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嫦(教授),王 勇
传统的成本习性模型显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线性的,即单位成本随着业务量的上升而下降,其变动幅度是相同的。然而,Noreen 等[1]认为这一传统模型与现实中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不符。Anderson、Banker 和Janakiraman[2](ABJ)利用Hamermesh 等提出的价格粘性概念提出了费用粘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基本特征、成因、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成因方面,国内外学者从调整成本、代理成本和管理者乐观预期三个方面解释了费用粘性的成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从劳动力市场特征[3]、经济周期[4]、公司治理结构[5]等方面探索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表明,企业管理者会对成本费用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使其与企业制定和实施的战略相匹配,继而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和企业战略决策息息相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成本的调整能力和速度。因此,不同的战略类型也将对企业管理者决策产生不同影响[6]。一方面,不同的战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不同的战略选择对企业管理者压力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企业业务量下滑时。从前者来看,首先,企业管理者为实现其进攻型战略目标,可能会借机过度增加企业资源[2]、构建“企业帝国”[5]、增强对资源的控制力[7],并满足自利动机。其次,资产扩张和帝国构建使得企业进行的投资最终形成专用化资产,具有较高的调整成本。与此同时,因增加企业资源而进行的投资,也会因对资金的需求而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6]。从后者来看,在企业确定进攻型战略目标后,当企业业务量下滑时,其面临着难以实现战略目标的困境,企业管理者可能存在着自利动机的成本费用盈余管理行为。从上述分析来看,管理者的帝国构建动机一方面通过影响公司的调整成本而影响公司的费用粘性,另一方面通过影响管理层的自利行为而影响公司的费用粘性。但是,企业战略是否及如何影响公司的费用粘性,目前鲜有研究。本文将从企业战略视角研究不同战略定位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及其影响途径。
此外,在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战略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具有发展前景与动力的战略已成为企业管理者日益重视的话题,而在做出战略选择和执行战略时,对宏观环境及企业内部各因素的考量尤为重要。有限理性的高阶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各类活动[8]。高层管理者会做出高度个性化的诠释并以此为基础采取行动,以应对可能面临的境遇,他们将自身的经验、性格、知识和价值观等渗入行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不同特征的高层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那么,具有什么特征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帝国构建,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费用粘性?这将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企业主要目标以及实施步骤做出长远、系统以及全局性的谋划[9]。不同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效率及价值增值会产生深刻而不同的影响。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表明,企业管理者会主动调整企业的成本费用结构以使其与企业制定和实施的战略相匹配,继而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和企业战略决策息息相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费用粘性。本文依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参考Miles 等[10]、孙健等[6]的方法,把企业战略划分为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
当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时,通常会进行资产扩张和帝国构建。
一方面,由于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资产扩张和帝国构建,对资金有异常需求[11],加之融资约束问题的影响,资金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满足对资金的需求,企业既可以通过选择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12]和对盈余信息(会计收益)的调控来对会计收益进行控制和调整,也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表,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获得较多的银行贷款[13,14]。此外,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要求实现与之相匹配的业绩[15],可能对管理层形成压力,因此管理层也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控制和调整对外报告的财务信息,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16],从而影响费用粘性。
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资产扩张和帝国构建时会进行大量的投资,在形成众多专用化资产的同时也会签订众多长期契约,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因转移专用化资产和单方违约都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所以,在业务量降低时由于调整成本和违约成本的存在,管理层并不会进行资源削减或违约,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费用粘性。同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者在企业实施较为激进的战略决策时会谋求控制权私利。此时,庞大的企业为管理者增加自身货币薪酬和在职消费提供了有力时机,而当业务量下降时,其既不愿降低自身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水平,也不愿失去对企业资源的控制力[5,7],因此费用难以降低[17]。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为获得资金和满足业绩条件进行的盈余管理还是因帝国构建而进行的契约签订与在职消费,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当企业实施防御型战略时,企业的经营重心往往集中于固定的产品市场,通过价格、服务和产品质量的竞争获得生存与发展,此时效率就成为企业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时关注的重点。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其市场面一般较为狭窄,主营业务局限于少量特定产品和服务,很少开发和拓展新的产品与市场,通常不进行资产扩张和大量投资,其增长速度缓慢而稳定,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状况也相对平稳。因此,防御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实施的战略不同,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也不同,相比于防御型战略,进攻型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更为显著。
