面的班规制度、操行评分、宿舍条律,加上班主任“强硬的态度”几管齐下,这样一轮下来,班级纪律风气马上改善了许多。
开学初的头两个月,都是风平浪静的,但却隐隐感到有一股暗涌正在悄然形成:班级学风不浓,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我意识到这样下去,阳奉阴违的多,踏实学习的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一次机缘巧合,我看到了一个资深班主任发表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三流班主任用情感治班,二流班主任用制度治班,一流班主任用文化治班。”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深信这是真理。于是我决定引领孩子们阅读,尽我的绵薄之力带他们进入书籍的世界,哪怕只是“沙漠”里的一抹绿!让他们明白: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很快,我带领孩子们,把瘫痪多年的学校图书馆进行了再造册分类整理,成立了河阳文学社和广播站,成立了班级图书角。我把每周的劳动课和自习课改上阅读课,并发起“漂流书”活动,家长会也变成了学生的读书分享会。与此同时,在老王主任的影响下,我也勤于去家访,并从中得到了一丝令人欣慰的成就感:居然有家长主动跟我借书,这必然是受了孩子的影响吧。孩子们因为书籍跟家长有沟通交流,自然也解决了很多家庭教育问题。爱读书爱学习的孩子,自然少犯错少捣乱,我的文化治班模式,开启得越来越顺利了。
通过一年来的苦心耕耘,孩子们快乐阅读,阳光起来了,文明起来了,读书大声整齐了,书写工整规范了。课后的交谈开始有了“三毛”“毕淑敏”“鲁滨逊”“林冲”……这些犹如穿过乌云的阳光,使我满心亮堂。我庆幸这片阳光并未被捆绑在阴云的束缚中,而是奋斗挣扎,展开了它绚丽的羽翼,泻下束束流光。随着《河阳文学社社刊》第一期的出版印发,我们班拿到了全校“先进班”的荣誉称号。这对于那个初出茅庐且经常碰壁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莫大的鼓舞。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当我班孩子的朗朗读书声再次响彻校园时,老前辈同事们,按捺不住,都不自觉地跑到我班去旁听,还主动向学校领导提出让我在教师会议上分享心得。后来,我就跟这所仅有九个班的乡村中学的八个班主任,成立了一个团队。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学习,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文化治班”。
除了抓阅读主线,还从班级文化建设着手:起班名,唱班歌,美化课室,制定班级公约(由师生讨论制定),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等。有些项目虽然简单粗糙,但却质朴自然,深得人心。班级有了特色和个性,也就等于有了“班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我们的努力下有了相当大的起色。就在我登上教师岗位的第四个年头,我的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接手了学校的团委工作。延续着文化治班的理念,我们成立了阅读、写作、演讲等一些微社团,丰富并活跃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回首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感觉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在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岗位上,我做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