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意志[8]。高层管理者会做出高度个性化的诠释并以此为基础采取行动,以应对面临的情境与选择。已有研究表明,管理者的年龄及教育背景会显著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18];管理者的持股和薪酬也会显著影响企业的绩效[19]和企业的扩张行为[20]。因此,就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看,管理者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风险偏好、自信程度等)的不同会导致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的态度不同。
与防御型战略相比,企业在实施进攻型战略时,管理者通常较为自信,表现出乐观的预期,容易过度自信。这种对“好于平均”效应的认知与代理问题不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是一种“积极决策”行为,其对战略实施过程的影响取决于管理者自信的载体。姜付秀等[21]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的激进扩张行为,将资源投入到非效率投资项目中,影响战略实施过程和经营活动。管理者对自身经营管理与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的高估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22]。因此,管理者的自信程度对战略的实施和成本费用等经营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外,进攻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为管理者进行“大刀阔斧”的经营活动提供时机与动力的同时,也助力风险偏好型管理者的“开疆拓土”活动。Hambrick、Donald[11]研究发现,年龄越大的管理者越倾向于风险规避,而年龄越小的管理者更愿意承担风险;孙文章等[23]也研究发现,管理者越倾向于偏好风险,企业的盈余质量越低。因此,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及日常经营活动也可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管理者风险偏好与自信程度不同,企业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也不同。
本文选用我国200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员工数量信息从1999年起开始披露,本文要求公司拥有过去5年的数据,故样本区间为2003~2017年。样本筛选标准包括:①剔除ST和PT类上市公司;②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③剔除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④剔除资不抵债及销售收入小于0 等异常类公司;⑤剔除营业收入变化和成本变化低于0.5%以及高于99.5%的样本。经过上述筛选,最终得到11077 个样本观测值。此外,为控制极端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和99%的Winsorize 处理。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 数据库,部分不全的数据通过网站查询进行了相应补充,使用的统计及数据处理软件为Stata 15。
1.企业战略的计量。本文参照Bentley 等[24]及孙健等[6]的研究,构建如下6 个变量来度量公司战略:①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研发支出体现一个公司的未来发展状况,与企业的战略息息相关[25]。②员工人数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实施防御型战略的公司与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对效率的要求不同,而员工人数体现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能力,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③营业收入的历史增长率。战略不同,企业的成长性不同,参照孙健等[6]的方法,采用营业收入历史增长率度量公司的成长性。④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战略不同,企业的成本费用率不同,较高的成本费用率通常意味着产品市场的扩张[25]。⑤员工人数波动性。员工人数及其变动情况能部分地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员工变动通常较大[10]。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相比,实施进攻型战略的企业通常伴随着资产的扩张,从而形成众多固定资产[25]。
参照相关研究,本文将上述6个变量取过去5年的平均值(算完之后取平均值)。对于前5个变量,每一个年度行业样本按大小分为5 组,最小组赋值1分,次小组赋值2分,以此类推,最大组赋值5分;对于第6个变量,分组方式和赋值方式相反,即最小赋值5 分,最大赋值1 分。然后按每一个公司年度将6个变量的得分相加,得到0~30 分的度量变量STRA。较高的STRA 值表示进攻型战略,较低的STRA值表示防御型战略。
2.管理者特征的计量。现有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企业影响的文献,大多是考虑管理者的年龄、性别,学历及经历等,本文从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自信程度角度,考察管理层在制定和执行战略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①风险偏好:管理层在自身风险偏好的影响下对公司的经营政策及利润的影响不同。参照孙文章等[23]的方法,分别采用DAR 指数和构建模型得到的MRCI 指数同时衡量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程度。②自信程度:借鉴姜付秀等[21]和孙光国、赵健宇[26]的研究方法,若管理层增持本公司股票则为过度自信,取值为1,否则取0,记为CON1;若前三位高管薪酬之和与董监高薪酬之和的比值大于其中位数,取值为1,否则取0,该值越高,说明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记为CON2。
3.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模型的构建。为检验不同企业战略类型是否会对费用粘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以验证H1,本文构建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的关系模型(1),设计如下:
为了测试模型(1)的稳健性,同时减轻遗漏变量的影响,构建模型(2)如下:
模型(1)和模型(2)中:ln(SGAt/SGAt-1)表示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的变动幅度,记为lnSGA;ln(Revt/Revt-1)表示营业收入的变动幅度,记为lnRev;Assett/Revt表示企业年末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记为Asset_I;Empt/Revt表示企业员工总数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记为Emp_I;Level 表示总负债与营业收入的比值;GDP 表示宏观经济增长;表示费用粘性。此外,为充分考虑行业效应和年度效应,模型中还加入了行业(Ind)和年度(Year)的哑变量;虚拟变量Dect表示当营业收入相对于上期下降时其值取1,提高时为0;β1表示费用随营业收入增加时的变化,即营业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β1%;模型中的β2表示费用随营业收入减少时的变化,即营业收入每减少1%,费用少降低β2%;对于H1,模型(1)中的β3或模型(2)中的β4度量了企业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4.管理者特征、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模型的构建。为验证管理者特征(风险偏好和自信程度)是否会对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以验证H2,本文构建模型(3),设计如下:
模型(3)中:ln(costt/costt-1)表示营业成本、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的变动幅度,记为lncost;DAR表示管理者特征(风险偏好),验证风险偏好对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关系的影响;将模型(3)中DAR换成CON,则表示管理者特征(自信程度),验证自信程度对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关系的影响。
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变量定义
表2 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费用变动(lnSGA)和收入变动(lnRev)的均值分别为0.13和0.1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销管费用(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和营业收入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费用的变动幅度大于收入的变动幅度,我国上市公司收入与费用各期变动存在较大差异。企业战略(Strategy)的均值为16.8,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6 和30,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战略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作为企业战略影响费用粘性途径的帝国构建,其均值为0.31。帝国构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较大,说明我国企业在经营发展选择上迥异。DAR表示管理者风险偏好,用管理者安全资产占总财富的比例表示,均值为0.91。该值越大,表明管理者财富中风险资产越少,管理者越厌恶风险,这说明我国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总体上偏于稳健。其他控制变量的统计值与梁上坤[27]、宋常等[28]的结果接近。
表2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了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和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关系的回归结果。第(1)列和第(2)列分别表示不考虑控制变量影响和考虑控制变量影响时的企业费用粘性状况的全样本回归结果。β1为0.479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营业收入每上升1%,销售和管理费用上升47.98% ;β2为-0.188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营业收入每下降1% ,销售和管理费用只下降29.13%(47.98%-18.85%),也即销售和管理费用少下降18.85%,说明我国上市企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费用粘性。在第(3)列和第(4)列中,费用粘性与Strategy 的交乘项系数分别为-0.0085 和-0.0056,且都显著,表示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总体上会加剧企业费用粘性。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第(5)列所示,其结果与模型(1)相似,说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总体上会加剧企业费用粘性。
表3 费用粘性与企业战略的回归分析(全样本)
同时,为检验企业制定和实施不同类型的战略对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企业战略变量进行三分位处理,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第(1)列表示我国上市企业在不考虑实施战略影响的费用粘性状况;第(2)列结果显示企业战略在总体上加剧了费用粘性;第(3)列和第(4)列交乘项的系数分别为-0.0327 和0.0139,前者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当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时,由于资产扩张,企业的调整成本增加以及管理层的自利行为使得企业的费用粘性加剧;后者系数为正但不具有显著性,说明当企业实施防御型战略时,稳定的经营活动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有限,该结果证明了H1。
表4 不同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的回归分析
表5和表6分别列示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和自信程度对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关系的影响。如表5所示,当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时,无论是管理者风险偏好高还是风险偏好低,都会加剧企业的费用粘性,系数分别为-0.0125 和-0.0087,且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与前文进攻型战略检验结论相符;当企业实施防御型战略时,管理者风险偏好高会加剧费用粘性,这可能是因为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使得防御型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有所偏向;而管理者风险偏好低会使费用粘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其系数为0.0070,但不具有显著性,与前文防御型战略检验结论一致。同样,如表6 所示,当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时,无论是管理者自信程度高还是自信程度低,都会加剧企业的费用粘性;当企业实施防御型战略时,管理者自信程度高会加剧费用粘性,管理者自信程度低也会加剧费用粘性,但不具有显著性。这证明了H2。
表5 管理者特征、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的回归分析(风险偏好)
本文拟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①改变解释变量的衡量方式。企业战略采用另一种衡量方式,参照Bentley 等[24]的研究,将模型中的Strategy替换为表示进攻型战略的虚拟变量Offe 和防御型战略的虚拟变量Defe。将Offe 定义为,当Strategy>16 时取1,否则为0;将Defe 定义为,当Strategy<8时取1,否则为0。分别使用DD模型、公司规模增长率和并购行为、DAR 及CON1 衡量盈余管理、帝国构建、风险偏好及自信程度。②改变被解释变量的范围。由于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和管理者特征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因此,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的变动(lnSGA)变成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成本之和的变动(lncost),可能更能反映真实的影响状况。检验结果显示结论不变。
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资产扩张和帝国构建。资产扩张和帝国构建会进行大量投资,形成众多专用化资产,同时签订众多长期契约,以保证生产经营有序进行。此时,转移专用化资产或单方违约,都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即使所支付的违约成本不高,再次建立长期契约关系的重置成本也会加重企业的费用负担,这就会使生产企业根据其市场行情调整人力、物力及财力。当业务量增加时,企业更愿意进行资源投入,签订更多的长期契约进而增加企业成本费用;而当业务量降低时,由于存在调整成本和违约成本,管理层不愿意进行资源削减,致使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低幅度小于增加幅度,这就可能加剧企业的费用粘性。
表6 管理者特征、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的回归分析(自信程度)
此外,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公司面临着委托代理问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对管理层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当管理者不持有全部股份时,其经营决策的制定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实施的战略和方式的不同对管理层自利的动机与机会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当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时,管理者会谋求控制权私利,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帝国的构建,扩大对资源的控制量。此时,庞大的企业为管理层增加自身货币薪酬和在职消费提供了有利时机,而当业务量下降时,其既不愿降低自身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水平,也不愿失去对企业资源的控制力[5,7],因此企业的费用难以降低[17],这也可能加剧费用粘性。为检验进攻型战略是否通过帝国构建途径影响了公司的费用粘性,本文参考温忠麟等[29]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构建模型(4)~模型(6):
其中:Controls 表示控制变量;Empire 表示帝国构建,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检验帝国构建的中介作用。第一步,对模型(4)进行回归,检验企业战略与费用粘性的回归系数是否为负,如果系数显著为负,则进行下一步,如果不显著,则终止检验;第二步,对模型(5)和模型(6)进行回归,检验模型(5)中企业战略与帝国构建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为负,模型(6)中中介变量帝国构建与费用粘性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为负。如果显著为负,说明存在中介效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帝国构建(Empire)指标的衡量,参考Zwiebel等[30]的帝国构建假说,选取过度投资作为帝国构建的代理变量。Zwiebel 等[30]的帝国构建假说认为,构建商业帝国可以激发管理层的自我成就感,而构建商业帝国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过度投资,以掌控更多的资源。具体来说,本文构建了如下Richardson[31]模型来度量过度投资:
本文首先将所有样本数据用Richardson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的拟合值就是期望投资,ε为拟合残差即未预期投资,是实际投资水平与最优投资水平之间的差额。未预期投资的数值为负时,说明样本公司存在投资不足的现象;未预期投资数值为正时,说明样本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最后,保留过度投资样本并将其代入中介模型进行回归。模型(4)~模型(6)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进攻型战略对费用粘性影响的机制中介检验(帝国构建)
从第(1)列的结果可以看出:进攻型战略与费用粘性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0.0085),进行下一步;在第(2)列中帝国构建与进攻型战略的回归系数为负(-0.0068),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第(3)列中中介变量帝国构建与费用粘性的回归系数为负(-0.0936),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存在中介效应。表明企业在实施进攻型战略情况下,管理者通过帝国构建使得企业费用粘性加剧。
本文运用2003~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结合管理者特征异质性,考察了企业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研究结论主要有:①相比于防御型战略,进攻型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更为显著,即进攻型战略加剧了费用粘性,而防御型战略对费用粘性没有显著影响。②风险偏好强和自信程度高的管理者特征会加剧进攻型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而对防御型战略与费用粘性关系的影响有限。③企业实施进攻型战略时,通过帝国构建行为使得费用粘性加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实施进攻型战略的过程中,可能隐藏着管理层严重的道德风险行为,其中突出表现为管理层的帝国构建行为,最终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费用粘性呈现上升趋势。而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和风险偏好特征进一步助长了其谋求控制权私利的帝国构建动机,加剧了进攻型战略与费用粘性的正向关系。
战略作为公司获取核心竞争力和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对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引发管理层严重的帝国构建行为,最终损害公司的长远价值。因此,公司应积极构建现代公司治理体系,通过完善经理层激励薪酬合约设计或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等方式,有效防范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管理层自信程度和风险偏好作为影响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在适当水平下可提高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和创新水平,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予以监督,则很可能会助长自利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损害公司价值。因此,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应适度关注管理者特征对公司决策的影响,避免过度自信和风险偏好的负面影响。
此外,应积极推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管理会计强调要加强内部管理、改善经营效率、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体系。